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十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也是全国石漠化重点地区之一。严重的石漠化影响了"南水北调"供水安全。为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生态修复,加大生物、工程治理和石漠化监测投入,并引入流域治理带动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建设思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提高和维护"南水北调"水质奠定牢固的生态基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十堰市2008~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2.
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该县的生态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县总面积2071.92km2,石漠化土地面积56060.1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1%,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41101.7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73.32%,潜在石漠化面积302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分析该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现状、主要危害以及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合理进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和生态补偿渠道;加快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修复;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等生态修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安化县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分析了其危害,从加强领导、明确治理原则方针、建立石漠化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等方面提出了安化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竹类资源在我国石漠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漠化问题是岩溶地区首要生态问题, 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石漠化土地具有双层水文结构、缺土少水、富钙(镁)、偏碱性的特性, 物种选择受限; 而岩溶地区竹类种质资源丰富, 其生态与经济效益俱佳, 是实现治"石"与致富的有效物种, 推广意义重大。文中介绍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现状和生态特征、我国竹类资源分布状况及主要特性, 分析了竹类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可行性, 阐述了石漠化治理中竹类品种选择要求以及石漠化治理中主要丛生竹品种和主要特性, 并提出石漠化治理中竹类栽培与抚育管理的关键技术与要点, 以期为我国在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加强竹类资源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德钦县石漠化治理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钦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和成因分析,借鉴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及应用技术,结合对多项设计成果工程完工后的治理效果回访,应用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总结出德钦县岩溶区域石漠化治理方法由生态和工程措施组成,采取"封、造、建、拦、排、通、移"的立体布局,形成一套完整的石漠化防治措施体系。对未石漠化的土地,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石漠化现象发生;对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危害较大的土地,重点采取预防措施,全面预防石漠化土地的继续演变和恶化;对已经发生石漠化的土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遏制石漠化土地的发展。通过标本兼治,使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现状得到最大改善和修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毕节试验区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调查,总结了试验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出了分带治理、林粮间作、林药立体经营、林草结合、林禽配套、针阔混交、乔灌结合、人工促进与自然恢复等8个适合山区石漠化生态修复的营造林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对推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为今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东属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区之一,石漠化地段分布范围较小,但生态区位重要,潜在威胁较为严重,不仅制约区域群众的生存状况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珠江下游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综合治理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遏制石漠化,解决农民生计,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按照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的治理思路,构建了林业建设、国土建设、农业建设、水利建设、扶贫开发、效益监测体系等六大工程项目为主体的广东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最终实现遏制石漠化、改善民生、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我国近年启动的一项林业生态治理项目,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治理区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社会资本参与提高治理成效的合理途径,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为红河州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思路研究》课题,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对我国的石漠化问题、继续推进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性质、指导思想、科学方法和目标等方面进行新认识,并将新认识运用到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中,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的编制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人地矛盾系统协调理论,以喀斯特流域为单元,以参与型农村社区发展为依托,以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生态环境与改变传统的落后农业生产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针对石漠化环境人地系统缺水、缺土、缺林与贫困的核心问题,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社区发展在内的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并在贵州花江峡谷区进行示范。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经济林草种植和庭院养殖为主要链环结构的农村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即“椒(庭园种植)-猪(庭院养殖)-沼(家庭能源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得出石漠化环境是能够治理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西岩溶地区土地分布现状,分析岩溶土地的分布特点,提出林草植被恢复、后续产业开发、喀斯特特色旅游、生态搬迁与培训等4种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总结石漠化土地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当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特点,根据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确定的8省(区)100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提出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对现有治理技术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试点阶段县级实施方案编制以及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建水县是云南省12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石漠化面积达740.97km2。通过对建水县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分析,提出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重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昊宇 《绿色科技》2014,(11):32-33
指出了曲靖市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其石漠化危害影响着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以曲靖市多年石漠化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国内治理石漠化的新思路,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山州岩溶极其发育,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3.06%,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7.84%,州辖8个县(市)均已纳入石漠化土地监测,2009—2016年全州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4 773 hm^2,在多年的石漠化防治过程中总结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支撑、思路引领、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制度保障等石漠化治理经验。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森林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经济利用类工程防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治理模式等7个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泸西县岩溶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其危害分析,结合近年来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实践,提出建议,采取政府扶持,建立既能恢复生态平衡,又能满足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石漠化治理策略,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现场会上,副省长强硕辅提出要求: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到2015年,全省8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区域要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湖南省石漠化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排全国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岩溶地区。过去5年,全省仅对31个县(市区)802平方公里石漠化进行了治理,治理面积仅为S3%。张硕辅强调,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植被恢复是基本出发点,改善水保状况是重要手段,提高圈养能力是可靠保障。各级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向纵深推进。石漠化地区的各县(市区)要加强资金整合使用,确保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20.
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要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要加强以京津风沙源和水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建设环京津生态圈。在过牧地区实行退牧,封地育草,实施“三化”草地治理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