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外绿茶加工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界绿茶生产大国除我国外,还有日本和原苏联。现将国外近年来绿茶加工新技术简述如下。1.自动化鲜叶保鲜装置鲜叶质量是成品茶质量的基础。传统工艺是将鲜叶摊放到室内地面贮放,由于这种方法易使鲜叶堆积发热红变、腐烂,达不到保鲜的目的,故造成茶厂很大的经济损失。日本曾研究成功鲜叶自动化管理装置、鲜叶进厂验收后,即投入地下接茶斗,由鲜叶输送带自动输送堆积到鲜叶管理装置上贮存,这些装置都应用电子自控间隙通风,能达到降低叶温保鲜的目的,缺点是易使鲜叶干枯。80年代中期,研究出采用超声波加湿器增湿保鲜,增湿空气相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鲜叶摊青机在绿茶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表明:采用摊青机摊放,鲜叶原料摊青保鲜时间可延长至12 h,甚至更长;鲜叶的失水条件和绿茶加工品质均优于传统自然摊放。此外,使用该设备与传统摊青方式相比,具有节省空间、摊青环境可控、自动上下鲜叶、便于连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王敏 《广东茶业》2003,(1):26-2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本、苏联、印度等产茶国,为了提高茶叶品质,争夺国际市场,纷纷将高新技术运用到茶叶加工中,取得了显著效益。现介绍如下: 1.利用超声波加湿器管理鲜茶叶 鲜叶从茶树上一采摘下来,就进行着极为复杂的理化变化,如果贮放管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为了寻求高质量的贮青方法,日本进行了运用超声波加湿器管理鲜叶的研究。以2000K型模式超声波加湿器装置的贮青管理制成的绿茶,色香味均优于一般贮青方法,尤其是成茶中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鲜叶摊青机在绿茶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表明:采用摊青机摊放,鲜叶原料摊青保鲜时间可延长至12 h,甚至更长;鲜叶的失水条件和绿茶加工品质均优于传统自然摊放。此外,使用该设备与传统摊青方式相比,具有节省空间、摊青环境可控、自动上下鲜叶、便于连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张凯农  肖纯 《茶叶》1994,20(2):41-42
台湾绿茶兼有日本绿茶和大陆绿茶的花色品种,同时采用日本和大陆制法,无论制法还是品质都很有特色。一、台湾绿茶的原料台湾绿茶以春茶鲜叶为主,根据市场行情也用少量秋、冬茶鲜叶。主要红茶、青菜产区都生产绿茶。台湾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台菜1~11号中除7、8号以外的  相似文献   

6.
绿茶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茶经加工、贮运、销售到达消费者手中 ,需经很长一段时间 ,如其包装及贮藏方法不当 ,将很快陈化和变质 ,导致品质和经济价值下降。因此 ,研究绿茶保鲜技术将是绿茶生产加工之后的又一大主攻课题 ,对提高绿茶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1 1 绿茶保鲜的主要技术措施绿茶保鲜措施主要有 :降低茶叶的含水量 ,降低贮藏温度和其空气的相对湿度 ,避光保存 ,包装内用干燥剂、除氧剂、保鲜剂 ,抽真空、抽气充氮、充二氧化碳 ,用防潮、阻氧性好的材料包装茶叶等方式。1 2 绿茶保鲜的主要技术1 2 1 茶叶冷藏保鲜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阅有关绿茶保鲜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引起绿茶品质变化的因素及目前采用的绿茶保鲜方法,为研究绿茶保鲜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绿茶品质变化有关的因素主要为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绿茶品质变化。绿茶保鲜技术主要有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等,通过各种保鲜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减缓由以上四因素引起的绿茶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8.
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质量与机械组成显著不同于传统手采鲜叶,其质量控制标准和适制名优绿茶品类无法直接套用传统技术。本文重点分析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的品质特点,提出了基于这种鲜叶特点的4个等级分类,在分析不同类型名优绿茶对鲜叶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割式机采鲜叶主要适制的名优绿茶品类,对机采鲜叶的名优茶生产与加工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百项茶叶科研成果(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宗懋 《中国茶叶》2004,26(4):21-23
十一、DNA标记对茶树品种的识别技术及其在市售绿茶中的应用 近年来日本进口绿茶数量有所增加,这些进口绿茶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日本育成的品种,在国外种植的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的,因此如何识别至关重要.但由于不可能直接见到茶树,因此这种识别在技术上有很大难度.蔬菜茶叶研究所试验用DNA标记物进行识别,因为生物细胞中含有DNA,而DNA对加热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刘祖生  胡月龄 《茶叶》1993,19(2):5-7
(五)茶叶加工在茶学中茶叶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处于经验阶段。本世纪50年代后,茶叶加工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近10余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引入,从而使加工研究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罗龙新(1992)综述了日本和前苏联在绿茶加工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鲜叶保鲜技术、高频杀青技术、负压揉捻技术、远红外和微波干燥技术,以及缺氧干燥技术等。据英国专利(1986)介绍,在缺氧条件下炒制绿茶,可长时间保持茶叶鲜度。赵正惠等(1990)创制的绿茶品质调控剂,能显著提高绿茶色、香、味品质。张堂恒等(1990)应用超滤与反渗透新技术,发明以鲜叶为原料,直接加工速溶绿茶、红茶、乌龙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项工  相似文献   

