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研究了晋西北地区杨柠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生物量及7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结果表明:杨宁混交林较其纯林根系分布更均匀、更合理,更能充分利用土空间、水分和养分;杨柠混交林的生物量及生长量均大于纯林;杨柠混交林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利用和供给;杨柠混要结于农业的可持续有极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概述云南热区混农林系统的六种组分镶嵌结构粪型,包括它们的特点、作用和常见模式,并对镶嵌结构与混农林系统组分组成和功能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相同的物种组成可以构成多个镶嵌结构不向的混农林系统,不同镶嵌结构的混农林系统其功能和目标不同或差别很大。这种混农林系统镶嵌结构的多样化、以及与组分组成.功能关系对混农林系统的设计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开鲁县属西辽河流域冲积平原。境内的西辽河、新开河两岸的河漫滩类型宜林地,是发展速生丰产林最有前途的基地,全县境内只有这种类型宜林地面积二十余万亩,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沿岸的十六个乡、(镇)及四个农林场。由于这种类型宜林地土壤肥沃,气候、光热条件适宜、地下水及河水充足,适宜营造速生丰产林。全县已有部分乡、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对内蒙古草原两种优势种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优势植物种多根葱和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采取试验设置模拟小、中、大3个降雨量,并设置与之对应的3个降雨时间间隔,来研究其对降水格局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①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对两种草原植物的生长都有不同的影响,但降雨量对其生长的影响更显著;②在相同降雨量处理下,增加降雨间隔时间有利于克氏针茅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③在相同降雨时间,降雨量的增加,混播克氏针茅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混播多根葱在模拟降中雨条件下根系地下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根冠比值为最大;④该两种草原优势种植物幼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变化主要由各时间段内降雨量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晋西北地区杨柠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生物量及7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结果表明:杨柠混交林较其纯林根系分布更均匀、更合理,更能充分利用土壤空间、水分和养分;杨柠混交林的生物量及生长量均大于纯林;杨柠混交林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利用和供给;杨柠混交林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已分解>半分解>未分解,且在不同林分中,枯落物的生物量占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比例均为最大,在50%~76%之间,除杉木人工林外,其余3种林分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总生物量差异较为显著,湿地松林为28.75 t/hm2,显著大于其它3种林分;活地被物生物量以湿地松林为最大,达8.46 t/hm2;幼树层生物量的大小为湿地松林>枫香林>杉木林>樟树林;灌木层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为枫香林>湿地松林>樟树林>杉木林;草本层为杉木林>湿地松林>枫香林>樟树林;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同草本层。  相似文献   

7.
<正> 黑龙港地区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但对于在平原进行速生丰产林建设,把农业和林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边缘效应”;或建立“混农林业”,实现农林间作,群众有“怕”字,领导有顾虑。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林农间作内在的利害关系,探讨适宜的间作模式,为我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速生丰产林,提供确实可行的,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效益的办法,为领导决策今后的林业发展规划是很有意义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能源竹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竹子个体大小、生物量高低及其分布状况和适应性, 文中列出了33种具有潜在能源化利用价值的竹种, 其中, 合轴丛生或散生型14种, 单轴散生型18种, 复轴混生型1种。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不同竹种生产力和种群更新能力差异,选取9种混生地被竹种进行竹苗盆栽试验,分析2个生长周期内各竹种竹苗生物量分配与积累规律,为优良混生地被竹经营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各竹种第1年竹根生物量,第2年竹鞭、竹根、竹叶生物量显著影响了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P<0.05);2)以5~6 cm长育苗小鞭段为基本统计和比较单位,大叶竹种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第2年总生物量高达36.51±2.13 g,小叶竹种翠竹(Sasa pygmaea)第2年总生物量仅15.36±1.34 g,两者差异显著(P<0.05);3)美丽箬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 aureostriaus)等大叶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明显高于菲白竹(Sasa fortune)、翠竹等小叶竹种(P<0.05)。研究发现:1)竹子在不同更新世代出现了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以使竹子种群快速拓殖;2)大叶地被竹种生物量、生物量积累率均明显大于小叶地被竹种,在一定生长期与环境条件下,大叶地被竹种环境适应能力可能高于小叶地被竹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临沂市林业局及农牧渔业局协作在山东临沂市建立了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三年来的中间试验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最近杨叶饲用中间试验在临沂市通过了技术鉴定。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在造林初期2—3年实行农林间作;林木郁闭后实行林牧结合,在林下利用杨树叶喂畜禽。平原农区大面积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在提供高额的木材产量的同时,也产出大量的其他生物量(叶、枝、树皮和根)。  相似文献   

11.
