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随着经济开发强度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削弱。分析了西部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缺陷,提出完善西部地区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生态风险态势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政府部门的土地、水资源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决策及管理提供依据,基于情景分析思想,假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风险变化趋势。采用AHP方法建立了生态风险预测指标和模型,进行了西北地区风险预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国民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灾害潜在生态风险依然存在,生态环境及响应生态风险有减小趋势。因此,只有采取区域均衡发展,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才能遏制,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可望良性循环,生态风险才能降低。  相似文献   

3.
红枣产业化对陕北经济发展和开发西部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我国西部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这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西部生态重建和社会经济发展.陕北在这一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收效,在西部脆弱区生态重建,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陕北以适宜当地发展的果业作为龙头产业,已在荒山绿化,生态重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红枣产业化发展在黄土高原典型脆弱生态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以供西部相似地区生态重建和社会经济发展参考. 1 红枣基地建设促进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重建 1.1 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特点陕北地处陕西北部,主要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北靠内蒙,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邻宁厦、甘肃,总面积80290km2,总人口516万人.该区系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内海拔一般在480~1300m之间,年平均气温8.5~10.1℃,年日照2600~2960h,无霜期170~180d,年降雨量380~600mm.气候特点为干旱少雨,土质为淤土、风化土、硬黄土、黄绵土等,属碱性土壤.该区土地贫瘠,黄土层深厚,颗粒很细,土质松软.椐考证,陕北曾也是青山绿水,由于历史上的滥伐滥垦,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遇水极易受到侵蚀、冲刷.降雨稀少,分布不均匀.夏雨集中,且多暴雨,致使大量水土流失,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地貌.塬、梁、峁顶、沟壑交错分布.除塬、梁、峁顶和河谷沟底有小而分散的较平坦的耕地之外,绝大部分耕地为10~35o的坡地.地块狭小而分散,常因受旱,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为增加粮食,开荒扩耕,长期滥垦坡地,破坏了草地,林木植被,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结果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仅破坏了区内的农林牧经济结构,导致农村贫困,还造成下游河床於塞,洪患严重,从而构成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气候干旱-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农村贫困”的脆弱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甘肃民勤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状况的科学考察,特别是民勤绿洲荒漠化历史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恶化成因的调查研究,客观分析了民勤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水资源、生态植被、风沙危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生态移民、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而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密不可分.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深度开发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提出西部农业构成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区域特点,提出分两个类型地区分别采取不同对策的意见,对西部农业开发的目标、主要方向和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西部农业的具体领域作了探讨,提出了按国际标准解决农民脱贫的观点,特别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资源的开发保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稳粮食生产基础,发展高效益农业,对生态脆弱带进行生态产业开发,走地续发展之路等领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杨健 《种子》2004,23(6):87-87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主体工程实施以来,无论是恢复生态、改善生存环境,还是解决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都对我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展比较顺利.但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风险评价是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综合性生态影响程度,从而为区域生态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黑龙江省西部为例,以气候、土壤性质和土地利用状况等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区域自然背景指数、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和外界干扰指数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西部2004年的生态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的中心城市所在地区生态风险指数较高,齐齐哈尔西北、富裕县和林甸县东北部地区生态风险指数较低,而其他地区的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西部地区沙棘光合与蒸腾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沙棘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水分条件的适应性,更好的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抗旱性,利用美国拉哥公司(LI-COR)生产的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国沙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影响其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光合速率的月均值为9.46μmol/(m2.s),蒸腾速率的月均值为6.66 mmol/(m2.s);沙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都与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矿山开采引发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对河北省西部石灰石矿区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该矿区的生态复垦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1.
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西部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345-345
立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观局势,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分析了西部农业及农村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从全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农业生态现状等角度指明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是制约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从科技体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加强教育、吸引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西部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超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362-362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部城市竞争力偏弱,因此培育西部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就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培育西部城市竞争力应注意从树立符合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加强对重点城市竞争力的培育,提高城市产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治理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民勤县生态林业脆弱,风沙为害严重,特别是绿洲外围,森林植被稀少且分布不均衡,沙害更为集中。沙漠、戈壁、盐碱滩地占全县面积的91%,按照国家荒漠化公约确定的标准,民勤县是全国荒漠化严重的县份之一。人们对现有森林资源利用不当,轻视生态林业的功能和作用,重取轻予,造成生态平衡失调,制约了生态林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扼要论述了民勤县生态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西部的特点,结合茶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想。构想共分几部分。从西部地区生态、民族、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等来分析,得到文中的观点,以期促进西部地区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整治农村贫困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进行生态补偿。可以将生态补偿理解为一种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看成农村贫困地区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协调机制。农村贫困地区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补偿机制包括建立绿色国民帐户、资金补偿和政策补偿。  相似文献   

16.
在西部地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地造林种草和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 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议,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 的希望所在。如何开展退耕还林(草)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广大农村工作者需要 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最近,笔者到退耕还草试点示范单位,云阳县莲花乡千峰村进 行了专题调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恶化,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隐患,危害本省,殃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本省将解决温饱作为当务之急,着重抓了农村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还来不及把生态的综合治理提到重要日程。经过9年改革和发展,本省农村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进行生态分析,指出进行生态化布局的必要性,构建了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布局基质,在各省区经济增长点发展组团式城镇群,而各组团城镇群沿西部城市干线网络化布局的生态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9.
陶万彧 《种子科技》2021,(1):99-1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现代环境在不断恶化,如何有效解决现代环境恶化问题,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当前需要热切关注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要重视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研究分析,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笔者根据自身相关从业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展开了相关的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西部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压力-反馈-调控的概念模型,并基于GIS和RS,采用栅格运算的方法,运用复合模型对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环境安全态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安全状况,且东部安全状况好于西部,预警状况及不安全状况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十个县市中,绝对安全状态比例极小,安全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县是乾安,最小的是大安。预警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洮南,已达到了县域面积的43.08%,最小的是乾安,仅占1.56%。通榆、镇赉和大安处于不安全状态区域的面积已达到了10%以上,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吉林省2000年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表明,以农为主的区域是农牧交错带中相对稳定的区域,以牧为主的区域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农牧相当的区域属于最脆弱的地区。虽然根据Constanz的生态价值理论,草地的生态价值比较高,但由于研究区草地多属于低覆盖度,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时,系统就表现得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