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26个小麦品种和20个大麦品种上,对采自陕西、青海和河南的10份大麦条锈病菌标样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除陕西的2份标样被鉴定为小麦专化型条中29号小种外,其余来自3省的8份标样均属大麦专化型。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 West.f.sp.hordei)在中国西藏以外地区的分布,并确认大麦上发生的条形柄锈菌可以是大麦专化型,也可以是小麦专化型。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简便和准确检测我国小麦赤霉病菌种类的方法,直接采用发病麦穗快速提取DNA,并结合特异性分子标记对采自我国的小麦赤霉病菌种类进行快速检测。该检测方法成功实现了对小麦赤霉病菌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通过对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四省41份样本的检测验证,结果显示,安徽合肥与江苏南京地区的18份材料均为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河北安新与赵县地区的12份材料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而河南地区的11份材料中2种致病菌株均有出现,检测结果与已经报道的这2种致病菌的地区分布情况一致。该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传统方法(CTAB法提取DNA)的效果,而且与之相比还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可用于小麦赤霉病菌群体结构和地区分布情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引起辽宁义县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 ssp. pepo)死秧问题的致病菌,试验搜集病区5个试点发病西葫芦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回接鉴定,结合病菌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EF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Cucurbitae)。比较ITS、EF序列分析结果,EF序列测序可获得与NCBI中已有序列同源性更高的菌种信息,相似度达100%。专化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瓜类蔬菜作物西葫芦、黄瓜、甜瓜、西瓜、瓠瓜、南瓜不同程度发病,非瓜类作物番茄、辣椒、菜豆、茄子均未发病,进一步证明引起辽宁义县西葫芦死秧问题的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集自河南省北部和中部地区的2株禾谷镰刀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18HX2-1和菌株17LH01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己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均有差异,菌株18HX2-1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高于菌株17LH01,菌株17LH01对己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的敏感性高于菌株18HX2-1。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多菌灵对2株菌株的EC50均小于1 mg/L,抑菌效果较好,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鉴定小麦品种连麦12响应禾谷镰刀菌侵染过程中的核心基因,为小麦赤霉病防御分子网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成功感染禾谷镰刀菌的连麦12小穗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DEGs的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MCODE和cytoHubba筛选核心基因。【结果】对小麦品种连麦12接种禾谷镰刀菌(处理组)和接种无菌去离子水(对照,CK)72 h后的DEGs进行筛选,结果共筛选出14180个DEGs,其中有10966个DEGs上调表达,有3214个DEGs下调表达。经GO功能注释分成三大类,共51个条目,其中,细胞组分包含14个条目,主要富集在细胞、细胞部件和膜3个条目;分子功能包含11个条目,主要富集在催化活性和结合2个条目;生物学过程包含26个条目,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刺激反应3个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到代谢、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植物信号激素转导、植物MAPK信号通路的DEGs数量最多;富集到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谷...  相似文献   

6.
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种衣剂的筛选及全生育期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子包衣处理对小麦全生育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种衣剂筛选和田间多地应用试验,测定了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供试种衣剂均对小麦茎基腐病有很好的室内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均随种衣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28 d后的防治效果为92.6%~100.0%,其中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在2 m L/kg (种子)和4 m L/kg (种子)用量下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0%。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在4 m L/kg (种子)用量下对冬前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与病害发生程度有关,在病害较轻地块上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重病地块。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种衣剂的防治效果均呈下降趋势,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均最高,分别为60.4%~100.0%和45.5%~100.0%。  相似文献   

