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噬菌体防治对虾弧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两种方式处理对虾,9天内,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较弧菌对照组低66.7%,实验组对虾的组织器官中和实验水体中的弧菌含量均远低于弧菌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方式均可有效防治对虾弧菌病.  相似文献   

2.
亚硝酸氮和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殖水体中含不同浓度亚硝酸氮的情况下,用副溶血弧菌浸泡感染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zei)进行毒性实验;并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在亚硝酸氮和弧菌胁迫下的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亚硝酸氮和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亚硝酸氮浓度为0.75、1.50、3.00 mg/L组分别胁迫健康凡纳滨对虾,对虾的血细胞数、血清酚氧化酶活力、酸性磷酸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5 mg/L)(P<0.05);10 d时,0.005、0.75、1.50、3.00 mg/L组的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0%、16.7%、20.0%、26.7%.实验Ⅱ:亚硝酸氮胁迫同时,用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与实验Ⅰ相比,对虾的各项免疫指标受到的影响更大,其各项免疫指标与相应的实验Ⅰ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第10天时,0.005、0.75、1.50、3.00 mg/L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33.3%、40.0%、46.7%、50.0%.可见亚硝酸氮浓度越高,弧菌对对虾免疫力的破坏性越大,对虾的死亡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3.
水体使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对虾体内宿主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水体使用噬菌体对感染病原菌对虾的治疗效果。在水体使用浓度分别为1×106,1×105,1×104pfu/mL的噬菌体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噬菌体的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虾发病症状也较轻。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器官含菌量实验表明,噬菌体对水体宿主裂解的同时,对虾体内器官的副溶血弧菌也被明显清除。水体中加入噬菌体使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体内的血细胞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水体使用噬菌体对对虾副溶血弧菌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生产中弧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几种弧菌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相关研究,并对常见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这4种弧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海水养殖中弧菌病的防治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病原的分子特征与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健舜  朱凝瑜  孔蕾  郑天伦  杜建明 《水产学报》2012,36(12):1891-1900
为探明引起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的病原,从病虾肝胰脏分离得到10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引起此次红体病的病原菌.Vitek与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均为副溶血弧菌.基于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明,这些菌株形成3个新序列型(ST),其中1株为ST413,7株为ST414,2株为ST415;ST413包含新等位基因型recA-166与tnaA-121,ST414则含有新等位基因型gyrB-219.MLST结果提示,这些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并非来自单一克隆,呈现出一定水平的分子多样性.但这些菌株均含有大流行群(PG)的分子标记toxRS与VPA1168,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基因构成(tlh+ tdhtrh-T3SS1+T3SS2-)与耐药谱,其tdh与trh的缺失并未影响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力.综上所述,引起此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10株副溶血弧菌可能为PG的不同变异株.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樊景凤 《水产学报》2006,30(1):113-117
以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为抗原,免疫兔获得高免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ELISA技术。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6CFU·mL-1和1∶2000;病原菌检测灵敏度为每孔104CFU;抗血清与其它细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结果均呈阴性;阻断实验中的阻断率达75.88%;交叉反应和阻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标准化后检测了30份人工感染后的凡纳滨对虾和健康凡纳滨对虾,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3.3%和13.3%,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凡纳滨对虾,而且能够检测带菌的凡纳滨对虾,这对于水产养殖业中疾病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凡纳滨对虾(Litopanaeus vannamei)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始体重(2.20±0.2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初27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0 CFU/m L和5×107 CFU/m L剂量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浸浴攻毒实验。在实验第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取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于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而GSH-PX和GST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Rab蛋白基因(Rab)和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Grim-1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crustin和酚氧化酶原基因(Pro PO)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4倍和28.2倍,而GST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2~36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 TOR信号通路中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4EBP)基因的表达水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1(e IF4E1A)和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e IF4E2)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6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倍和1.6倍,核糖体S6蛋白激酶基因(P70s6k)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总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发生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实验组:2.5、5.0、7.5、10.0 mg/L实验组,胁迫20 d后腹肌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感染。凡纳滨对虾感染后6–24 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出现死亡高峰。24 h后,5.0、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高于2.5 mg/L组,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8 h后各实验组对虾不再死亡,其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12%、20%和36%。PO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对照组、2.5和5.0 mg/L实验组PO活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除12 h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5和10 mg/L实验组SOD活性在感染后除24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5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对照组和2.5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各取样时间点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3 h、6 h、24 h、48 h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6 h后各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表达量开始上升,24 h后开始下调,至72 h恢复至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能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对病原刺激的应答反应,增加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为预防凡纳滨对虾AHPNS的暴发,养殖水体中总氨氮浓度应控制在1.96 mg/L以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将该细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血清型为O1:KUT(K untypeable)。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可引起对虾AHPND的相关毒力蛋白基因pirA~(VP)和pirB~(VP),但不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菌株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n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浸泡感染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7.96×10~3 CFU/ml。对虾急性感染后,6 h肝胰腺颜色变浅,肠胃变空;9 h肝胰腺呈浅白色,萎缩变小。9 h死亡数过半,24 h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后对虾肝胰腺小管崩塌,上皮细胞严重脱落,呈现出典型的AHPND病理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等16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等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上述研究可为该病原的流行病学及药物防控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的新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7月,辽宁营口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场陆续出现死虾现象,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和PcR检测,确定为白斑综合症.患病初期,对虾并未表现出典型白斑、甲壳易剥离等症状,而在鳃区头胸甲内侧滋生一种囊状胶状物,导致头胸甲内侧肿胀,病理观察发现该滋生物为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皮下组织"胶质化"的结果,同时胃和皮下组织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的典型性病变核;细菌分离结果显示,伴随着弧菌和假单胞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观察了不同规格的健康和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肠、后肠、后盲囊等的组织结构。组织病理显示: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肠道严重病变,肠腔空,环肌两侧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这些增生细胞取代了肠上皮,而不见正常柱状上皮细胞;肝胰腺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病变,如腺管萎缩、崩解、坏死等。凡纳滨对虾患白便综合征的组织病变演变过程为:最初肠上皮基膜下出现一圈增生细胞,肠上皮柱状细胞脱离基膜;增生细胞持续增生增多,肠上皮崩解脱落至肠腔,增生细胞完全取代肠上皮;增生细胞不断增生,增生细胞层逐渐变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细胞层近腔端的一圈增生细胞坏死,出现一圈棕黄色物质,最终坏死细胞连同棕黄色物质脱落至肠腔。脱落至肠腔的腺管细胞、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排出体外即为肉眼可见的白便。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α-淀粉酶基因的SNPs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凡纳滨对虾SPR和SPF 2个品种共40个样本的α-淀粉酶基因(GenBank序列号:AJ13352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研究。找到9个SNPs,分别为:C127T、A138G、T951C、T1083C、C1457T、A2147C、A2226G、A2297G和T2306C。其中1个SNP是第4外显子中的错义突变,2个SNPs分别是第5和第7外显子中的同义突变,6个SNPs是内含子中的突变。这些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钟爱华  李明云 《水产科学》2011,30(10):649-652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具有对水环境抗逆能力强、营养要求低、生长速度快,虾体含肉量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诸多优点,自1998年来,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广为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虾头蛋白的内源酶水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石生  易美华  周晶 《水产科学》2007,26(5):285-288
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虾头蛋白白内源的最优水解条件为:40℃,pH 6,固液比1∶3,7 h,此时得氨基态氮达6.90 mg/g。从水解液检出16种氨基酸,其中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16.
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传辉  李彤 《水产科学》2006,25(4):194-195
在内陆地区利用工厂化设施、臭氧水处理系统进行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淡化周期为12~15d,苗种成活率为65%~85%,单位水体出苗量5.0×104~7.0×104尾/m3。每个育苗季节可淡化虾苗4.0×107~5.0×107尾,卤水使用量仅为30 m3,并且无药物投放。  相似文献   

