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以早大白为材料,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辽宁地区冷棚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提高冷棚内气温1.1 ~1.6℃,提高地温1.9 ~3.2℃,提高冷棚内CO2浓度2~4倍,平均增产率为18.57%,大中薯率比对照提高了8.8百分点;马铃薯密度、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和对照相比有所增加.该项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秸秆生物反应堆用于马铃薯栽培有三种方式: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结合式。当前大面积采用内置式,有条件者采用内外置结合。多点试验结果:马铃薯运用此技术,一般可提前15~20天收获,增产60%~150%,减少化肥用量60%以上,农药85%以上。生长表现:地温高,出苗快,叶片大,主茎粗,节间短,开花早,病害少,结薯多,薯块大,表皮光滑,色泽鲜亮,商品性好。技术特点:投资小,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投入产出比大,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蔬菜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发展,生产上沿用传统的栽培模式,长期连作,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连做障碍问题日趋严重,使土地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环境恶化,造成土壤盐渍化、板结、退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疫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日趋加剧,使得蔬菜产品质量和产量不断下降,效益降低。而设施内冬春季地温低、土传病害严重、二氧化碳不足等又是制约阜新棚菜生产的突出问题,这些是制约蔬菜反季节栽培的瓶颈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设施蔬菜生产如何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大棚果树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于果树栽培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是一个集生态、环保、经济等效益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的好技术。其能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大幅度提高果树产量,改善其品质的现代农业生物工程创新技术。主要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背景、内置反应堆技术的操作规程及注意问题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番茄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宋永子 《现代农业科技》2010,(4):147-147,150
运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沈阳市于洪区温室番茄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较常规对照明显增加地温1.5~2.8℃,发病率降低,单果重增加,增收效益84510元/hm2,适宜在沈阳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栽培西红柿,具有抗病、早熟、坐果多、个头大、高产优质、不早衰等突出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天,收获期延长30-40天,增产40%以上,减少化肥用量60%,减少农药用量70%,降低成本60%;连用3年可不施化肥,很少用农药。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西红柿有机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西红柿栽培应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秸秆生物反应堆的技术原理、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操作规程以及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带来的效应,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科学》2004,(6):52-52
秸秆生物反应堆对于果树栽培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新技术。近年来,利用该技术进行保护地和大田果树高产、优质早熟裁培.结果是:20厘米地温增加4-6℃,气温增加2-3℃,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6倍,成熟期提前10—15天;开花坐果率提高.果实变大,产量提高30%—300%;含糖量提高1%—2%,平均售价提高3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60%。  相似文献   

9.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利用复合生物茵群,对秸秆进行发酵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有机肥和无机肥料,同时,提高温室大棚的地温、气温、改良土壤,对作物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病害、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宋绍辉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00-10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商品价值,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和突出的生态效益,是推进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的一项重大新技术。新民市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概况及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介绍如下,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徐全辉  赵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99-13000
[目的]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对温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以温室为研究对象,栽培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在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应用过程中,对温室生态环境因子地温、气温及湿度进行跟踪观测。[结果]秸秆生物反应堆使10cm地温提高1.13~1.52℃,20cm地温提高1.71~2.01℃,棚内温度平均提高1.5~2.3℃;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温室较对照温室夜间湿度下降2%~4%,而对白天的室内湿度影响不明显。[结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温室的生态环境,解决了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地温低的问题,为温室蔬菜增产提供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12.
