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利用2009年、2013年、2017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视角,建立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分类体系,运用ArcGIS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重心模型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7年,北碚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明显,生产用地面积减少,而生态、生活用地面积增加。(2)2009—2017年,除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重心向南偏移外,其余各功能用地重心均向北偏移。农业生产用地分布较为均衡,生活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和,而生态用地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分布的不均衡性先加剧后有所缓和。(3)2009—2017年,北碚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稳定,生态恶化趋势略大于生态改善趋势,农业生产用地被占用是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和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增加;其中耕地、园地面积分别减少了8.25%和11.50%,而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2.17%,16.88%和22.25%。景观格局呈现斑块数目减少,斑块密度降低,破碎度和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的特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 713.46万元增加到20 462.07万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水分调节,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功能等方面有所下降,而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侵蚀控制,土壤形成,生物多样性,原材料提供和娱乐文化等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北京市出现了大尺度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为了研究北京市城镇用地的空间扩张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采用RS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北京市城镇用地变化的数量、类型和空间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估的方法,分析了近17a来北京市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镇用地向郊区扩张的趋势非常明显,总体呈现出自中心城区向近郊区逐层推进,以近郊区和远郊区为沿线据点的外延式扩张的空间变化规律;由于城镇用地的扩张,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在近17a内分别减少了1 719.25km2和220.25k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终减少了218 196.49万元;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草地及水域被城镇用地所代替,城市的绿色屏障功能日趋弱化,生态效应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城市扩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城市扩张预测,然而不同的输入数据会导致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城市的规划管理和生态保护决策。以常州市市区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两种城市用地图层作为SLEUTH模型的输入数据,对比研究了城市范围的差异对生态效应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城市输入层得到的模型校准精度不同。(2)不同城市输入图层对城市扩张预测结果产生影响,城市扩张数量和年平均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3)生态效应预测结果对城市输入图层的敏感性较强,两种城市图层包含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最小制图单元不同,建模者应根据具体研究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输入数据,以获取相对准确的生态保护结论。  相似文献   

5.
海湾型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以厦门市1989年,1997年 LandsatTM 影像以及2004年SPOT影像解译数据基本信息源,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特点,确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厦门土地利用数据库,并处理各种属性数据、图形数据等信息.对厦门市过去16 a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土地利用动态表现为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而村镇及建设用地等持续增大,并趋向集中.目前厦门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林业和耕地为主,其中同安和翔安区拥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诸如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环境容量降低等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武汉市2001—2013年建设用地与能源消耗数据,采用IPCC碳排放估算方法、Tapio脱钩分析、反弹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探究了二者的相关效应。结果表明:武汉市2001—2013年建设用地逐年不断扩张,2001—2005年扩张缓慢,2006—2013年开始快速扩张;能源消耗碳排放2001—2006年快速增长,2007—2013年增长速度出现波动;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仅5年表现脱钩,并未达到完全脱钩;推动能源消耗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建设用地扩张效应与财富效应,它们几乎抵消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减排效应。显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相关效应,为实现低碳发展,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有序扩张和减排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以城市生态恶化为表现形式的"城市病"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及时、准确、快速地探究生态环境演变对城市扩张的响应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分析博乐市2000―2016年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并通过引入城市扩张强度、重心位移模型等方法,对博乐市城市空间扩张强度与形态进行分析,揭示城市生态环境变化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响应。结果表明:1)RSEI不仅适用于城市主城区的环境监测而且以行政边界为界限的整个城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中同样可行;2)2000―2016年间博乐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即RSEI均值从2000―2011年下降4.97%;从2011―2016年下降15.4%;3)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老城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外围地区,沿博尔塔拉河两岸带状分布;4)城市扩张的区域与RSEI评价结果显示的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区域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技术,从1990年和2006年兰州市TM和ETM遥感数据和专题矢量数据中提取了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该区16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定量评价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90—2006年兰州市林地增长面积最大,主要来源于草地和耕地的转出,其次为城镇交通用地,主要是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最大的是草地,主要转变为耕地、林地和城镇交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表现为1990年为43594.95万元,2006年为44084.16万元,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目前面临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等现实性问题,对耕地实行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开展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在从土壤质量、立地条件、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4个方面综合评价耕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区位通达性修正系数、发展稳定性修正系数和人文因素修正系数对耕地自然质量逐级修正,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引导耕地实施特殊保护。