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突破口,推动了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鲜明民族文化的民族地区迎来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但受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农旅附属产品品质低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通过整合民族文化优势,打造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吸收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积极拓宽营销渠道,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高;打造多元特色产品,提高农旅附属产品质量4个途径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翔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4.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广西农业科学》2011,(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5.
邓敏 《广西农学报》2013,28(3):81-84
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指出发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意义,根据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具有民俗民风多样性、乡村性、原生性、平民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提出发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与节庆型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了解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限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乡村旅游区位类型、区位类型的区域格局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农牧区位等角度,对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区位进行了分析,并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斌  马玉堂 《安徽农业科学》2024,(2):110-113+120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旨在研究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政府引导不足、旅游产品单一、乡村形象和品质不高等。认为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应该注重文化、生态和社区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推动、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形象、促进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民族地区扶贫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引证,为试验奠定逻辑推理与理论分析的文献支持。选取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提炼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理论构建基于贫困居民受益的4种典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部门+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旅游企业+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村寨农户+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扶贫共同体+贫困居民参与模式,并阐释其模式特征与实施内容;综合比较4种民族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在模式特征、适用范围、优点缺点、参与方式、受益领域、实施要点的区别,为民族地区选择合适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有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该地区如何构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塑造特色品牌和独特优势,健全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旅游业的品质和整体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陇东南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该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模式。选择广西柳州市为研究区域,提出了4种适宜于柳州市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资源条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工业企业参与型"、"大型旅游企业主导型"、"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型"、"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型"模式,并就4种模式的特点、可行性、适用范围和模式样本及运行流程进行了阐述。研究成果能为西南其他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33-4635
基于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建萍 《农技服务》2009,26(10):149-150,15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三,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第四,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最后,要积极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积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东  左光宇  丰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98-6800
立足于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在界定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及其层次: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呈"金字塔"型结构,最基础的一层是生产类农村公共产品,其次是生活类农村公共产品,最后是民主管理类农村公共产品。并提出实现其农村公共产品有效需求的对策:坚持以"顾客(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是一个贫困、多民族的地区,也是全国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本文以贵州省资本为视角,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不同民族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差异,为贵州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提出有益建议,同时也对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东海  吕暮瑾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34-135,137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民族关系,对于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分析了宁夏T村的民族关系现状,指出促进民族发展需要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干部培养、民族关系预警和减压机制建设以及对村民的思想认识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传承,然而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仍较低。以经济学供求理论为依据,探讨制约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因素;研究表明其关键制约因素是教师流动性高,因而,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谭贤楚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57-178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民族山区农村的返贫现象日趋明显,并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笔者结合西部民族山区相关资料,在调查的基础上以恩施州为个案,分析了民族山区农村返贫人口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并研究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侯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206-2208
对清代壮族边疆地区的林果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林果生产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变化,市场化与近代化发展趋向明显。林果生产发展推动了壮族边疆地区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地区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9.
张长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96-20399,20402
为了克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从法律角度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培育村镇银行的对策:一是完善村镇银行立法;二是放宽村镇银行的发起人资格限制;三是完善财政支持制度;四是依据税法给予民族地区村镇银行税收优惠;五是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六是重构村镇银行监管法律责任制度;七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八是对民族地区村镇银行实施倾斜性的货币政策;九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黔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天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