徐全辉  赵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80-12381
[目的]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茄子光合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温室茄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栽培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茄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温室茄子叶绿素总量增加28.1%;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分别提高15.4%、24.9%、16.5%;蒸腾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明显提高温室茄子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对茄子温室内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方法]以茄子温室为研究对象,通过栽培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方法相结合,对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温室内外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跟踪观测。[结果]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棚内气温有明显的提高,平均提高1.5~2.3℃,最高可以提高温室温度4℃。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明显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结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温室的生态环境,解决日光温室CO2不足的矛盾,为温室蔬菜增产提供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阐述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 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以不施肥(CK)、单施化肥(F)作为对照,研究T1(化肥+颗粒菌剂75 kg·hm-2)、T2(化肥+颗粒菌剂150 kg·hm-2)、T3(化肥+颗粒菌剂225 kg·hm-2)、T4(化肥+颗粒菌剂300 kg·hm-2)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F相比,T2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细菌OTU数量、Chao1指数和ACE指数。门水平上,与CK、F相比,T4酸杆菌门分别降低33.24%、29.33%,芽单胞菌门分别降低25.16%、21.01%。纲水平上,与CK相比,T4 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32.04%、59.73%,T3和T4放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129.11%、 169.68%,T4芽单胞菌纲、母链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6.91%、38.1%;与F相比,T3和T4酸微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1.38%、24.04%,而放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提高59.48%、 87.72%,T2、T3和T4拟杆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74.19%、73.52%、124.49%。说明施用微生物菌剂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改善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的丰度,进而改善马铃薯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不同钾肥和磷肥施用量及品种对稻田覆盖秋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混合型正交表(L84×24)进行了正交试验,供试材料为米拉和川芋5号。结果表明:不同钾肥和磷肥水平间,均对块茎产量有显著差异,达0.01显著水平,对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茎粗及根系干物重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间,对块茎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对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茎粗及根系干物重有显著差异,达0.01显著水平;试验表明,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稻田覆盖秋马铃薯栽培技术中,施钾肥315kg/hm2,磷肥270kg/hm2,米拉品种产量可达24015kg/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黄瓜、西瓜、辣椒以及西葫芦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效果较好且经济效益明显,可增加地温1~3℃、提高产量10%以上、使产品提早上市7~10 d、促进果实发育、改良土壤,是设施农业生产值得推广应用的一项好技术。  相似文献   

17.
小麦优良品种小偃15是商洛的主栽品种,近年来在生产中分离退化严重。为了较好地保持小偃15的种性和纯度,研究采用单穗选择、株系比较、原种扩繁等穗行提纯方法对小偃15进行快速提纯复壮,并分析了提纯复壮对小偃15的增产效果。结果显示,提纯复壮后的小偃15综合性状更加优良,且产量得到明显提升。研究不仅使小偃15的种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小偃15的抗逆性、稳产性和广适性,有利于其持续应用于商洛小麦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为完善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技术,2014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全膜双垄沟"一膜两年用"对不同播种密度的马铃薯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相当,降雨量差异较大且上一年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区域,密度高于45 000株/hm~2,马铃薯的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商品率和产量下降,密度低于30 000株/hm~2,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商品率较佳,但产量较低。同时,在降雨量低于350 mm、种植密度约37 500株/hm~2的区域,或降雨量高于350 mm、种植密度约45 000株/hm~2的区域均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张晓岗  刘萍  马琨  王娜 《西北农业学报》2020,30(12):1875-1882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设计马铃薯‖玉米(P‖M,行比分别为4∶1,3∶2, 2∶3)、马铃薯‖蚕豆(P‖F,行比同前)、马铃薯不同品种(A‖B‖C,行比1∶1∶1)间作栽培模式,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探寻能够减轻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有效栽培模式。采用基于18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 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构建真菌ITS克隆文库,利用Genbank数据库比对各栽培模式中ITS序列的测序结果,并作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栽培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后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在门、纲和目的分类学水平上与连作相比明显下降,菌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成熟期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模式与连作的差异最大,属的比例下降67.74%。间作栽培后,黑孢属(Nigrospora)、地丝霉属(Geomyces)、圆盘菌属(Orbil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四枝孢属(Tetracladium)等9个属的真菌消失,同时新增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毛壳属(Chaetomium)、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小球腔菌属(Pleosporineae)等13个属的真菌,其中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后巨孢囊霉属比例高达60.35%。可见,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能有效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真菌菌群结构,使其微环境得以改善,缓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20.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早春大棚甜瓜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早春大棚甜瓜的应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提高甜瓜产量和品质,这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