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支持下研究了盘锦市1988-2005年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程度,阐明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工矿居住用地增加了0.55万hm2;同时耕地增加了7.21万hm2,但这主要是以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急剧减少为代价,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草地和林地的动态指数变化最大,动态度指数分别达到-5.62%和-5.42%;盘锦市土地利_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45.51提高到2005年的29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1,92.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渝北区作为重庆五个功能分区中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区划定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解译重庆市渝北区2007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获得该地区近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数据。结果表明,2007-2014年近7年间,渝北区耕地数量总体维持平衡但地域变化剧烈;林地不断被开发成建设用地和耕地,地域变化十分明显;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布局有失衡趋势;湖泊等水体面积锐减,未利用地全部转化为了其他类型的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2013年芒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变化强度等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结构、强度等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多层面分析不同时段各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数量变化方面,芒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率都比较快;在程度变化方面,芒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基本保持稳定发展;在结构变化方面,芒市土地有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偏向于集中开发;在变化贡献率和变化强度方面,芒市耕地、林地、园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主导着全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择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拜城绿洲盆地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ETM+和2016年GF-1影像为数据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分析绿洲盆地近16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6年来,研究区耕地、密林地、坑塘、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林地、沼泽湿地、水域、轻度盐渍化土地、戈壁砂砾石裸地面积有所减少,沙漠化土地及基岩面积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工渠系和人工水库的修建造成研究区干旱缺水,地下水位下降,天然生态植被减少,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正确的政府政策导向和合理经济发展需求是干旱区绿洲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借助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比为61.50%,水田为38.50%。从空间分布看,重庆市耕地和水田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东部较少。从时间演变特征上看,1997—2010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减幅达到29.92%,其中旱地减少了33.05%,水田减少了24.25%。同时,林地面积增加明显,由29 580.1 km~2增至44 834.5 km~2,增幅为51.57%。耕地成为林地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其转为林地的面积占转入林地总面积的86.45%。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06年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克拉玛依市近8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总体减少,林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都有所减少,但耕地面积增加了9266.28hm2.各种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其中居民及工矿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累积增加48811.58hm2.未利用地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区域生态保护和优化城市布局支撑路径,以北京市行政中心迁移为背景,基于2009—2017年通州区土地利用调查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利用Dyna-CLUE模型模拟通州区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2017年模拟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0.95,表明模拟结果与真实几乎完全一致,可以应用于情景模拟;2)自然增长情景主要变化特征为耕地、园地(草地)和水域转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情景下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园地(草地)和设施农用地转向林地,而政府规划情景为园地(草地)和设施农用地转向林地;3)相较于自然增长和政府规划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加强了林地保护,抑制了建设用地的增长;相较于自然增长情景,政府规划情景强调了耕地保护,抑制了建设用地的增长。从空间上看,区别主要在于东南部的漷县镇以及北部的宋庄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耕地保护需要关注城市副中心边缘地区和通州区东部乡镇;2)园地(草地)保护需要聚焦于通州区北部的宋庄镇和东部的西集镇;3)新增林地规划可以重点关注通州区东南的漷县镇、中部的张家湾镇以及北部的宋庄镇,而水域规划可以着重于通州区城区周边乡镇以及东南的漷县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1998~2008年新疆温泉县土地利用详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研究区近11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表明:近11年来,温泉县农业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和园地面积累积增加2855.59hm2,但耕地和牧草地均有所减少。各种建设用地面积也表现为增加态势,其中水利设施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累积增加面积为147.31hm2。由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使得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崇左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过程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崇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控制下,近年来耕地数量在减少,林地数量增加,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过程变化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农用地转化和农业用地内部调整;预测建设用地比例2010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3.13%、3.69%。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应科学规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地,发展生态用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土地环境的整治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15.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西部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研究阿坝州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可为土地合理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对阿坝州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状况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阿坝州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长量较大,说明此期间阿坝州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较快,但全州普遍存在城镇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草地退化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选用2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软件进行监督分类,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对监督分类后的结果采用比较法进行对比分析,获取2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数据。同时,通过建立解译标志收集相关调查资料,采用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获得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作为参照,对采用分类后比较法获得的动态变化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以正在高速发展的扬州市为例,利用不同时相的TM数据、CBERS-02的CCD数据和中国资源卫星二号星的全色数据,研究了城市主要地物信息快速准确提取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ISAV)与其它波段组合的方法对城市绿地信息进行提取;利用非监督分类法提取城市硬质建筑表面信息,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城市水体信息,多重滤波处理对线性地物提取方面的优势提取道路信息.完成主要地物信息的提取后,对各项提取指标进行动态变化识别及分析,并结合扬州市社会经济指标寻求城市扩展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