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取食、产卵、孵化、蜕皮等行为。结果表明,其取食时头部有上下抽插动作,每次平均取食时间为11.2min,若虫有群集取食习性。雌虫经过触探确定产卵位置,通常选择在叶背面的叶脉交叉处或叶脉两侧产卵。卵的孵化过程需10~20min,分为顶开卵盖、展开附肢、晃动身体和脱离卵壳4个步骤。各龄若虫蜕皮的过程基本相同,经过外骨骼溶解、蜕皮、外骨骼硬化后进入下一虫态。成虫会有很频繁的梳理行为,既有对触角和足的梳理,又有对腹部和口器的梳理,其中对触角的梳理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西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严重危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被增列入我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笔者通过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西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风险值R=1.08.评价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西省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最后,从加强检疫、加强对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加强疫区防治、加强检查与防护4方面提出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3种生物农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室内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条件下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苦参碱、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Bt)3种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1,5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采用生化方法测定3种药剂对不同虫态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方翅网蝽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龄若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最强,5龄若虫和成虫的敏感性相近。3种药剂中苦参碱的毒力最高,对1,5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0.1957,194.9和197.3mg·L-1;其次为阿维菌素,对不同虫态的LC50分别为10.66,420.5和472.0mg·L-1;苏云金杆菌对不同虫态的LC50分别为3.23,1414.2和6967.2mg·L-1。3种药剂处理后,悬铃木方翅网蝽不同虫态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以苏云金杆菌处理的解毒酶活性增强最明显,1,5龄若虫和成虫的3种解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其次为阿维菌素处理,3种虫态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1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成虫的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苦参碱处理的解毒酶活性增强最不明显,仅引起3种虫态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1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强。1,5龄若虫和成虫不同虫态相比,药剂处理后的5龄若虫体内解毒酶活性高于成虫和1龄若虫。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幼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下Tc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应研究。实验设置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干旱胁迫梯度,干旱结束后,喷施了1 mmol/L的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溶液作为修复处理,旨在探索湖南本土珍贵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在遭受季节性干旱胁迫后的生理变化以及有效修复措施。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了红椿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c SAMDC)基因片段,测序得到一条532碱基对的DNA。2)外源Put、Spd和Spm溶液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红椿Tc 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果都非常显著(α=0.01)。3)3种外源多胺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对红椿叶片的Tc SAMDC基因表达表现出不同的修复调节作用,其中以外源Spd效果最佳。因此,人为施加外源多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椿TcSAMDC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植株的干旱修复能力。采用人工喷施外源多胺诱导Tc SAMDC基因表达,于对抗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以3a生铁冬青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培养基对铁冬青芽诱导和增殖效果。结果表明:铁冬青采用MS+6-BA1 ml/L+IAA0.2 ml/L诱导,增殖培养基采用1/2MS+6-BA1.5 ml/L+IAA0.5 ml/L,增殖系数为3.3。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国家赋予"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现秀美山川,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