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农民常称之为“撮角温”。该病多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2~3天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因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易造成相当大的经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发展。1992年以来,作者到驻马店地区汝南、遂平、上蔡?.. 相似文献
3.
针对牛流行热的诊断技术从病原、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该病的治疗、免疫、防治措施等。 相似文献
4.
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先念 《养殖与饲料.饲料世界》2008,(4):63-64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发高热和呼吸促迫,流泪,流鼻液,跛行,并伴有消化机能紊乱为主要特征。本病发病率较高,但多取良性经过,轻症2~3日多可恢复正常。我县每年秋季多发,是危害养牛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现将其发病情况和主要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本病常为良性经过 ,大部分病牛经 2~ 3d恢复正常 ,故又称暂时热或 3日热。因该病流行面广 ,传播迅速 ,给养牛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发展。 1 991年 8~ 1 0月 ,泗水县柘沟镇、杨柳镇及中册镇等邻近乡镇流行该病较为严重。据调查统计 :共发病 6856头 ,治愈 682 8头 ,治愈率 99.6% ;死亡 2 8头 ,致死率 0 .4%。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 8~ 1 0月份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蚊蝇多的季节 ,呈现大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以 3~ 5岁的黄牛易感性强 ,乳牛、犊牛… 相似文献
6.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4)
<正>牛流行热也称之为三日热,好发于秋季,多因牛流行热病毒引发的牛与水牛的一种热性、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流鼻液、呼吸困难、跛行流泪、消化功能紊乱等,发病率较高。部分患牛症状较轻,在及时治疗后2~3d左右即可恢复健康,但严重的可让整个牛群感染该疾病,死亡率较。现今,在牛流行热的治疗的方案较多,但不同方案所取得的效果不同,而本次探究的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对该次 相似文献
7.
8.
9.
10.
牛流行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热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能力强等特点。本文从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入手,对牛流行热的防治措施做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王瑞俭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21,(12)
牛流行热别名为暂时热或三日热,是因流行热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基于该病的传播速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流行.流行热病的发病时间具有季节性与周期性,每年的6-9月因雨水增加,会使水牛、乳牛与黄牛患病,而每5年又会出现一次大流行,加大了养牛行业的经济损失.由于牛流行热传播极为迅速,且发病较急,多数牛会因发病瘫痪而引发... 相似文献
12.
牛流行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热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能力强等特点。本文从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入手,对牛流行热的防治措施做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3.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又叫三日热,暂时热,是由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困难和四肢关节疼痛而引起跛行为其特征。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是能造成部分牛的死亡,怀孕母牛的流产,以及奶牛产奶量下降或淘汰,治疗费用高,治疗期间抗生素残留乳的废弃,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因此,对于该病的及时诊断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该病的诊断和防治作一简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促迫,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感染本病的大部分病牛经2~3天即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本病病势迅猛,但多为良性经过,过去曾将本病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能引起牛大群发病,明显降低乳牛的产乳量。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牛流行热的诊断技术归结为7个方面,即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电子显微镜检查、动物接种试验、细胞培养传代试验、血清微量中和试验;从建立防疫制度、隔离病畜、接种疫苗、消灭昆虫媒介、定期清洁消毒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根据不同病情,提出了对症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牛流行热的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一旦感染该种病毒,就会出现高热、流涎、流泪、关节肿胀等一系列症状,对牛健康生长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果防控不及时,将给牛养殖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调查了2004年7~10月牛流行热病在本公司的流行、发病及治疗情况。通过采取加强消毒、实行牛流行热疫苗紧急预防接种未发病牛群等措施,控制了本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