17.
不同抑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凡纳滨对虾不同部位多酚氧化酶(PPO)活力的差异,并研究了抗坏血酸、曲酸、4-己基间苯二酚、葡萄糖酸-δ-内酯、植酸等抑制剂对对虾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对虾头胸部的PPO活力最高。其中,0.12 g/L曲酸、2 g/L 4-己基间苯二酚5、g/L植酸对对虾PPO活力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对虾处理30 min,抑制率分别为38%、36%、51%。  相似文献   

18.
采用Tris-HCl缓冲液抽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DS-PAGE等方法,分离和纯化了凡纳滨对虾蛋白酶,研究了其生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酶粗提物经层析后,得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的一酶组分.该蛋白酶的比活力从128.35 U/mg增至1835.65 U/mg,提高了14.3倍,产率达31.9%.SDS-PAGE显示该蛋白酶只含一条谱带,相对分子量为25 kD.以酪蛋白为底物,该酶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60 ℃, 在50 ℃以下,比较稳定,放置1 h后活性仍超过60%,而超过50 ℃时蛋白酶活性急剧下降,60 ℃放置1 h后,酶活性只残留4.7%.10 mmol/L EDTA、Fe~(2+)、Ba~(2+)和Zn~(2+)对该蛋白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4%、53%、43%和38%,10 mmol/L Mg~(2+)和Cu~(2+)对蛋白酶活性有轻微抑制作用,而10 mmol/L Ca2+能显著促进蛋白酶活性,据此推测凡纳滨对虾蛋白酶可能为一种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在胰蛋白酶诱导下可表现出一定的酚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其酚氧化酶活力单位显著上升。同时,其活性可被D-半乳糖、α-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和N-乙酰神经氨酸不同程度地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67%、100%、33%、33%、67%和100%。血蓝蛋白与胰蛋白酶孵育后经SDS-PAGE分析和L-Dopa显色,其75 kDa单体呈明显的棕褐色,添加抑制剂N-乙酰神经氨酸之后,其显色强度显著减弱。由此进一步证实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在胰蛋白酶诱导下确实具有酚氧化酶活性,其活性可被不同的糖所抑制,其发挥活性的单体为75 kDa单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