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布设等高反坡阶后滇中云南松林林下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8 a后各层碳增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布设等高反坡阶后灌木叶、已分解凋落物及土壤层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照和布设等高反坡阶处理下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碳含量变幅分别为441.2~484.4 g/kg,371.0~433.6 g/kg,70.4~458.5 g/kg,4.1~20.0 g/kg;(2)不同处理下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生物量最高,其次为灌木层、草本层,等高反坡阶处理下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出8.17%,13.24%,9.29%,布设等高反坡阶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各层生物量;(3)林下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表现为土壤层 > 凋落物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碳增量则表现为土壤层 > 凋落物层 > 草本层 > 灌木层,等高反坡阶处理下灌木层(高11.64%)、草本层(高15.63%)与土壤层(高50.74%)碳储量皆高于对照,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及土壤层碳增量与对照相比则分别增加了28.21%,27.17%,15.54%,34.92%。等高反坡阶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林下植被层及土壤层碳储量的积累,因此人工造林时可因地制宜适度应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加快当地碳库及生态环境的恢复速率,提高云南松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盱眙县墨西哥柏人工林含碳率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盱眙县墨西哥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进行了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枝、干、叶、根的含碳率依次48.92%,48.49%,49.74%和48.04%,器官含碳率大小表现为C > C > C > C,草本层是地上部分含碳率大于地下部分含碳率,枯枝落叶层的含碳率表现为C > C,土壤层的含碳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和10—20 cm土层之间土壤含碳率的差异性显著。墨西哥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现存碳储量67.31 t/hm2,其中灌木层1.21 t/hm2,占总碳储量的1.8%;草本层0.08 t/hm2,占总碳储量的0.12%;枯枝落叶层0.02 t/hm2,占总碳储量的0.03%;土壤层66 t/hm2,占总碳储量的98.05%,可见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土壤层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布设等高反坡阶后滇中云南松林乔木层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8年后各器官碳增量及分配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布设等高反坡阶后云南松各器官碳含量变幅为41.01%~47.35%,平均碳含量高低排列依次为干叶枝皮粗根中根细根。10~15龄的云南松林在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对照高32.75%,等高反坡阶显著提高了10~15龄和15~30龄地下部分生物量(30.73%和35.71%),总生物量随着龄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等高反坡阶显著提高了10~15龄云南松林地上部分碳储量(32.79%)和15~30龄地下部分碳储量(35.60%);布设等高反坡阶8年后显著增加了10~15龄、15~30龄地上部分碳增量(53.33%和20.45%)和地下部分碳增量(53.70%和73.43%)。综上,人工造林时应对等高反坡阶予以高度关注,适度发展等高反坡阶措施,在等高反坡阶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人工造林,增加山地造林面积和植被碳储量,从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域,因而对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可为生态交错带土地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天然川滇高山栎次生林(104.15±4.84t/hm2)>灌木林地(100.84±2.43t/hm2)>灌丛地(97.35±15.21t/hm2)>经济林(85.16±10.58t/hm2)>人工刺槐林(70.78±12.43t/hm2)>农耕地(56.56±7.21t/hm2);农耕地转变为人工刺槐林和经济林后,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5.13%和50.56%;人为干扰以及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叠加效应是导致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选取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2个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组分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和辽东栎林植被层的碳含量总体上呈现沿垂直方向的递减趋势,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不同器官部位的碳含量呈现为:叶、干枝根,草本层地上部碳含量高于地下部。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65.86t/hm~2,高于刺槐林生态系统(138.93t/hm2),而两者的氮密度差异不大。