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场持续利用基本规律及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柞蚕场是柞林经人工砍伐修剪,养成具有特定树型用于放养柞蚕的场地,也是山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多种原因,致使柞蚕场质量明显下降,植被退化,有些地方出现砂化现象〔1,2〕,并有蔓延的趋势,这不仅影响着柞蚕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将...  相似文献   

2.
王晓  玉左越 《新农业》2011,(6):58-58
宽甸县长甸镇原是柞蚕大镇,放养柞蚕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业。由于受国家区划公益林、封育柞蚕场的宏观政策影响,全镇柞蚕场由原来的2200把锐减到700把,农民每年减少收入2000万元。面对现实困难,镇党委果断确定产业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即在沿江地区稳定发展桃树栽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柞蚕场砂化斑块分布调查方法的阐述及治理技术的探讨.引导蚕农合理保护和治理柞蚕场,达到柞蚕场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刘爱华 《新农业》2007,(9):56-56
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26%,柞蚕饲养业成为东部山区人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支柱。前几年,虽然柞蚕放养技术不断提高,但蚕场建设仍然采用传统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建立柞蚕春蚕保苗场是提高放养春柞蚕保苗率、提高春柞蚕种茧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是稳定和发展柞蚕茧生产的一项长远建设。  相似文献   

6.
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吴振多,王福廷,郎庆龙,刚少斌李海洋,史薇(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土肥所)柞蚕场是放养柞蚕的饲料基地,多为天然次生柞树林经人工砍伐修剪而成。在柞蚕场群落结构中,柞树是柞蚕饲料的生产者,其生物量约占70%,草灌植物是柞...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5,(13)
<正>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 5 0万亩,正常年景全市年放养柞蚕1.7万把左右,总产量1万吨左右,产量占丹东市的75%,辽宁省的20%,全国的18%。凤城市21个乡镇(区)全部有柞蚕场,全市93%的村和88%的居民组放养柞蚕,21个乡镇(区)都有专业技术人员。2014年全市放养柞蚕120.9万亩(15113把),总产茧9712.18吨,总产值4.0021亿元。养蚕户均收入2万多元。整个柞蚕产业链包括柞蚕制种、放  相似文献   

8.
柞蚕重点产区科学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风城市是中国柞蚕茧主产区之一,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柞蚕饲养业是风城市农村经济结构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市蚕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动力、以科技为手段,发挥资源优势,改善蚕场环境,增加科技含量,稳定传统产业,实现了重点蚕区蚕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了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柞蚕茧生产基地县,放养柞蚕已经成为重点蚕区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产权不明晰,重养蚕、轻建设、掠夺式经营等突出问题,导致柞蚕场生态质量逐渐下降。为了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柞蚕场资源,结合柞蚕场经营管理实际,对完善柞蚕场承包经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志英  王刚 《新农业》2006,(9):53-53
凤城市鸡冠山镇蚕场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共放养柞蚕1000把,年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户蚕农年收入达万元。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柞蚕养殖业,确立了靠养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开展科技培训。在市蚕业总站的指导下,先后多次在养蚕重点村举办了科学养蚕培训班,培训  相似文献   

11.
柞蚕放养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是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作为我市特色效益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我市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放养柞蚕。我市现有柞园150万亩,蚕农2万4千户,每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春季柞蚕放养2231把,秋季柞蚕放养17856把,全年蚕业总收入3.91亿元。经测算凤城市每年就有8万多人依靠柞蚕业生活,占凤城市总人口的14%。蚕农仅70天时间就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凤城市蚕业社会总产值达10亿元左右。我市现有柞园150万亩,蚕农2万4千户,每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春季柞蚕放养2231把,秋季柞蚕放养17856把,全年蚕业总收入3.91亿元。  相似文献   

