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毅  周祖基 《林业科学》2003,39(3):76-84,t001,t002
替代寄主 (Coleoptera)被川硬皮肿腿蜂 (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雌成蜂寄生后第 10d ,虫体肌肉组织的结构、与骨骼的连接、脂肪组织以及消化道、马氏管、气管等组织系统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寄主机体蛋白、氨基酸含量和蛋白水解酶活力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寄生后第 3~ 6d ,寄主体内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 ,第 10d达最低值 340 8780mg·g- 1 ,比寄生当天降低了 17 0 0 % ;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则逐渐上升 ,第 10d达最大值 2 2 36 2 7mg·g- 1 ,比寄生当天增加了 4 2 4 5 % ,其中Ser、Gly、Ala、Val、Met、Phe、Ile、Leu、Lys、Trp等 10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变化趋势与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在所检测的 17种游离氨基酸中 ,各寄生时期含量最高者除寄生后第 1d为Tyr外 ,第 3、6、10d均为Ala ,且其含量变化明显 ;而对照各期含量最高者均为Tyr。寄生后第 1~ 3d ,蛋白酶活力迅速上升 ,第 3d达最大值 6 34 786 8μgTyr·g- 1 ·min- 1 ,然后逐渐下降 ,到第 10d接近寄生当天的水平。本文还就替代寄主的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川硬皮肿腿蜂的氨基酸营养生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川硬皮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试验,发现将川硬皮肿腿蜂接入天牛幼虫试管中后,肿腿蜂约20min以内对天牛幼虫的攻击率达100%。约2~7d后产卵,寄生率94.87%,卵期2~4d,幼虫期4~6d,结茧率89.19%,蛹期11~15d,羽化率75.76%,最终完成生活史。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从取食到产生后代,完成完整生活史,根据气温情况,大概需要30~40d左右。且试验显示川硬皮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低龄幼虫有较强的寄生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温度(-10,-4,0,4,10℃)和3个处理时间(1,4,7d)。通过比较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处理蛹上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4个繁育指标,筛选最适于繁蜂的寄主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低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效率。其中-4℃处理黄粉虫蛹7d后繁育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76.67%,66.67%和8.15,10.89头,可显著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育效果。因此,推荐以-4℃处理黄粉虫蛹7d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4.
川硬皮肿腿蜂Sclerderma sichuanensis Xiao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天牛肿腿蜂属Sclerderma,1994年在四川泸县发现的肿腿蜂新种,是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isulum Fairmaire和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等钻蛀性害虫的重要天敌,本实验室已经对其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替代寄主的大规模饲养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幼虫取食情况的研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其幼虫发育状况,我们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幼虫龄期划分的实验。  相似文献   

5.
引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天牛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是一种能有效地防治部分天牛、吉丁虫、象甲等林木钻蛀性害虫的优良小型寄生蜂。通过进行室内接种和室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对锈斑楔天牛的幼虫有寄生,室内寄生率达57.14%;小蜂的释放量越大对天牛的控制效果越好,以放蜂量300头·株-1的防效最佳,校正后的天牛幼虫寄生率达到11.29%。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对天牛的防治效果和中华甲虫蒲螨对小线角木蠹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释放量80~100头/株(1管/株)的天牛被寄生率达37.65%~45.08%,平均41.70%;释放量160~200头/株(2管/株)的天牛被寄生率达40.79%~46.03%,平均43.77%;两种释放量的平均防效基本相当,总寄生率43.12%,经济释放量为80~100头/株(1管/株)。中华甲虫蒲螨释放量1~2万头/株(1管/株)的小线角木蠹蛾的防效达41.08%~46.71%;释放量2~4万头/株(2管/株)的小线角木蠹蛾防效达42.38%~48.33%;总防效在43%~46.12%,平均防效44.17%。两种释放量防效基本相当,经济释放量为1~2万头/株(1管/株)。经过2年多的观测研究,证实川硬皮肿腿蜂和中华甲虫蒲螨均可适应沧州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天牛、小线角木蠹蛾等多种蛀干性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主动传染松墨天牛的室内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个体大小对川蜂能否成功寄生影响很大,在4龄天牛幼虫上,川蜂不能寄生;3龄幼虫中,以每头10蜂处理的寄生率达到70%,以每头5蜂处理的寄生率为40%,寄生成功后川蜂能在寄主上完成生活史。Bxs菌株对川蜂的毒力不强,可以忽略白僵菌对川蜂的毒力影响。  相似文献   

8.