两生态系统碳氮密度的各部分排序为土壤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0—100cm)的碳密度占生态系统碳库总量的51.1%~53.6%,而氮密度占71.4%~84.4%,表明控制水土流失对维持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及土壤固碳潜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修河上游流域4种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定量评价修河上游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对流域内4种主要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毛竹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结构、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森林类型枯落物现存量的变化范围为3.50~5.99 t/hm2,其中杉木林枯落物的现存量最大,毛竹林最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阔叶林 > 马尾松林 > 杉木林 > 毛竹林,说明阔叶林的枯落物层比针叶林和毛竹林有更大的水源涵养能力;(2)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表现为马尾松林 > 杉木林 > 毛竹林 > 阔叶林,表明4种森林类型中,阔叶林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毛竹林(376.50 t/hm2) > 阔叶林(373.17 t/hm2) > 马尾松林(213.50 t/hm2) > 杉木林(186.42 t/hm2);(3)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毛竹林 > 阔叶林 > 马尾松林 > 杉木林。结果说明修河上游流域阔叶林、毛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优于针叶林,建议加强保护阔叶林和毛竹林,适当改造针叶林,以提高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松山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北京市松山地区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研究区天然油松林的碳固定和碳储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京市松山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为研对象,设置标准样地进行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调查,采集并分析0—100cm土层土样,根据相关方程计算出生态系统以及各个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物体含碳率变化在42.39%~49.95%,0—100cm土壤含碳率变化在0.26%~1.31%。天然油松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47.24 Mg/hm2,其中植被碳储量为57.14 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6.7%,植被各层碳储量的顺序为乔木(54.93Mg/hm2)灌木(0.45Mg/hm2)草本(0.29Mg/hm2);土壤碳储量为66.35 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6.30%,分别是植被碳储量的1.16倍和凋落物碳储量的2.79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凋落物碳储量为23.75 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17%。[结论]松山地区天然乔木对植被碳储量的贡献率最大,松山地区天然油松林植被含碳率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连续年龄系列(1~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碳储量和年碳素固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各器官中碳素含量范围在455.4~502.4 g/kg之间,不同器官碳素含量高低的排列顺序为树叶、树干、树皮、树枝、树根。林分中不同结构层次碳素平均含量高低的排列顺序乔木层、地表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0~80 cm土壤碳素含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1、2、3和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88.42、106.84、122.76和135.30 t/hm~2,其中乔木层碳储量占4.84%~35.04%,灌草层占0.38~1.14%,现存凋落物层占为1.85%~2.48%、土壤层占61.77%~92.90%.4个林龄杉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9.02、23.26、24.56和24.30 t/(hm~2·a),碳素年净固定量分别为4.30、11.12、11.92和11.84 t/(hm~2·a).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样地林分调查与室内分析,运用清查平均生物量法和林木相对生长模型,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3种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含碳率变化范围为0.331 6~0.553 2 g/g;变异系数介于2%~14%,而枯落层含碳率为0.294 8~0.335 9 g/g;3种林地平均碳密度:柴松林为238.22 t/hm2,辽东栎林为235.75 t/hm2,油松林为191.58 t/hm2,柴松林及辽东栎林碳密度约是油松林的1.24倍;从研究空间尺度上土壤层植被层枯落层,其碳密度分别为105.21,88.11,28.53 t/hm2,其中植被层各分层碳密度大小差异显著,而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3种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库总储碳量为31.70 Tg,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占整个碳库的49%,是植被层和枯落层碳储量的1.3倍和3.5倍,且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土壤层乔木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0.
贵阳市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凋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贵阳市花溪区孟关林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林龄样地依次为林窗(对照)、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贵阳地区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储量及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表现出成熟林最大,幼龄林最小,其中,成熟林凋落物储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分别为:35.29 t/hm2,84.48 t/hm2,239.49%,38.31 t/hm2;幼龄林凋落物储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0.19 t/hm2,12.33 t/hm2,120.38%,6.71 t/hm2;吸水速率开始0.25 h内最快,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可在短时间发挥截水作用。通过对贵阳市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储量及持水性的对比得到:贵阳市马尾松成熟林具有最佳的生态水文特性。  相似文献   

11.