12.
韩兆国 《新农业》2006,(12):34-35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自然状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9%。全市有40万农户,其中2万户从事柞蚕放养,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0%,占辽宁省的30%,是全国最大的柞蚕饲养市(县),年农民养蚕收入超亿元,蚕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17%。山区农民“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全市22家缫丝加工企业,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在养蚕农民和加工企业之间活跃着1000余名蚕茧经纪人。2003年以前,全市的柞蚕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战。尤其是养蚕农民,由于缺少新技术、新品种、信息、交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收入很不稳定,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广大蚕民迫切需要联合起来,组建蚕业协会并通过协会得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惠。2003年12月,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农民高庆年牵头组建了凤城市蚕业协会。运行2年来,协会得到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养蚕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带动了近2万养蚕农民共同致富。经纪人增加了收入,加工企业增加了效益,真正形成了蚕业协会带动蚕业产业化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3.
杨旭  姜雪丽 《新农业》2010,(2):59-61
丹东市是我国主要柞蚕生产基地,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和辽宁省的25%、40%,素称"柞蚕之乡"。全市现有柞蚕场200万亩,有47个乡(镇)、297个村、3476个村民组放养柞蚕,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村民组总数的60.3%、44.3%和51.8%。  相似文献   

14.
柞蚕场是放养管理柞蚕和柞蚕幼虫期摄食、生长发育及营茧的场地。柞蚕场是集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和薪柴林于一体的特有林种。具有优化结构的柞蚕场 ,既有相当于一般森林的生态效益 ,又有特殊的放蚕功能 ,是最宝贵的生态经济资源。1 按照优化结构模式建设柞蚕场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表明 ,柞蚕场植被结构主要有柞树密度、树型养成、轮伐周期、草灌植被类型和柞树树种等。其中 ,影响生态经济效益最大的是柞树密度 ,贡献分值为 3 4.0 1 ;其次是树型养成和草灌植被类型 ,贡献分值分别为 2 5 .0 3和 2 4.81 ;轮伐周期的贡献分值为1 2 .0 8;树种的…  相似文献   

15.
<正>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阶段农村一项重要致富门路,柞蚕生产产销两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长期以来,部分地方由于传统、落后的放养模式一直得不到改善,超载放养、掠夺式经营、广放薄收导致这一传统产业逐步走向弱化,同时也使柞蚕场不断稀疏、退化、沙化,单位放养面积不断扩大,残次蚕场面积不断增加。为了改变全市柞蚕场生态环境,市农村经济局蚕业管理总站于2009、2010年先后在东汤  相似文献   

16.
放养柞蚕是山区农民的致富项目,蚕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有关部门将在部分蚕场安装风力发电机,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养蚕场地.为更有效地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其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组织有关方面资深专家,对此进行了评估,并且提出了补偿方案,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柞蚕二化一放是把二化性柞蚕种通过低温控制由一年放养两次改为一年放养一次,放养时间在春蚕和秋蚕之间,所以又称为早秋蚕。经调查,"二化一放"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缓解农民养蚕与养山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有18个省区放养柞蚕,从柞蚕地理分布划分为4个柞蚕区.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为第一产区,平均年产量约占全国柞蚕总产量(4万吨左右)的80%以上.我国加入WTO后,过去国际市场制裁中国的"多维协定"、"纺织品出口配额"将逐步取消,柞蚕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高增立 《新农业》2014,(12):26-26
<正>辽宁省柞蚕放养主要集中在柞树天然林资源相对丰富的辽东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全省养蚕面积最多时达1000多万亩,成为一项规模化的传统与特色产业。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落后的放养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蚕农盲目追求产量,使柞蚕场不断稀疏、退化、沙化。政府加强对柞蚕产业扶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养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统一关系,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辽宁东部山区柞蚕场的吸食人畜血液的蜱主要为长角血蜱(Haem aphysalis longicomis Neu-mann),其发生时间长,发生面积大,一年当中在六月和九月出现两个发生高峰,前者为主峰,后者为次峰。蜱的发生时期正值春、秋柞蚕放养时期,对柞蚕放养人员危害严重。通过治理蜱的栖息环境,结合个人防护可有效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