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碱淖除了有着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这一特殊身份之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红碱淖的遗鸥由2004年的1000多巢快速增至6000多巢,数量近两万只。目前,全球90%的遗鸥在这里繁衍、生息。天鹅等众多水鸟也把这里当做迁徙的补给站和繁衍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1990年5~6月,在伊克昭盟泊尔江海子以西约30公里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大的遗鸥繁殖群,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水面上有上千只遗鸥飞翔,场面十分壮观,在不到100平方米的湖心岛上有500多个遗鸥繁殖巢.遗鸥是被认识得最晚的鸟类之一,是列入《红皮书》中的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此,中国科学院下达专项科研课题,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  相似文献   

3.
遗鸥     
正遗鸥是至目前最晚被发现的鸥类,1927年最初发现,1970年命名,称为"被人类遗忘的鸥类",遗鸥是我省境内17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之一。目前,全世界遗鸥数量约1.2万只,我省康保县有近7000余只,占60%左右,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遗鸥繁殖地。2017年,康保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遗鸥之乡"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区伊克昭盟东胜市和伊金霍洛旗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为7680公顷。该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占世界遗鸥繁殖群体60%的种群个体,以及栖息繁殖地和天然湖泊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每年5月份定期分布有遗鸥繁殖 群1500只左右,筑巢数量为2000个以上,也是大天鹅、棕头鸥等水鸟的重要迁徙、栖息地,有进还有迁徙的大天鹅等其它鸟类数量为15000只,总数超过3000只。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力  相似文献   

5.
2019年至2021年对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回回营社区混合集群的鹭鸟开展调研,分别于2019年10月, 2021年4、5、6月对鹭群进行4次访问。2019年10月,鹭鸟繁殖栖息地主要由竹子和少量桉树构成,地面覆盖大量落叶;其间污水流淌,形成数条小河和一个池塘。2021年统计每棵竹子和桉树上鹭巢数量及营巢鹭鸟种类,并测量巢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该地发现有小白鹭、黑顶夜鹭和牛背鹭筑巢繁殖,其中小白鹭和黑顶夜鹭构成群落数量主体。2021年4月记录21个鹭巢(小白鹭与黑顶夜鹭),5月记录41个鹭巢(小白鹭、黑顶夜鹭和牛背鹭;此月为繁殖高峰),6月记录8个鹭巢。鹭巢距离地面平均距离为8.78 m。目前,该鹭群由于回回营面临拆迁而受到威胁,为此提议保留鹭群所在的繁殖地,并改善研究地点及周边地区水质情况。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5,(6):94-97
遗鸥(Larus relictus)在国际上是濒危鸟种,繁殖地在内蒙古盐沼湿地,繁殖地的选择与觅食行为密切相关。从2005年至今连续多年对该盐沼湿地遗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内蒙古沙漠盐沼湿地,豆娘成虫和幼虫是遗鸥整个繁殖季的主要食物,摇蚊幼虫起重要的食物补充作用,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水体p H值9.59已临近豆娘生存的p H值上限9.62,豆娘濒临消失,遗鸥将失去其在繁殖地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7.
遗鸥是一种珍稀水禽,也是世界上被发现和确认最晚的鸟种之一,所以在命名时将它称为遗鸥.遗鸥在我国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将它作为附录Ⅰ,即严禁贸易.遗鸥的标本最早于1927年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弱水下游,但关于该种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种,鸟类学界的意见很长时期不能统一,直到1971年遗鸥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种.遗鸥在鄂尔多斯地区最初发现是在1987年4月30日.当时,伊盟林业局配合自治区野生动物调查队在伊盟进行动物资源调查,在东胜市西部泊江海子采到一遗鸥雌  相似文献   

8.
遗鸥,是被人类所认知的最晚的鸟种之一。20世纪70年代才被视为独立种群。遗鸥又是全球性受威胁的鸟种之一,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0年的夏天,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与内蒙古伊克昭盟野生动物保护官员们一道,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发现了遗鸥的庞大种群。从1991年起,对遗鸥群体的野外系统研究和对遗鸥及其栖息地以及该生境下湿地鸟类群落的保护同步展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保护实效。在鄂尔多斯高原,人类与遗鸥又一次达成了和谐的默契。科学家们与动物保护专家们,在广泛而深入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认定了遗鸥鄂尔多斯种群,并认为该种群…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嫩江中下游地区是东方白鹳的重要繁殖地。近年来,在东方白鹳的迁徙停歇地陆续发现繁殖巢,在越冬地的繁殖记录也逐渐增加。它们的繁殖地和越冬地都有不断南移的趋势。东方白鹳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数量众多。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导致繁殖力下降、食物资源短缺、非法捕猎、营巢林木丧失以及湿地面积缩减等原因,导致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它们相继在日本、朝鲜半岛野外灭绝,  相似文献   

10.
资源保护     
鄂尔多斯市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鄂尔多斯市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于1999年6月2日,2004年7月6日经鄂尔多斯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由副科级晋升为副处级建制,隶属鄂尔多斯市林业局,编制5人。鄂尔多斯市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负责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相似文献   

