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水貂嵌杯病毒中国株的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青岛某养殖场检测的水貂嵌杯病毒的基因组,并对其进行特性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全基因大小为8 427bp,具有与其他嵌杯病毒相似的结构和基因顺序,5′端具有帽子结构,3′端具有A尾,其与19株代表性毒株的全基因组和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都证实该病毒与我国2011年报道的水貂嵌杯病毒同源性高,BLAST进一步确认该病毒不属水貂肠道嵌杯病毒,分析结果也对了解嵌杯病毒中各种未分属病毒的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鸽星状病毒中国分离株的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从山东省青岛市某活禽市场分离的鸽星状病毒基因组,并对其进行特性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全基因大小为6 872 bp,具有与其他星状病毒相似的结构和基因顺序;5'端有一段非编码区,3'端为聚A尾。与15株代表性毒株的全基因组和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证实,该病毒与挪威2003年分离的鸽星状病毒同源性高,属于GroupⅠ基因群禽星状病毒,而与我国2011年报道的鸽星状病毒存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鸽群中的星状病毒较为多样。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人冠状病毒HCoV-19的遗传进化关系,比较了NCBI上公布的3株水貂冠状病毒、5株雪貂冠状病毒以及人冠状病毒HCoV-19和SARS-Cov的全基因组、ORF1a、ORF1ab和病毒表面蛋白Spike的序列同源性,分析了其遗传进化关系,以及组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种类、基因位置及氨基酸数量。结果显示: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HCoV-19全基因组、ORF1a、ORF1ab、Spike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68%、46.96%、52.44%、47.36%;貂源冠状病毒与HCoV-19不属于同一分支,且亲缘关系较远;同时,貂源冠状病毒与HCoV-19全基因组在蛋白组成、氨基酸数量、基因位置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HCoV-19不是同一种冠状病毒,此次在人群中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HCoV-19由貂源冠状病毒重组而成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初步排除HCoV-19来源于水貂和雪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天津及周边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的流行毒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24株PCV2分离株全基因及ORF2基因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4株PCV2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有14株为1 767 bp,10株为1 768 bp。用DNAStar软件对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24株PCV2分离株与NCBI上的PCV2参考株的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3.6%~99.8%,24株分离株之间的全基因组序列差异很小,同源性为94.0%~99.9%。同时,用DNAStar对PCV2分离株的ORF2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NCBI上的PCV2 ORF2基因参考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3%~99.3%,24株分离株ORF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0%~100.0%,3株分离株(10084F4、R14040及R14086)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对全基因和ORF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4株分离株的系统进化树被分为2个大分支,其中23株分离毒株属于PCV2b亚型,1株属于PCV2a亚型,未分离出PCV2c亚型。综上所述,天津及周边地区PCV2的流行模式仍以PCV 2b亚型为主,本研究为该地区PCV2的流行变异情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天津及周边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的流行毒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24株PCV2分离株全基因及ORF2基因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4株PCV2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有14株为1 767bp,10株为1 768bp。用DNAStar软件对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24株PCV2分离株与NCBI上的PCV2参考株的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3.6%~99.8%,24株分离株之间的全基因组序列差异很小,同源性为94.0%~99.9%。同时,用DNAStar对PCV2分离株的ORF2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NCBI上的PCV2 ORF2基因参考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3%~99.3%,24株分离株ORF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0%~100.0%,3株分离株(10084F4、R14040及R14086)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对全基因和ORF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4株分离株的系统进化树被分为2个大分支,其中23株分离毒株属于PCV2b亚型,1株属于PCV2a亚型,未分离出PCV2c亚型。综上所述,天津及周边地区PCV2的流行模式仍以PCV 2b亚型为主,本研究为该地区PCV2的流行变异情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犬副流感病毒(CPIV)的基因组结构与遗传进化特征,应用RT-PCR分段扩增HRB-V毒株的5个片段,f1、f2、f3以及5′-末端和3′-末端,克隆到pHW2000载体中并进行测序。