结果表明:南岸区耕地综合质量平均分值为42.7,整体耕地综合质量水平一般;根据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区域的限制因素,基于空间集聚格局分析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1 280.89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分为51.5,占耕地总量的38.6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的迎龙镇、长生桥镇和广阳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应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分类实施,在研究区西部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安全的保护;城市扩展范围内的研究区中部需要重点协调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研究区东部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引导非农用地退出,更加注重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与保护,实施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因“矿竭城衰”实施的产业转型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NVI软件,选取资源型城市白银市区1990年、2000年和2011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动态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贡献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1 a期间,白银市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增长趋势,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未利用地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水体基数小,面积变化总量不大;从整体来看,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087上升到2011年的0.126,生态环境质量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耕地和未利用地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林地和水体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贡献率最高;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体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耕地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整理论,采用改进熵值法、误差修正模型、方差分解等方法,评价了1990-2008年南京市用地扩张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分析了二者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市两类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均为一阶单整序列;(2)两类用地效益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45.36%;(3)生态环境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证实;(4)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的主要推动力,20 a后生态环境效益对两类效益的解释水平分别高达85.27%和93.89%.因此,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效益的推动作用,采用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策略:即短期内提高生态环境污染的管理效率;长期内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科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产业的变动及其组合关系、强度的变化不仅显著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影响.分析了武汉市产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6年以来武汉市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①1986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1次产业转型;②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1986年以来出现5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③产业转型轨迹与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在变化上存在着一致性,都呈明显的"波浪形";④产业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滞后于产业转型近1年.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特征,得出库区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领域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文章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产生的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变化,即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接下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气候、土壤、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进展展开评述;然后对上述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最终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当前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展望: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效应的动态研究,建立长期观测数据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综合评价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多变,生物种类繁多,平均森林覆盖率55.8%,水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受水区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工程实施后对调水区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水生底栖生物和非回游性鱼类的繁衍,但不利于洄游性鱼类的繁衍。工程实施后,用于受水区农、林、牧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有效地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俊锋 《土壤通报》2011,(2):267-272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水平上,千岛湖镇在合理的生态功能规划下,各种景观类型分布趋于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固,同时,随着林地的不断较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境质量下降;景观内部均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能力;边缘效应降低;生态系统组分单一化。  相似文献   

16.
喀什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统计数据的分析,现今喀什市的土地生态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状况、水环境情况、废气污染等方面。目前喀什市的耕地不断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和园地不同幅度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相应地在利用土地的强度方面显著增强,尤其大部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难题与城中建筑用地分布较为集中是密切相关的。最后提出喀什市生态改善目标及用地建议,缓解建设用地和绿色用地的矛盾,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膜上灌水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依据膜上灌水技术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探讨了膜上灌水对作物生长要素中土壤水、肥、气、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上灌水技术与传统的沟畦灌相比,地膜覆盖灌水法在减少地面蒸发,实现节水的同时,可调节土壤温度,减少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膜上灌水不仅节约用水,同时也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根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对珠海运用碳氧平衡法,生态阈值法,氧气需求法等城市生态指标的计算方法对珠海市的生态绿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珠海城市生态规划建议,以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苏州市为例,利用1980年、1995年、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首先,对苏州市1980-1995年和1995-2005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定义不间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服务价值,分别运用区域牛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导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80-2005年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60 9下降No.443 1,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其中,导致苏州市牛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向城乡建设用地的转变,促进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足耕地向水域用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