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只寄生完整的活寄主,对受伤、死亡的虫体概不寄生。室内26种寄主接蜂试验表明,对天牛幼虫及钻蛀性害虫均可寄生并繁殖出正常的子代蜂。以杉棕天牛为好,粗鞘双条杉天牛次之。  相似文献   

9.
研究乙醇和低温处理黄粉虫蛹后对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或者没有乙醇处理,不同蛹龄的黄粉虫蛹均对肿腿蜂寄生效果有明显影响。肿腿蜂对蛹龄小的黄粉虫蛹寄生效果好,但对蛹龄大的黄粉虫蛹寄生率相对低,且不能寄生未经乙醇处理过的2日龄以后的黄粉虫蛹。用75%乙醇处理蛹龄0~12 h的黄粉虫蛹2 h可以显著提高肿腿蜂的产蜂量;-6℃低温冻藏黄粉虫初蛹24 h也可显著提高肿腿蜂的寄生效果,肿腿蜂出蜂率可达65%,平均产蜂量达21头左右。由此可见,黄粉虫蛹经过75%乙醇溶液处理或低温贮藏处理后,可明显提升肿腿蜂的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仪,研究羽化初期川硬皮肿腿蜂对花椒挥发物、花椒虎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诱导的学习效应,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不同浓度花椒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羽化期经历10g·mL-1花椒枝条挥发物诱导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最高,达到66.67%,与其余9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是羽化期经历10g·mL-1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其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为64.44%,而经历0.01g·mL-1花椒枝条与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反应率最低,表明经花椒挥发物和花椒虎天牛虫粪学习处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正面影响,且花椒枝条挥发物在同类因素中对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最突出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柏木段内分别采用双条杉天牛和黄粉虫幼虫培育川硬皮肿腿蜂,观察其在室内搜索寄生能力的差异,并利用双筒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试图找出其外部形态和内部遗传的差异。结果表明:以黄粉虫幼虫为替代寄主长期繁殖的实验室蜂在搜索寄生双条杉天牛的能力上明显低于以双条杉天牛为寄主繁殖的野外蜂,两者除了触角的板型感器和坛型感器的分布有差异外,在外部形态上和同工酶图谱上均未发现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2.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13.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抑性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抑制寄主氧化反应。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运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残余法,对蜇刺后第0日(初始组)、第2日(寄主初麻痹时)、第14日(子代幼蜂初孵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质量、蛋白质、总糖和脂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质量持续下降;体内蛋白质含量在寄主麻痹初期极显著升高,而在幼蜂初孵时则极显著下降;脂质含量在寄主初麻痹时未见显著变化,而幼蜂孵化前升高显著;但寄主体内的总糖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寄生寄主,对寄主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质代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牛克星——川硬皮肿腿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3):79-80
川硬皮肿腿蜂 ( Scleroderma scichuanensis Xiao)系四川农业大学林业园艺学院周祖基 (教授 )在主持“杉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期间发现 ,并经肖刚柔教授鉴定的寄生天牛的新种 ( 1 995年 ,肖刚柔 )。我们对其生物学、生态学、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在繁蜂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使生产周期和繁蜂量获得极大的改善。目前 ,只要提前 4个月定购 ,届时即可提供足量的生产防治用蜂。1 应用范围川硬皮肿腿蜂为钻蛀性害虫的外寄生昆虫 ,有较好的寄主搜寻和抗逆性能 ,因此对符合下列条件的钻蛀害虫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续控制作用 :…  相似文献   

15.