11.
神木县红碱淖湿地水草丰美.今年吸引了六千余只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禽遗鸥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林业》2008,(11):48-48
近日,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核心区水域看到了大量大天鹅,数量约有3000余只。这一发现令人惊喜,振奋人心。天鹅的再次光临,标志着遗鸥保护区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3.
生态直通车     
陕西省科研人员经过努力,终于破解了朱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亲鸟拒绝育雏的世界性难题,今年人工种群亲鸟自然育雏成活四只,朱“父母”终于可以自己抚育孩子了。这也为朱人工种群野化放飞和再引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据陕西洋县保护站提供的资料,今年朱整体繁殖情况喜人,共成功繁殖幼鸟一百零二只,其中野生朱繁殖成功五十五只,人工种群繁殖成功四十七只,朱年增长量首次突破百只大关。目前,陕西省朱种群数量达到三百三十一只,濒危状况有所缓解。同时野生朱的巢区范围不断扩大,在当地三岔河和秦岭深处的华阳镇,都首次发现了新的巢区…  相似文献   

14.
江苏盐城沿海地区繁殖季节几种水鸟的数量及分布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8年6月,江苏盐城沿海地区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平均巢密度为1.06只/hm^2(XD=0.82,n=10),有卵巢密度为0.71只/hm^2(XD=0.71,n=10)。巢区上空黑嘴鸥成鸟数量与样带内巢密度及有卵巢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989和0.978),虽然黑嘴鸥营群巢繁殖,但在集中繁殖区内,黑嘴鸥巢向均匀分布方向偏离随机分布(R=1.101)。根据黑嘴鸥集中繁  相似文献   

15.
2018年4月15日,在大连市花园口经济区明阳镇肖泊村附近山林发现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繁殖地,经现场观察统计,夜鹭种群数量约150只。该区域还栖息有白鹭87只,大白鹭16只,绿鹭6只,鸳鸯2只。华北落叶松为鹭类的营巢树种。肖泊村是夜鹭繁殖和栖息地,为辽宁地区新发现纪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定监测样点、样线对向海保护区迁徙丹顶鹤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分布区域及栖息生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以后,保护区内迁徙种群数量相对降低,而自2010年起未再观察到繁殖巢,迁徙种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湿地长期干旱,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特别是作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芦苇沼泽不仅面积小,而且破碎化严重,不能满足丹顶鹤繁殖对水位、湿地面积及隐蔽条件等最低需求。人工辅助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建立永久性调水工程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恢复和发展丹顶鹤种群。  相似文献   

17.
历山自然保护区30种鸟类繁殖特性及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1997年的4月—9月,对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30种鸟类的自然繁殖特性及成效进行了观测研究。5年共观测到营巢成功巢150窝,产卵成功巢107窝,离巢成功巢86窝,巢外育幼成功巢56窝,成功率分别为83.80%,71.33%,80.30%和65.11%。影响鸟类繁殖成效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利河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潮河河口是黑嘴鸥三处集中繁殖地。从1998年开始,作者对三处繁殖地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掌握了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广利河口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锐减,由1998年的460只至2007年已无繁殖种群,其原因是滩涂围垦、养殖池灌水利用,繁殖地已丧失。潮河河口是2002年发现的黑嘴鸥繁殖地,2002~2005年间有繁殖种群300只以上,2006年后数量锐减并在2008年无繁殖种群,繁殖地丧失的原因是滩涂围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1998~2006年间有繁殖种群200~330只,2007年后数量镜增,其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工程形成黑嘴鸥新的繁殖地,但新繁殖地水位没有有效控制造成黑嘴鸥繁殖数量波动。对黑嘴鸥繁殖生境研究发现,自然生境由于围垦,黑嘴鸥繁殖地大部分丧失,人工生境虽然被黑嘴鸥繁殖利用但水位控制是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在2002~2008年间,黑嘴鸥繁殖种群最高数量为839只,最低数量为413只。在环志跟踪中发现,黄河三角洲繁殖黑嘴鸥在日本九洲越冬。  相似文献   

19.
赤腹松鼠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在四川省洪雅县对赤腹松鼠川东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bonhotei)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是晨昏活动型啮齿动物,主要活动时间在上午7:30~9:00和下午17:00~19:30,晴天的活动频率高,下雨、刮风或大雾的时候几乎没有活动。赤腹松鼠种群的雌雄性比为1:1.05。繁殖季节主要在春季,可能一年四季都有繁殖能力,每胎胎仔数为1~3只。营巢方式多样,主要是在大树的树冠上营巢,也有地面巢,树上巢使用的时间不长,可能是繁殖时才营巢。  相似文献   

20.
招引森林益鸟治虫技术的研究赵秀莲,田荣久(辽宁省森防检疫站110036)辽宁省的森林多为人工纯林。这些林木树干通直、缺乏孔洞,以树洞营巢的乌类难以定居繁殖;露天营巢的鸟类,也多在杂木林中栖息。人工纯林中益鸟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又极易发生虫害。因此.招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