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张凤英  刘志萍  包海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2-13003
[目的]对大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培育出大麦强杂交优势的杂交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4份大麦雄性不育材料2001—17、2001—37、2001—84、2001—116及其衍生后代的雄性不育性状的育性分离现象及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大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存在因环境刺激偶尔表现出显性单基因核不育遗传现象,其不育性受单显性核基因MS控制,其不育基因型为MSms;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的核质互作型遗传,其不育性受细胞质不育基因S,核不育隐性基因rr控制,不育基因型为S(rr),该雄性不育属于CMS型不育;温度对育性没有影响。[结论]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核质互作型遗传,该研究结果对大麦的实际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栽培大麦初级三体的形态和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7.
8.
用96份大麦、小麦进行抗湿遗传特性研究和抗湿资源评价、分类;用9个性状的受湿害率进行因子分析和遗传力测定。结果表明,大麦小麦抗湿性特差异较大。性状对湿害的总贡献率,小麦为实粒数>小穗数>千粒重>有效蘖;大麦为有效蘖>绿叶数>实粒数>千粒重,可以此作为小麦,大麦品种的抗湿性鉴定和选择指标,小麦,大麦各性状遗传力大小与其对害总贡献排序基本一致。各性状遗传力和变异系数除每穗实粒数外,其余均为大麦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9.
大麦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大麦栽培过程中,大麦遗传育种工作是影响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大麦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从常规育种方法到花药培养技术,再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麦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大麦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大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大麦育种实际对大麦遗传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氮、磷、锌3因素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在田间条件下探讨了钙质紫色土中氮、磷、锌对大麦量产及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在75kg/ha以下时,不必施用锌肥;氮用量超过75kg/ha时,施锌能较大度幅地提高大麦产量。锌在平衡氮、磷养分中起着重要作用,锌与氮、磷间对大麦产量存在较大的正连应。在每公顷施75—112.5N、60—120公斤P_2O_5、30~75公斤ZnSO_4·7H_2O的最优施肥方案下,可获得3225kg/ha以上的产量,且大麦品质良好,肥料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最优回归设计,田间微区试验法对啤酒大麦莫尼斯(Monex)的合理施肥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其子粒产量、植株干物重和氦、磷、钾化肥用量之间的拟合度较好的二次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导出它的经济最佳施肥量及最高产量施肥量。研究还表明:按照经济最佳施肥量用肥,子粒蛋白质含量>13%,不符合啤酒工业要求;在查明氮素营养是影响啤酒大麦质量的主要因子后,确定了经济效益和优良品质兼顾的综合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生态核不育大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核不育大麦9111-2-3(H.distichum)在自然条件下具有育转换特性,温度是诱导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低温诱导不育,高温诱导可育。抽穗前28-14d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此时为大麦穗分化的药隔形成中期至四分体形成期。诱导育性转换的不育上限温度为10℃,可育下限温度为13℃。  相似文献   

14.
西藏栽培大麦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共报道了中国栽培大麦分类含1个种3个亚种353个变种,其中我国特有变种248个,主要是通过考察和继续征集发现的,大部分新变种是80年代中后期报道的。继已报道的172个西藏栽培大麦新变种之后,本文再报道新变种105个,这说明西藏高原确实是我国栽培大麦(尤其是多棱裸大麦)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对系统了解中国大麦的分类,认识、研究和进一步利用资源都有其深远意义,同时为研究大麦起源、演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5.
大麦湿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大麦品种各生育阶段分别进行湿害处理,以研究其生理机理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麦受湿害后,蒸腾强度迅速上升,根系活力和地上部含水量均下降;细胞结构破坏,叶片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升高,叶绿素含量及光合能力降低。节间可溶总糖和叶片脯氨酸含量升高,是植株调节适应的体现.生理代谢的破坏,导致大麦各器官功能下降,生长发育受阻,植株早衰.干物质积累降低。湿害主要影响正在形成和生长最快的器官以及产量因素。大麦生育后期比前期对湿害敏感,早期湿害解除后恢复力较强.孕穗期是大麦湿害的生理敏感期,减产最重.水分胁迫的临界点以灌浆期最低。  相似文献   

16.
低磷胁迫对大麦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液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磷胁迫对大麦根系生长及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介质磷水平的降低。大麦根长,根/冠比及极和叶中生长素(IAA)含量均增加,细胞分裂素(iPA)含量则随之减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根和叶中IAA含量增大而iPA含量则减小,在胁迫初期赤霉素(GA3)含量提高比较大,脱落酸(ABA)变化不明显,在低磷环境中大麦IAA,GA3浓度提高,iPA浓度降低后,根长,根/冠比明显增加,表明大麦根系变化与体内IAA,iPA,GA3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咖啡因和EDTA对大麦辐射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咖啡因和 EDTA 后处理对辐照大麦种子幼根 DNA 合成及幼苗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大麦种子萌发初期根尖的 DNA 合成率较对照高10%~28%,咖啡固、EDTA 及咖啡因+EDTA 后处理,使非按期 DNA 合成受到抑制。DNA 合成率随辐照剂量的加大而降低,并与苗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咖啡因后处理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了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EDTA 提高了除240GY 处理外的所有辐射处理的 SOD 活性和60GY 以下辐射处理的 CAT 活性及300GY 辐照处理的 POD 活性,而降低了150GY 以上辐射处理的 CAT 活性。咖啡因+EDTA 后处理,提高了 SOD 和 POD 活性,而对 CAT 活性无明显影响。咖啡因、EDTA后处理,导致苗高下降,下降幅度为:γ+咖啡固+EDTA>γ+咖啡因>γ+EDTA。  相似文献   

18.
大麦M_1损伤与M_2叶绿素突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麦为材料,研究了照射剂量,M_1株高和熟期与M_2叶绿素突变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剂量照射的种子后代(M_2)叶绿素突变频率较高。M_1株高与M_2叶绿素突变频率无关,而M_1熟期与M_2叶绿素突变频率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M_1晚熟植株后代(M_2)的叶绿素突变频率高于M_1早熟植株后代(M_2)的叶绿素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6个四棱大麦品种及其15个正交组合的杂种F_1为材料,研究了四棱大麦10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试验结果表明:株粒重、株粒数、主穗粒重、分蘖数、子粒重的杂种优势达10~20%;主穗粒数、主穗长、株高、主穗小穗数的杂种优势为5~10%;主穗茎长为4.38%。F_1株高、分蘖数与中亲、高亲、低亲的3个亲子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准;主穗茎长、株粒重的3个亲子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准;而其余性状与中亲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准,和高亲、低亲的相关系数各有不同。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吉8306、莫特44、蒙克尔一般配合力较好。  相似文献   

20.
大麦基因型和供体植株的生长环境条件对花药培养有很大影响,对于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产量、花药反应数量、分化再生体的数量以及绿色幼苗与白化幼苗的比率,基因型之间、供体植株生长环境条件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基因型与环境之间还存在显著互作。品种间的差异与其原种植地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密切。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产量与分化形成的绿苗数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