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朱丽  秦富仓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111-115,137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旅游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类活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日趋严重.首先分析了各种旅游活动及相关服务设施对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探讨了旅游活动强度及其对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旅游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模型,并据此提出了旅游风景区水土流失防治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乌梁素海东岸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5,2000和2011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在GIS软件平台下计算了乌梁素海东岸上游地区各水土流失因子,最终得到3期水土流失强度并进行分级。定量地研究了水土流失强度面积的时空变化和各类型水土流失强度的动态转换,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00,2000-2011年水土流失逐年加剧,27 a来微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17.43 km2,而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389.23 km2。水土流失加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乌梁素海东部沿岸、中部农牧区以及风沙区,乌拉山、色尔腾山的水土流失已经逐步减弱。2011-2022年微度和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减少,强烈和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仍将扩大。通过研究乌梁素海东部上游水土流失强度的演变,可以更好地掌握区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化规律,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广布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分急迫和必要。对云南省坡耕地面积、分布、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全省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探索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以期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长江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综合分析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平衡关系。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率概念的由来和内涵,阐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长江流域8个代表性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资料,通过计算对这8个典型区的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连江县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江县已治理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3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7.1%,但是,人为不合理的生产和建设活动造成的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却呈上升趋势。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本文阐述了该县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和分布,分析了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影响岷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从水土流失现状和驱动力两个方面选择了10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岷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5个县中,松潘县水土流失处于轻度危险状态,茂县、汶川县处于中度危险状态,黑水县和理县因水土流失危险度指数综合值都比较大而处于重度危险状态。根据其发展趋势分析,松潘县、茂县和汶川县的水土流失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理县的水土流失程度会有所减轻,黑水县的水土流失危险度综合指数和现状强度指数相近,因而其今后的水土流失程度变化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水土流失严重,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资料,全省水土流失面积4.59万km2,年水土流失量1.5亿t,山洪、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辽宁省水土流失状况,承接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成果,将辽宁省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辽东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辽西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辽中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辽北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提出了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桑植县澧水源头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防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搞好源头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进展与未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理解和表征土壤的时空变化是土壤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评估和合理发挥土壤功能的重要前提。土壤的时空变化与气候环境变迁、岩石圈风化、地表物质迁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圈层变化过程相耦合。围绕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新近进展,本文综述并展望了土壤形成和演变过程、土壤形态学、土壤调查、土壤分类、数字土壤制图与土壤退化的发展态势。未来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多过程耦合机理与模拟、多尺度土壤-环境关系与模拟、多元土壤信息的融合机理与数据同化。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将涉及到关键带科学引领的土壤形成和演变研究、多尺度数字土壤制图与时空变化预测、基于多传感器的土壤综合观测原理与技术、完整和详尽的国家和全球土壤资源清单及共享平台建设、区域土壤资源退化机理及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5,自引:4,他引:95  
王清奎  汪思龙 《土壤通报》2005,36(3):415-421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其形成和稳定主要是通过土壤中各种胶结物质的胶结作用实现的。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是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影响,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耕作干扰。土壤团聚体还影响土壤养分,尤其是碳氮磷。  相似文献   

13.
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论述水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生态的概念,认为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是水土生态的重要特征。同时,对水土生态保持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并将水土生态保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态型、自然型、生产型、建设型。从水土生态的高度,从源头上、要素的联系中去认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主动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土保持观念,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将使水土生态保持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为试验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土壤结构对这些过程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将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孔隙结构同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深入了解土壤结构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着重从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两方面展开,剖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作用下的土壤微环境响应过程,阐述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周转产生的直接、间接影响,强调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植物残体分解及其与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侵蚀造成土壤肥力的丧失,而土壤肥力的丧失反过来又加剧侵蚀作用的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土壤侵蚀和培育土壤肥力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黑土、潮土和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结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缪闯和  吕贻忠 《土壤》2021,53(1):168-172
为探究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结构的差异性,选取黑土、潮土和红壤3种土壤的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的DOM,应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土壤中DOM的数量和光谱特征.结果显示: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比值(SOC/DOC)...  相似文献   

17.
Soil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an ethnic group living in a given place, including their religion, thoughts, livelihood and health. It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protect the soil, their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collapse of soil leads to the collapse of human culture, civilization, livelihood and health. The links between the soil and culture, civilization, livelihood and health may result from the ethical attitudes people have about the soil and that they demonstrate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it. However, soil resources have been overexploited in modern society and are currently on the verge of collapsing. In this review article, the etymology of words for soil, the place of soil i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and the soul, the soil and dialects, and cultural soil science are discussed. The powerful influences of soil on civilization and livelihood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human beings is also considered. Soil can be shown to be a living thing, and this review will presen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human health, and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an ethical attitude towards soil.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对日光温室土壤理化性质和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与对照相比,施用2次调理剂后土壤容重降低6.36%,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97%,田间持水量增加6.75%,渗透系数提高46.28%;调理剂还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肥能力;调理剂能够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对番茄品质的改善效果尤为明显;调理剂与秸秆配合施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对碳循环与土壤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因侵蚀造成的土壤碳素损失是巨大的,但土壤侵蚀是碳源还是碳汇过程依然存在争议,焦点集中于因侵蚀造成土壤团聚体解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的大小;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以及降雨格局的变化,全球土壤侵蚀强度和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但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然值得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土壤CO2释放并促进土壤碳素积累,对抑制大气CO2浓度升高能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待于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碳素变化模型、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素迁移转化特征以及侵蚀劣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积累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农田灌溉前后土壤水盐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土壤剖面取样,测定了新疆奇台县干旱区农田灌溉前、灌溉后1 周和3 周土壤水盐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灌溉前, 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较低(15.25%~16.70%), 且呈中等(偏弱)变异性; 剖面上部(40 cm 以上)土壤盐分呈强变异性, 而下部为中等(偏强)变异性。灌溉后1 周, 除0~20 cm(弱变异性)外, 其他土层水分及剖面下部盐分变异性未变, 但变异系数均减小, 上部土壤盐分转为中等(偏强)变异性; 剖面平均土壤含水量升高10.51%, 脱盐率达8.94%, 其中, 表层(0~20 cm)土壤水分增加率(118.48%)及脱盐率(20.86%)最大, 底层(100~120 cm)水分增加率(40.54%)及脱盐率(-6.93%)最小。灌溉后3 周与1 周相比, 各层(除80~100 cm 土层)水分及盐分的变异性保持不变, 但水分的变异系数增大, 而盐分的变异系数减小; 剖面平均含水量减少5.20%, 表层(0~20 cm)失水率(36.47%)最大, 80~100 cm 失水率(7.31%)最小; 表层土壤积盐率(4.55%)约为20~40 cm 土层的12 倍; 而40 cm 土层以下仍处于脱盐阶段, 40~80 cm 土壤脱盐率减小, 80~120 cm 土层脱盐率(9.03%)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