在甘南白龙江上游林区内,采用实地踏测和浸水法,对林区内主要的4种不同林分类型(冷杉原始林、云杉、落叶松和华山松人工林)林下地被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4种不同类型树种林下地被物的总蓄积量为11.75~28.96 t/hm2,其冷杉林(28.96 t/hm2)>落叶松林(16.17 t/hm2)>华山松林(14.36 t/hm2)>云杉林(11.75 t/hm2);(2)不同林分类型地被物的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的动态变化基本相似,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不同树种林下地被物的总有效拦蓄量为21.00~41.99 t/hm2,其中冷杉林最大,其次是落叶松林,最后是华山松林和云杉林;最大拦蓄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和总有效拦蓄深的变化与总有效持水量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北京山地4个海拔梯度(480,540,690,820 m)的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海拔先升高而后减小,最大持水率随海拔升高先减小而后增大,枯落物总储量在10.63~31.42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17.27~37.17 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6.72 ~28.71 t/hm2之间,最大持水率在164.32%~185.77%之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对数关系(R > 0.93),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 > 0.73)。土壤容重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变化范围为0.97~1.22 g/cm3,总孔隙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土壤层有效持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 > 0.96)。综合分析各项因子,低海拔地区的油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高于高海拔。  相似文献   

13.
阴山北麓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充分了解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及对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的影响,以武川县公益林11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室内浸水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类型总蓄积量为0.74~5.09 t/hm2,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樟子松林最小。天然林的蓄积量大于人工林,半分解层蓄积量均大于未分解层。(2)各林分类型的持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呈现随时间的变化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 h内持水量变化较大,8 h后持水量变化相对平稳,24 h后各林地枯落物达到最大持水量,落叶松(8.5 t/hm2)最大,樟子松林(0.99 t/hm2)最小。(3)各林地枯落物吸水速率趋势相同,天然林吸水速率较大,其次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吸水速率最差。(4)在各林分类型中,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最大持水量最高,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也最好(9.051 t/hm2);油松、山杏混交林(2.847 t/hm2)次之。综合比较,落叶松等天然林的持水能力最好,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次之,柠条、山杏灌木林持水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等高反坡阶措施对滇中红壤坡耕地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土壤水分驱动特征,揭示其水源涵养能力,以滇中昆明市北郊松华坝迤者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7年5月1日-2018年4月30日期间不同土层深度(0-100 cm)土壤贮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雨季和旱季降雨量分别为528.5,41.5 mm,占试验年降雨量的92.7%,7.3%,I30(最大30分钟雨强)与降雨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2)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各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原状坡耕地在雨季和旱季分别增加9.6%~13.5%,10.0%~23.9%;(3)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坡耕地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明显减小(p<0.05),各土层深度下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的大小为:20 cm > 40 cm > 60 cm > 80 cm > 100 cm;(4)土壤贮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减弱,布设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土壤贮水量的影响表现为40 cm > 20 cm > 60 cm > 80 cm > 100 cm;(5)等高反坡阶处理和不同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显著,修正模型平方和达到48 149.124。综上,等高反坡阶处理对坡耕地土壤的贮水能力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对坡耕地地表径流拦蓄、增加水分入渗和减少土壤流失改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4种林分类型,测定各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采用室内浸泡法对其水文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区森林植被枯落物生态水文功能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1)4种林分枯落物层蓄积量大小依次为:黄栌油松混交林(29.65 t/hm2) > 黄栌纯林(22.78 t/hm2) > 黄栌侧柏混交林(16.87 t/hm2) > 侧柏纯林(12.17 t/hm2);(2)同一浸水时间下黄栌油松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量最大,黄栌纯林、黄栌侧柏混交林次之,侧柏纯林最小,枯落物层的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为对数函数关系,持水量历时过程呈现出迅速吸水、缓慢吸水、逐渐饱和、饱和4个阶段;(3)4种林分枯落物层的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为幂函数关系,其过程可分为迅速下降、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的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对元阳梯田水源区优势树种枯落物水文特性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对元阳梯田优势树种枯落物储量、持水能力、拦蓄能力以及持水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储量为6.06~8.2 t/hm2,半分解层的枯落物储量绝大多数要大于未分解层;枯落物总厚度为6.1~8.8 cm,半分解层厚度大于未分解层;枯落物半分解层自然含水率要明显高于未分解层;枯落物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要大于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但是优势不明显,总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为132.1%~247.3%;枯落物总的有效拦蓄量为2.07~8.01 t/hm2,其中未分解层的有效拦蓄量要大于半分解层;枯落物层持水量与吸水速率随时间变化过程中,在0~2 h时间段内变化较大,浸水8 h后,持水量与吸水速率两者的变化曲线均比较平缓,变化幅度较小;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时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