7.
根据NCBI上公布的14个TaCDPK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将小麦品种‘洛夫林10’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和165组成不亲和组合与亲和组合,在接菌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样,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14个TaCDPK基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谱。结果显示,14个TaCDPK基因的表达模式可分为4类:TaCPK1、TaCPK2、TaCPK6、TaCPK7在叶锈菌侵染早期2个组合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TaCPK3、TaCPK18、TaCPK19在叶锈菌侵染早期2个组合中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而TaCPK5、TaCPK8、TaCPK9、TaCPK12、TaCPK13、TaCPK15的表达量在不同组合中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另外,TaCPK4在2种组合中前期表达量并无明显差异,但是接种后48h在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亲和组合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结果表明,TaCPK1、TaCPK2、TaCPK6、TaCPK7、TaCPK3、TaCPK18、TaCPK19、TaCPK4可能参与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而TaCPK5、TaCPK8、TaCPK9、TaCPK12、TaCPK13、TaCPK15在小麦抗叶锈菌侵染中可能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田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温高于25℃时,西芹黄萎病容易发生和流行.为了解温度对西芹黄萎病流行的影响,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西芹黄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porum f.sp.apii,FOA)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结果显示,PDA培养的FOA菌丝在25℃时生长最好;埋放在土壤中的FOA小型分生孢子在35℃时萌发率最高;利用土壤浸提液培养的FOA在25℃时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总孢子产量在30℃和3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小型分生孢子在高于25℃时是最主要的孢子.温度高于25℃的确有利于FOA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害在田间流行,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吻合.表明温度是影响西芹黄萎病流行暴发的关键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9.
邯郸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小麦是该区的优势粮食作物,它的丰欠直接关系到全年的粮食产量。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在我市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小麦播种面积564万亩,平均单产459.8公斤,但小麦赤霉病在我市的发生也是最严重的一年,据统计全市小麦发生赤霉病120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21.2%。专家对发病重灾区的肥乡县大西韩乡,辛安镇乡,毛演堡乡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麦叶锈菌与小麦非亲和互作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小麦抗叶锈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叶锈菌诱导的TcLr19小麦叶片cDNA文库随机测序,利用BLASTx对所得序列进行功能注释,按照Bevan的植物基因功能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RT-PCR技术,以Actin为参照,对2条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和3条抗病与防御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随机对cDNA文库中756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649条高质量EST。对EST序列聚类拼接获得472条非重复序列(Unisequence)。功能分类结果表明,25.2%为未知功能蛋白,21.0%与能量代谢基因相关,17.8%与抗病防御基因及信号转导基因相关,其余EST分别与转录、转运、蛋白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关。RT-PCR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基因在叶锈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麦叶片中表达量不一致,且各基因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结论】推测钙转运ATP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蛋白激酶Pti1,NBS-LRR抗病蛋白和分子伴侣DnaJ等参与了小麦与叶锈菌的非亲和互作过程。该cDNA文库可用于了解小麦与叶锈菌非亲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基因,为建立研究病原菌基因及小麦抗病基因数据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麦基因组SRAP扩增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影响SRAP扩增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DNA、引物、dNTPMixture、TaqDNA聚合酶的浓度及变性、复性、延伸的时间及温度进行了摸索。获得了能够稳定扩增小麦基因组的体系:20μL体系中DNA25ng,dNTP188mmol/L,TaqDNA聚合酶0 75U,引物25ng。扩增程序为:94℃1min,37℃1min,72℃10sec,5个循环;94℃1min,50℃1min,72℃10sec,35个循环;72℃1min。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奶牛乳腺炎提供一个更方便、经济的实验平台,试验建立了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联合诱导的大鼠乳腺炎模型。分别用低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浓度均为1×105mL-1,L组)和高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浓度均为1×1012mL-1,H组)细菌混合液,经乳头管灌注到大鼠第4对乳腺内,诱导大鼠的乳腺炎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组(L组)乳腺的病变主要以腺泡上皮发生轻度脂肪变性,腺泡腔的分泌物中有透明滴状物为主要特征,高浓度组(H组)的乳腺腺泡结构破坏严重,腺泡中有较多的嗜中性粒白细胞浸润。L组乳腺组织IL-6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升高,H组则有显著(P<0.05)下降,试验组血清IL-6水平均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L组和H组乳腺组织TNF-α水平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均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乳腺NAGase活性均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NAGas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其中H组极显著(P<0.01)下降。由上述结果可知,高低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联合诱导的大鼠乳腺炎模型均已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3.
褐球固氮菌YKT41和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分离自白俄罗斯明斯克市的大麦根际土,两株细菌均能在小麦根际有效定殖,最高定殖菌数分别为根际总好氧细菌总数的0.32%和7.94%。温室试验表明,两株细菌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7.02%和61.62%,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分别为27.98%和44.65%。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搞好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生产 ,对于改善小麦品质 ,增强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1 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优化选择1 .1 适宜的环境条件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 ,周边 2km内没有污染源 (如工厂、医院等 ) ,产地环境符合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及农田土壤标准。1 .2 适宜的生态条件无公害小麦种植区土壤应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土壤结构 ,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具体的适宜指标为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15.
国审麦济麦22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高产中筋小麦新品种,杂交组合为935024/935106。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鲁农审(2006)050号和国审麦(2006)018号。2006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受理号20060015.X。  相似文献   

16.
强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几年 ,笔者对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生态、土壤、肥力、产量水平相近的条件下 ,栽培技术的实施对品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其中氮肥施用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 ,增施氮肥和春季追氮可以全面提高强筋小麦品质 ,尤其是早春 (返青、起身、拔节前期 )追氮和早春结合孕穗期补氮 ,对强筋小麦各项品质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大 ,产量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一结论的得出引起了我们对以往高产栽培技术的争议和反思。在高产栽培方面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小麦栽培领域就大力提倡高产麦田早春要适当控制追肥 ,到拔节后期追肥。…  相似文献   

17.
肉中两种致病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和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PCR反应体系,建立这两种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到人工模拟肉样中,并分析其敏感性。结果表明,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应用于人工模拟肉样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和103 cfu.mL-1。该方法的建立为食品中多种致病菌的同时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病原物对寄主有致病能力,而寄主也相应地存在抗病能力.两者在长期的竞争中协同进化,分别形成不同的变异类型,其致病和抗病的机制也多种多样.在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过程中,一般用基因对基因假说来解释两者间的遗传基础.在抗病育种实践中,育种家们采用主效抗病基因、抗病基因轮换利用、多基因聚合、转抗病基因育种来增强品种的抗病能力,并采用抗病多系品种、多品种混种和间作、套种等措施以增加作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来控制病害.深入研究和明确抗病基因的抗病机制,把具有不同抗病机制的抗病基因进行聚合利用,可增强抗病品种的抗病效果和抗病持久性.随着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利用远缘植物的抗病基因改良植物品种的抗病性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Pearl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in wheat grain. Five pearling fractions(representing approximately 20% of the original sample weight) of wheat grain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JNMJ3 rice polisher for two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methods of Zinc(Zn) application; the residual portion(approximately 80%) was ground as flour. Results showed that foliar or soil+foliar Zn application methods effectively increased Zn concentrations and bioavailability in whole grain and pearling fractions, but soil Zn application was ineffective in field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Zn, Fe, Mn and Cu within wheat grain showed a diminishing trend from the outer layer to the inner portions of the wheat grain as the pearling level increased. These results clearly showed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in wheat grain, especially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grain(bran).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precise mill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foliar Zn application could improve the Zn and Fe nutritional qualities of consumed flour and mitigate human Zn and Fe defici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