11.
分析茶鲜叶失鲜的影响因素如鲜叶、温度、水分、空气、机械损伤等,探寻茶鲜叶保鲜的原理,提高鲜叶保鲜技术与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绿茶加工的鲜叶摊放、杀青、冷却和干燥等工序均逐步实现了连续化流水作业,惟独杀青后的揉捻间歇作业如何实现连续化仍在探索中。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就连续揉捻机技术进行了攻关,作了机械和气动调控揉捻加压装置的设想和试制,试图实现揉捻加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年产绿茶9000吨左右,大多为半烘半炒型绿茶,主要投放省内市场。江苏绿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翠绿油润,汤色清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浓醇爽口,叶底黄绿,尤其是外形“色绿、条紧、匀净”形成了它自身的特色,很受消费者喜爱。江苏炒青绿茶之所以有特色,原因除了有良好的采摘质量之外,还与其特有的加工技术有关。 一、严格鲜叶管理,确保原料匀净新鲜 为保证鲜叶的匀度和净度,他们对进厂的鲜叶都要依据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等因素先行评定等级,然后分别不同情况在贮青间内分开摊放,避免混杂,并将不同等级的鲜叶分开加工。贮青间内保持凉爽、通风透气、清洁卫生的良好环境,鲜叶摊放厚度,高档原料10cm左右,低档原料20cm左右,摊放过程每相隔一段时间翻叶一次,以便通气散热和水分蒸发均匀。翻叶中做到动作要轻,并注意避免脚踩,有效地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和茉莉鲜花为原料。欲制得优质的茉莉花茶,首先必须有优质的烘青绿茶作为茶胚,而优质的烘青绿茶,除鲜叶质量外,则决定于初制工艺技术的优劣。烘青绿茶的制造理论,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证实杀青是形成烘青绿茶品质的关键工序,而影响杀青成败的因素是鲜叶的投叶量、杀青时间和杀青温度。但是,对进一步探讨影响杀青质量诸因子的工艺技术合理指标和最优  相似文献   

15.
绿茶杀青工艺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茶初制决定了绿茶的品质,而杀青是绿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序。鲜叶在杀青阶段的宏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叶温变化、失水和体积收缩。杀青时,鲜叶与干燥器壁间存在着温度梯度,主要通过对流和传导方式产生热能转移,叶片吸收能量,叶温升高。在叶温升高过程中,叶片的水分发生转移,首先是物理吸附水分蒸发殆尽,进而叶内失水。故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投叶量及鲜叶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绿茶初制生产过程中,从鲜叶保鲜到制成干茶,自始至终贯穿着温度的合理处理问题,温度是左右茶叶品质的很重要因素。离体鲜叶的细胞的生命活动仍然存在;叶内成份分解和再合成仍在继续进行。茶鲜叶的导热系数很低,由于呼吸作用的结果,常常使堆内温度积累上升。据测定堆温达到33℃时叶片就开始出现红变;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名优绿茶采摘环节的瓶颈问题,提出对机采大宗绿茶进行分级的思路。现有绿茶机采设备采摘的鲜叶一般只能制作普通的大宗绿茶,鲜叶存在混杂、破碎率高和老梗叶等问题,本文基于Labview vision、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分析机采绿茶成品的凸包面积、凸包周长、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等形态特征并对样本进行分类,实现从机采大宗绿茶中分选出名优绿茶。其中样本的形态特征采用工业CCD摄像头获取;用户界面用Labview自定义开发设计,数据交互方便,开发周期短。茶叶样本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机采绿茶成品的分级正确率可以稳定在90%以上。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机采茶分级设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蒸青绿茶杀青工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2003,(4):28-28
蒸青绿茶,是古老的茶叶种类之一。自唐代即盛行蒸青制作茶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蒸青绿茶制作工艺传至日本,日本制茶业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碾茶、煎茶、玉露茶等种类,并在栽培、加工、制作方面取得发展,煎茶成了日本绿茶的当家茶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条煎茶生产线,蒸青绿茶生产在我国悄然兴起。蒸青绿茶讲求三绿(干茶色泽绿、浸泡汤色绿,泡后叶底绿),讲求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海藻味的绿豆香。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就必须在茶叶采摘、鲜叶贮存、杀青、温度控制、加工工艺掌握等方面予以重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19.
改善芽形绿茶香气的制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采摘茶芽所制成的绿茶,通常称为“芽形绿茶”。1999年,经笔者审评的1500多只名优绿茶中,芽形绿茶占1/3以上。在这些芽形绿茶中,有近50%的茶叶带生青气,10%以上的茶叶带木炭异味。可见,问题比较严重。要改善芽形绿茶的香气,防止成茶带有生青气和木炭异味,在制茶工艺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鲜叶不宜现采现制 部分生产者认为,采回的鲜叶应立即付制。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鲜叶不经摊放就付制,正是使成茶带生青气的最初原因。因现采的鲜叶中含有较多的低沸点醛、醇类化合物,有很重的青草气。在正常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鲜叶摊放对促进绿茶鲜叶加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摊放工艺合理化的应用是近年来绿茶加工的研究重点.本文对绿茶鲜叶加工摊放的历史重要意义、理论的基础和采取的技术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能够生产高品质的绿茶加工的技术和工艺优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