经序列拼接获得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副流感病毒代表毒株进行对比分析。基因序列分析表明,HRB-V株基因组全长15 246nt,含5′-末端、3′-末端和7个ORF具有副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的典型特征;将结构蛋白F、HN以及全基因序列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分析并做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HRB-V与CPI-和CPI+属同一分支,亲缘性相近。核苷酸以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HRB-V与各病毒株的F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6.5%~98.8%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4.2%~98%;H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8.1%~99.5%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3%。以上试验证明副流感病毒人、猴、猪和犬SV5分离株基因差异较小,具有高度同源性。研究副流感病毒分子克隆的结构,为研究犬副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水貂阿留申病是严重危害水貂养殖业的3大疫病之首。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出能有效防控水貂阿留申病的疫苗。本试验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不同水貂阿留申病毒(ADV)毒株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2对引物,对吉林农业大学经济动物疾病实验室已分离和鉴定且具有致病性的5株水貂阿留申病毒野毒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ADV参考毒株及细小病毒亚科各属代表种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所分离5株病毒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 537、4 539、4 562、4 572、4 569bp。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5株ADV毒株与欧美毒株ADV-G、ADVUtahl、ADV-SL3的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92.8%,最高为97.6%。通过DNA Star软件对5株ADV的VP2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可知,所分离的5个毒株中,有61个氨基酸发生突变。ADV-DL124和ADV-DL125与ADV-G株相同,在26-35位处缺失9个氨基酸,同时在36位缺失1个氨基酸(甘氨酸)。对这些改变位点的研究可为水貂阿留申病的致病机理及水貂阿留申病基因疫苗的构建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20,(2):91-96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得到1株河南毒株(命名为HeN17-2011),设计13对引物,对分离株HeN17-2011的基因序列进行RT-PCR扩增和全基因组3′Race、5′Race扩增,通过产物回收、转化和测序,经生物软件拼接,成功获得其全基因序列,并与近十几年的流行毒株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HeN17-2011基因组全长为28 038 bp(不含polyA尾),基因组结构为5′UTR-ORF1-S-ORF3-E-M-N-3′UTR,与PEDV基因组的结构特征相符;通过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国内外毒株ZJCZ4、CV777、DR13等26株PEDV序列进行比对发现,HeN17-2011与NW8的同源性最高为99.4%,与标准株CV777、韩国毒株DR13(JQ023161.1)和DR13(JQ023162.1)、美国毒株Illinois261、意大利毒株PEDV-1842-2016-ITA的同源性分别为96.9%,97.7%和97.3%,99.2%,98.7%,与SD-M的同源性最低为96.4%;PEDV分离株HeN17-2011与标准株CV777、韩国毒株DR13处于不同的分支上,遗传关系较远,属变异毒株,但与我国的流行毒株CH-SCZY103-2017、NW8等遗传关系较近;通过对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我国PEDV流行株在ORF1b、ORF3、E基因、M基因和N基因上的长度是保守的,它们虽然均存在点突变,但没有碱基的插入和缺失,我国流行株基因组长度变化主要与5′UTR、ORF1a、S基因、ORF3和3′UTR的碱基插入、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MDBK细胞培养物中发现并分离出1株HoBi样瘟病毒,将该毒株命名为JS12/01。应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基因序列2端分别为5′端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 region,5′-UTR)和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编码区为11 700nt。与GenBank中登录的部分瘟病毒属代表毒株5′-UTR区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属于HoBi样瘟病毒巴西源亚型。本研究中的HoBi样瘟病毒JS12/01株为国内首次分离鉴定,证实了该病毒在中国的存在,需要对该病毒的扩散与流行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首次完成了免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中国分离株JX/CHA/97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JX/CHA/97株的全基因组由7437个核苷酸组成,其基因组构成为:5'端有一个长度仅为9nt的非编码区,随后有2个阅读框架(ORFs).分别编码一个聚合蛋白和一个结构蛋白。在基因组的3'端也有一个非编码区,长度为59nt。另外,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RHDV的poly(A)尾序,证明该结构至少含有27个A。根据RHDV衣壳蛋白的基因序列,将JX/CHA/97株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2株RHDV分离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绘制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RHDV各分离株之间存在较高的序列同源性,可以将它们至少分为6个拓朴群,提示RHDV有朝不同方向发生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