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食用菌深加工与功能性食品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前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开拓消费市场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本文总结了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与作用,提出了提高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贵州省马铃薯疮痂病抗性品种,从黄平和长顺地区采集马铃薯疮痂病病薯,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2株疮痂病原菌HP 2-1菌株和GS 8-4菌株,采用小薯片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用于侵染龙薯4号、大西洋、青薯9号和黔芋8号等23个马铃薯品种(系),并分析其发病率。结果表明,对HP 2-1菌株最敏感的品种是延薯4号、09306-82、春薯6号、丽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和Q 8,发病率均为100%,侵染后小薯片严重变黑坏死,抗HP 2-1菌株的品种是12-1、青薯9号和黔芋8号,发病率分别为57.14%、61.90%和66.67%。对GS 8-4菌株最敏感的品种是东农310、春薯6号和丽薯6号,发病率均为100%,抗GS 8-4菌株的品种为09306-82、费乌瑞它和闽薯1号,发病率分别为38.10%、42.86%和47.62%。 相似文献
3.
4.
5种生物药剂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对马铃薯旱作地和水旱轮作地两种类型地块主要病害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药剂,采用播种期土壤处理法,分别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寡雄腐霉菌和辣根素5种生物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疮痂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防治早疫病以辣根素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治效果最好,两种类型地块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0%;防治晚疫病以多抗霉素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旱作地和水旱轮作地分别高于40%和25%;防治疮痂病以枯草芽孢杆菌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旱作地和水旱轮作地的防治效果均分别高于80%和25%。各种药剂在旱作地的防治效果整体优于水旱轮作地。 相似文献
5.
7.
8.
9.
10.
在北部纬度地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a decemlineata Say(鞘翅目:金花属)是主要的马铃薯害虫。寄主植物抗性在防治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综合害虫管理体系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在1998和1999年,进行田间试验以比较地方品种(1eptine糖苷生物碱和腺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探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甘薯连作、甘薯―花生轮作、甘薯―小麦轮作3个处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y生态板方法,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甘薯连作相比,甘薯―花生轮作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生物量及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小麦轮作降低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提高了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花生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甘薯―小麦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其中甘薯―花生轮作对羧酸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甘薯―小麦轮作;甘薯―花生、甘薯―小麦轮作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 index)、均匀度指数(Mclntoch index)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其中甘薯―花生轮作的均匀度指数高于甘薯―小麦轮作,而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不同土壤养分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综上所述,甘薯与花生、小麦轮作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改善马铃薯种植结构,丰富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开展了特色马铃薯新品种培育研究。采用‘青薯168’(红皮黄肉)和‘黑美人’(紫皮紫肉)2种特色马铃薯做亲本,通过有性杂交,创造出具有农艺性状突出,生长势好、抗病性强的一批彩色马铃薯新类型。彩色薯有红皮红肉、红皮白肉、红皮紫肉、紫皮紫肉、紫皮黄肉等多种类型。经过综合筛选,从中选择了ml-08-1-53等11个品系进行产量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彩色薯中比第一对照‘青薯2号’增产的品系有7个,增产32.3%~64.7%;比第二对照‘黑美人’增产的品系有7个,增产153.9%~216.1%。 相似文献
14.
张国兰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0):84-85,89
介绍了蒲县种植克新1号脱毒马铃薯的实践经验及其大田管理技术要点。着重阐述了脱毒马铃薯的耕作管理、病虫防治,指出了收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甘薯不同种植制度的响应机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甘薯连作、甘薯–小麦轮作、甘薯–玉米间作3个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生态板(BIOLOG ECO)技术手段,研究了轮作与间作对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甘薯连作处理相比,轮作与间作改变了土壤微生物主要类别的PLFA生物量,甘薯–小麦轮作与甘薯–玉米间作处理的细菌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21.82%和38.77%,放线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6.98%和12.77%,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28.60%和63.44%,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8.21%和22.29%,真菌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6.60%和13.03%;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甘薯–玉米间作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甘薯–玉米间作处理对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甘薯连作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7.28%、14.67%、54.17%、36.62%和20.00%;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土壤速效钾和全氮为主要驱动因子;甘薯–小麦轮作与甘薯–玉米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其中甘薯–玉米间作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玉米马铃薯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分别增加17.36%、7.38%和3.76%、32.21%,其中间作马铃薯的AWCD值最高,单作玉米最低。间作玉米和间作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单作,但在间作和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单间作处理差异的敏感碳源。说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轮作对甘薯地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甘薯茎线虫病严重的多年连种区进行轮作玉米试验,研究连种甘薯、轮作玉米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垂直分布、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的影响,其结果共获得3目8科15属线虫。连种甘薯地极优势属为茎属Ditylenchus,甘薯地轮作玉米其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种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应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J均匀度指数、SR丰富度指数分析了连种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SR指数最敏感,应用WI指数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WI指数可反映轮作玉米与连种甘薯间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差异;轮作可减少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和数量,增加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的数量,可改变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8.
将黑蒜和山药加入马铃薯粉中,研制烘烤型黑蒜山药薯片。以感官评分和质构特性为评价指标,探讨黑蒜粉添加量、山药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食盐添加量以及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对烘烤型黑蒜山药薯片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烘烤型黑蒜山药薯片制作配方及工艺。结果表明,烘烤型黑蒜山药薯片的最佳配方及工艺为:马铃薯粉添加量30 g,白砂糖添加量9 g,油添加量2 g,食盐添加量1.0 g,黑蒜粉添加量1.5 g,山药粉添加量9 g,水添加量50 mL,烘烤温度145℃,烘烤时间22 min。按此配方及工艺条件生产的黑蒜山药薯片质地均匀,无裂纹,口感较好,入口爽脆,有独特的黑蒜风味。研究结果为新型薯片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