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楠竹实生苗采用常规均匀栽植与新法群状栽植,常规分株栽植与新法自然丛栽植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自然丛群状栽植能提高楠竹播种苗造林成活率、发笋率.因此,自然丛群状栽植是提高楠竹播种苗造林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特别是推广楠竹实生苗造林以来,由于苗木运输方便,造林成本降低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楠竹造林发展很快。但笔者发现一些地方楠竹造林效果欠佳,表现在成活率或发笋率不高,母竹生长不良,枝枯叶黄。究其原因,通过考察,认为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实生楠竹林培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新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53-55,57
利用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来营造竹林,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可永续利用、造林成活率高、成林快等优点,为大力发展楠竹资源开辟了新途径。试验初步探讨了实生楠竹林保留株数对楠竹林地径生长、发笋成竹的影响以及叶面积与发笋数、成竹数和平均地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楠竹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造林后疏伐保留立竹株数、施肥种类、数量及季节对竹林平均地(胸)径、发笋数、发笋成竹率的影响,并对竹林平均胸径连年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最佳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慈竹一种新的栽植方法———“兜秆平埋”栽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栽植方法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竹株平均发笋数量,而发笋质量与传统的栽植方法没有差异。因而,认为采用新的栽植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效,在生产上可推行。试验同时表明:母竹的年龄对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竹株发笋数量和发笋质量也有一定影响。造林母竹以选择1年生竹为宜,2年生竹次之,3年生竹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特别是推广楠竹实生苗造林以来,由于苗木运输方便,造林成本降低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楠竹造林发展很快。但笔者发现一些地方楠竹造林效果欠佳,表现在成活率或发笋率不高,母竹生长不良,枝枯叶黄。究其原因,通过考察,认为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适地适树注意不够楠竹是一个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较广的生态经济树种,但仍有它一定的生态特性。总的来说,它与杉木适生条件相似。要求年均气温14℃~21℃,年降水量800~1900毫米,极低温-16℃。海拔600~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以土层深厚、保水、透气、肥沃、微酸性砂壤土为宜,粘壤土次之。…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慈竹一种新的栽植方法-“兜秆平埋”栽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栽植方法可明显笋数量,而发笋质量与传统的栽植方法没有差异。因而,认为采用新的栽植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效,在生产上可推行。试验同时表明:母竹的年龄对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竹株发笋数量和发笋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慈竹一种新的栽植方法──“蔸秆平埋”栽植与传统栽植方法──“埋蔸露秆”栽植的造林效果对比及不同年龄母竹的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l)新的栽植方法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并能提高一定的竹株平均发笋数量,而两种栽植方法的发笋质量没有差异。因而,认为新的栽植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效,是一种在生产上可推行的栽植方法。(2)母竹的年龄对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量和质量也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林母竹以选择一年生竹为宜,二年生竹次之,三年生竹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9.
毛竹又称楠竹,以强劲的涵水保土性能、材笋兼用、速生丰产、经济价值高等优点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各地主要的人工造林竹种,也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群众积极发展种植的优良生态树种.毛竹实生苗造林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发笋旺、运输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