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完全黄熟的香蕉为原料,研究明胶-单宁、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壳聚糖3种不同澄清剂对经过果胶酶初步处理后的香蕉汁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澄清剂对香蕉汁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浓度影响差异很小;3种澄清剂对香蕉汁澄清效果的影响为壳聚糖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胶-单宁效果最差;在香蕉汁中添加0.30 g/L的壳聚糖B,40 ℃下静置10 h后,可得到透光率为95%以上、清澈透明的香蕉汁。  相似文献   

2.
甘蔗制糖澄清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范家恒 《广西蔗糖》2009,(2):27-28,17
本文简单介绍了甘蔗制糖业的澄清剂使用的情况,结合清洁生产的要求,提出了在制糖工业中应采用不用化学澄清剂的物理澄清方法.  相似文献   

3.
AlCl_3与Al_2(SO_4)作为无毒澄清剂,在检测甜菜根中蔗糖、钾、钠含量时,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在检测α—N含量时与Pb澄清剂测试结果差异较大。本试验结果表明,改变显色剂的pH值,可使无毒澄清剂检测α-N的数据,接近Pb澄清剂的检测结果。初步认为显色剂pH值为5左右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无毒澄清剂检测甜菜参数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l_2(SO_4)_3与AlCl_3为澄清剂,以Pb澄清剂为对照对甜研5号400个混合样品进行了品质参数分析,结果表明:Al制剂浓度在3‰~4‰间对糖度的检测与对照比绝对误差小于0.2°S,相对误差小于2%;对K、Na的测定结果接近对照(AlCl_3澄清剂测定结果误差略大);使用上述Al制剂浓度测定α-N结果与对照比差异较大(1倍左右)。故在对甜菜品质分析以测糖为主前提下,使用Al制剂为澄清剂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发酵型茶酒澄清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皂土、明胶、壳聚糖、干酪素、硅藻土、PVPP(聚乙烯聚吡咯烷酮)等6种澄清剂对发酵型茶酒进行后期澄清处理,测定澄清后茶酒的透光率、色度、酒精度、残糖、总酚、酸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皂土最适添加量为0.6g/L;明胶最适添加量为0.2g/L;硅藻土最适添加量1.0g/L;壳聚糖最适添加量为2%壳聚糖溶液0.2g/L;干酪素最适添加量为0.4g/L;PVPP不适合做茶酒澄清剂。壳聚糖为最佳澄清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胶补血口服液的最佳澄清工艺。方法采用中药提取液中的沉淀量、阿胶补血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含量、沉淀量为主要指标,运用壳聚糖、101澄清剂、明胶絮凝三种方法来比较并考察阿胶补血口服液的最佳澄清效果。结果壳聚糖澄清法在阿胶补血口服液中相对于其它两种方法而言是最佳的澄清方法,其澄清工艺为:生药量与提取液之比为2:5(g:m L),1%壳聚糖用量25m L/100m L。结论:壳聚糖澄清法作为阿胶补血口服液的最佳澄清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阿胶补血口服液的沉淀量,其澄清工艺还比较安全、稳定且可行,宜广泛应用于生产中,以控制阿胶补血口服液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甘蔗糖厂的澄清工艺,主要是两种典型的方法:亚硫酸法和碳酸法。亚硫酸法澄清工艺,其工艺流程较短,澄清剂用量少、设备投资省,故为多数糖厂采用,全国90%以上甘蔗糖厂是采用亚流酸法生产耕地白砂糖。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际生产查定、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比较,介绍了制糖澄清剂—6528在甘蔗制糖应用中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定蔗汁和糖液的转光度时,可以用硫酸铝与碳酸钙3:5比例的混合物代替醋酸铅作为澄清剂。这种铝盐是无毒试剂,不必经过其它任何处理即可被除去。  相似文献   