望天树人工林林分生长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地区营造的人工望天树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营造的望天树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及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营造人工望天树林较佳的规格和方式.结果表明:造林规格以2.5m&#215;2.5m、3.5m&#215;1.5m、3.5m&#215;2.5m、3.0m&#215;2.0m较佳;人工营造的望天树林的个体不论是高度生长还是胸径生长都要远远大于天然林中的望天树个体;立地条件是影响望天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因子;在其分布区域进行望天树的迁地保护,扩大其种群数量及生存的区域和范围,是保护这一珍稀树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南平对2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2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对照)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米老排、杉木各器官相对生长模型W=a(D2H)b的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22年生米老排乔木层生物量为244.39 t·hm~(-2),比杉木(对照)高68.4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54.51%)根(21.07%)枝(11.45%)皮(5.79%)叶(3.44%)枯枝(2.89%)花果(0.85%),均大于杉木;米老排直径大于2 cm枝的生物量比例(41.31%)远大于杉木(2.43%),但0.5 cm枝的生物量比例(19.02%)小于杉木(26.78%);米老排人工林根系生物量为51.50 t·hm~(-2),比杉木人工林高61.39%,其83.91%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40 cm深度的土层中;米老排细根(直径0.2 cm)生物量在0~10 cm表层土壤中的比例(42.35%)高于杉木(33.00%),且在40 cm以下土层生物量的分配率也大于杉木。米老排较高的细根生物量可能是其生产力高于杉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种间竞争对甘草柠条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混栽比例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生物量积累、分配模式及种间竞争动态.结果表明:混栽后甘草和柠条播种苗的平均单株生物量较纯栽都有所降低,柠条受种间影响的程度较甘草大.混栽甘草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少了18.12%和14.52%,地下部分受到的影响较地上部分大;混栽柠条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少了36.51%和44.74%,地上部分受到的影响较地下部分大.甘草根、茎、叶和单株生物量混栽与纯栽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柠条根、茎、叶和单株生物量混栽与纯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总的来说,混栽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相对总生物量(RYT)随着生长时间延长和密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低密度混栽时,甘草和柠条表现出一定的互惠关系;高密度混栽时,二者共用资源受限,表现出相互拮抗的关系,且随着生长时间延长而加强.混栽比例不同,甘草和柠条的种间竞争率(CR)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柠条占有较大比例的处理(甘草20%;柠条80%)中,甘草的竞争力较小;在甘草占有较大比例(甘草80%;柠条20%)和两者比例相等的处理(甘草50%;柠条50%)中,甘草的竞争力均大于柠条.苗期甘草在混栽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有:沙地综合治理模式、荒漠化土地立体开发模式、风沙滩地区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滩地混农林业模式、沙区果园立体种植模式、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林间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中国实现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林间作是中国最重要的混农林业形式,而且规模和模式都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1]。其主要模式有农桐间作、果(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杉粮间作、条粮间作等[2]。现从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量和物质循环以及生理学响应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农林间作的研究作一回顾。1 小气候效益由于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的特殊地位,农区林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的生态条件,以提高和巩固农作物产量。因此,许多人非常注重小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西双版纳现有混农林系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混农林研究委员会(ICRAF)P.K.R.Nair的分类方法,将其进行了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现存混农林系统的模式极为丰富,并以经济植物为主体的模式占较大优势。这些模式,有的已经发挥出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的仍处于实验阶段,有的则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造成不良的影响。提出了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积极创立和引进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混农林系统模式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对五年生杉木黄精混农经营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黄精两者种间关系较为协调,无论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都相应增加,能够形成合理的层次分布,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是值得推广的混农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辽东半岛地区主要火险林型及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外业调查确定了辽东半岛地区的主要5种火险林型,分别为油松人工纯林、日本黑松人工纯林、栎树天然纯林、杂木天然林、刺槐人工纯林。阔叶树林型下的灌木层、草本层的种类和盖度均明显大于针叶树,针叶树的凋落物层盖度大于阔叶树。主要林型下地被可燃物的载量分布较高,变化范围为6.47~12.08t/hm2;地被可燃物燃烧性能是针叶树明显大于阔叶树,其综合燃烧性由大及小的排序:日本黑松人工纯林>油松人工纯林>天然栎树林>刺槐人工纯林>天然杂木林。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状况,以张家口坝上张北、沽源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大于0.96,D1.3和D1.32H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生物量。(2)分别建立了插条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断根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幂函数模型和埋桩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杨树委员会于去年11月13日至15日,在祁县召开会议,分析了我省平原地区杨、桐、柳农林间作发展的形势,研究了平原地区农林间作丰产林发展的方向,讨论了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会议认为,我省平原地区杨、桐、柳农林间作型速生丰产林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到目前为止,全省营造的各种速生丰产林面积共达130余万亩,其中群众营造的丰产林就达123万亩。这一成绩,获得省内外不少领导和专家的赞赏。但由于农民致富心切,加之某些地方科学技术普及未赶上,在营造的农林间作丰产林中,存在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