以花鸟市场购买的普通黄粉甲幼虫和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培养的川硬皮肿腿蜂为试材,就黄粉甲的饲养方式对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4、28℃3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黄粉甲的老、熟、幼虫体长、初化蛹时间及蛹个体大小均有差异,随着饲养温度的降低,黄粉甲老、熟、幼虫体形变长、蛹的个体变大、初化蛹时间延长;3种温度下所化黄粉甲蛹按蜂蛹比1∶1接入川硬皮肿腿蜂后,其寄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子代出蜂量无显著差异,20℃条件下所化蛹的寄生率和出蜂量分别较其它处理组提高了12%~22%和3~5头;在相同温度下饲喂葡萄糖的黄粉甲组与没有饲喂葡萄糖组相比,其肿腿蜂寄生率和子代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研究测定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1~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采用林间和室内罩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组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结果显示:在室内试验条件下,松褐天牛肿腿蜂产卵之前的刺蛰、补充营养取食能直接造成松褐天牛1~3龄幼虫死亡,对1、2及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95.66%、85.91%、57.88%,并可产卵寄生2、3龄幼虫;林间释放2组松褐天牛肿腿蜂后,在刺蛰和补充营养取食后能有效寄生寄主的肿腿蜂雌蜂数量比例变化较大,有效肿腿蜂率最高为14.9%,最低为2.3%.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行为不受寄主聚集程度的影响,但刚羽化出茧肿腿蜂雌蜂的寄生效率比经饲喂后的雌蜂高近5倍.从肿腿蜂单一个体来看,每头雌蜂补充营养取食和产卵寄生致死的松褐天牛幼虫数为2.1~7.7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的补充营养习性及刺蛰、取食致死寄主行为在防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表明该种肿腿蜂是防治松褐天牛的重要天敌,在生物防治松褐天牛幼龄幼虫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双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桃红颈天牛幼虫作管氏肿腿蜂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其中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均能成功的繁育出管氏肿腿蜂,但在寄生成功率和单管出蜂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60%繁育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家茸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为90%。平均单管出蜂量方面每头双条杉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131头,每头家茸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80头。综合天牛幼虫获取时间和出蜂量,双条杉天牛幼虫和家茸天牛均可成为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18.
天牛肿腿蜂是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的一种体外寄生蜂。以成蜂在树干虫道内越冬。在室温条件下一年繁殖5~6代,可用松天牛,杉棕天牛等幼虫作寄主进行人工繁蜂。该蜂有钻入木质部寻找寄主寄生的能力。林地放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9.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体外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注射毒液和卵巢蛋白对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调节。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松墨天牛体内各部位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使用考马斯亮蓝法对初始组,第2天(寄主初麻痹时)、第14天(幼蜂初孵时)的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虫体、表皮、血淋巴和脂肪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处理组松墨天牛虫体和脂肪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在第2天均显著高于初始组,虫体蛋白质含量在第14天显著低于第2天,与同期对照组相反。处理组松墨天牛的虫体、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在第2天皆显著高于初始组,而表皮则相反;虫体与脂肪体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第2天,而表皮与血淋巴则相反;虫体的变化与脂肪体的变化趋势相同。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雌蜂对寄主的调控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肿腿蜂(Scleroderma sp.)属膜翅目,肿腿蜂科。其外形象蚂蚁,成虫的雌蜂体长3~4毫米,雄蜂2~3毫米,均分有翅和无翅二型,唯雄蜂无翅型极少。不论雌雄峰,均有翅不飞,善爬行。每头雌蜂可产卵100粒左右。在温度27℃、湿度70%、饲料充足的条件下,全年可繁殖11代。常温下雌蜂寿命在100天以上,雄蜂为20~30天。该蜂是一些钻蛀性害虫(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天敌。由于寄主少,或寄主虽多,但需通过修(修枝抚育)、劈(劈开害状)、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