10.
冷后浑(茶汤沉淀)一直是茶饮料及速溶茶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单宁酶降解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组分起到澄清茶汤的作用.本文以绿茶(龙井)为原料,采用壳聚糖为载体固定化单宁酶来澄清茶汤.以茶汤澄清度为评价指标,考察酶用量、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发现,温度为固定化单宁酶澄清茶汤的最显著因素,酶用量次之.固定化单宁酶澄清茶汤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2 B2 C1,即酶用量1.5%、温度40℃、时间20 min,该工艺实施后茶汤的澄清度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802”是广州氮肥厂研制的一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本剂为茶褐色液体,微碱性(PH7.5—8)易溶于水而澄清。具有促进植物根、芽萌发、植物生长和保花保果的作用。但用于提高黄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是我们1981—1983年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已于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2.
红茶菌饮料澄清度与抗氧化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红茶菌的澄清度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红茶菌饮料澄清度逐渐降低,培养5d的红茶菌饮料澄清度较好,达80%以上;但是超过5d,红茶菌饮料澄清度显著降低。(2)红茶菌饮料具有较强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e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前5d内,红茶菌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随之增强;但是培养5d后,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反而发生了降低。  相似文献   

13.
何晓梅  张颖  武丽 《茶叶》2013,39(3):127-129
本文综述了酶在速溶茶加工工艺中的应用,包括酶的辅助浸提、酶舻澄清j亭,酶用于速溶茶加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6,28(2):12-13
目前茶饮料基本以清汁为主,在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澄清透明状态,因此过滤和澄清净化是茶饮料加工中的关键工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澄清工序是甘蔗制糖生产的关键工艺,由于其操作过程的特殊性和对环境要求较高,一直以来均是制糖行业改革的难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糖厂澄清工序一直沿用传统的工艺和设备,存在澄清效率低、能耗高和操作环境差等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制糖工艺的不断发展,糖厂澄清工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在引进先进的澄清工艺技术和设备后,澄清工序的操作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澄清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糖厂澄清工序工艺技术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广西糖业集团达华制糖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条件,探讨甘蔗糖厂实施澄清工序提质增效的可行性,为提高制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改革制糖行业的传统澄清工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饮料微滤澄清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普洱茶饮料过滤澄清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了不同孔径微滤膜在不同操作条件下过滤澄清普洱茶提取液的渗透通量及普洱茶液过滤后主要滋味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0.2μm微滤膜能截留大部分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可显著提高普洱茶提取液的澄清度。在最佳的操作条件下茶汁有效风味成分的保留率高,且感观品质也佳。  相似文献   

17.
处理干旱甘蔗顽性蔗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彩莲 《广西蔗糖》2000,(1):52-54,58
论述了一种处理干旱地区甘蔗顽性蔗汁的方法,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并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认为该澄清工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七黄精党参保健酒是一种配制酒,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效,但该保健酒澄清度不够高且原料酒和三种植物药材的成分复杂,在低温或静置3个月以上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沉淀,而目前对三七黄精党参保健酒的净化后处理主要是采用超滤法,超滤法需要昂贵的超滤机,处理成本高,且设备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进行维修。本实验主要是采用硅藻土添加量、皂土添加量、预糊化淀粉添加量、静置澄清时间来进行单因素实验,再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三七黄精党参保健酒的澄清工艺,同时测定处理前后保健酒中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总酯等的含量以及酒精度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相当于保健酒量的1.0‰的硅藻土,0.8‰的皂土,1.0‰的预糊化淀粉并静置澄清18天,该保健酒的透光率最高,可达到99.5%,澄清效果最佳。同时,经此最佳澄清工艺处理之后,该保健酒的酒精度变化小,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等物质含量也基本保持不变,且清亮有光泽、口感爽快醇和。  相似文献   

19.
陈璇 《广西蔗糖》2010,(3):35-38
传统的亚硫酸法制糖生产工艺一般都采用中性澄清、酸性煮糖工艺,而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亦可采用弱碱性澄清、偏中性煮糖工艺。笔者曾在广西凤糖白沙制糖有限责任公司榨季生产中探讨弱碱性澄清、偏中性煮糖工艺对白砂糖质量及收回率的影响,证明了弱碱性澄清、偏中性煮糖工艺条件下,可以降低白砂糖的色值和SO2含量,减少蔗糖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收回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生产白糖的各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甘蔗种植国家对高质量白糖需求增长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传统的耕地白糖不能满足食品及饮料生产厂家的质量要求。白糖生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独立炼糖厂,附属于若干糖厂组成的糖业集团的精制炼糖厂,以及改良的白糖厂或“Blanco Direeto”工艺。我们将详细讨论后一种方法的各个组成部分(糖浆澄清和滤出液澄清),概述工艺的各种变量和产品的质量,估算目前全世界的年产糖量,探讨膜净化工艺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