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浙江西兰花花球头腐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部分地区发生的西兰花花球头腐病的病原,通过田间症状观察、致病性测定、Biolog和脂肪酸(fatty acid methyl ester,FAME)分析将分离到的病原菌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利用16S rD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都显示分离的西兰花菌株与假单胞菌聚合成群,其中与荧光假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表明浙江省西兰花花球上发生的细菌性头腐病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西番莲茎基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是近年新兴的饮料水果,目前在福建省已栽培万余亩。1988~1990年作者调查了福建省8个市县的西番莲产区,发现茎基腐病普遍发生.严重的造成果园毁种无收。 相似文献
4.
利用组织分离技术和菌丝尖端纯化技术对莱芜地区生姜茎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并按照柯赫法则,利用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莱芜生姜产区的生姜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 相似文献
5.
2009年,南京中山植物园王莲育苗池中的朗伍德王莲(Victoria‘Longwood Hybrid’)发生了叶片腐烂病。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发病部位稳定分离到形态一致的低等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回接后发病株产生与自然侵染相同的症状,并重新分离到相同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和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病株分离物被鉴定为旋柄腐霉(Pythium helicoides)。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在王莲上分离出旋柄腐霉并证明其为王莲的致病菌。该病害被定名为王莲腐霉叶腐病。 相似文献
6.
小麦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年我省小麦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麦苗不表现症状,但到开花前后麦株突然青枯死亡,减产30一80%,重则颗粒无收。患病植株基部发黑随同根系腐烂,自1983—1987年,作者从病田广泛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培养获得3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经接种试验,证明该病是由一种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引起的,用麦粒培养能大量形成镰刀形分生孢子,但在PDA培养基或病株上不形成、黄色镰刀菌以菌丝在病基部扩展蔓延、引起基部组织腐烂,并形成小孢子在田间越夏,以后随田间耕作,腐烂组织破碎,小孢子随之扩散土中,当冬季小麦播种后,小孢子萌发侵入麦苗基部以菌丝潜伏越冬,到开花期引起小麦死亡。 通过与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一年轮作、药剂拌种、木霉生物防治等措施均有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8.
黑龙江省冬小麦雪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方法,对黑龙江省饶河县冬小麦雪腐病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饶河县冬小麦雪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 (Ces.ex Sacc.)W.Gams et E.Mull.]侵染引起的红色雪腐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适宜pH为7,但3.5~11.5范围内差异不显著;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牛肉膏;病原菌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15℃,最适pH为7,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缺N、C比缺Mg、Fe、K、P元素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大.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芦蒿是一种因其具有独特气味而广受市民欢迎的野菜,尤其在南京被广泛种植与消费。南京的八卦洲地区每年因芦蒿可获得数亿的产值。自2012年,该地区芦蒿在8~9月份相继出现一种新病害。病害发生初期,扦插在土壤下部的植株茎秆外皮变褐色,伴有臭味,随着病害发生严重,植株表现枯萎直至全株死亡。在八卦洲每年该病害的发生率在10%~20%左右,部分田块绝产。本研究采集发病植株,进行组织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共获得了30余株具有致病性的分离物。随机挑选了12株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反应、Biolog测定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本研究为芦蒿细菌性软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日光温室茄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连续 3年在甘肃省主要茄子栽培区大量采集茄子茎腐病病株和病土 ,经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表明引起当地茄茎腐病的主要病原为镰刀菌和疫霉菌。根据病原形态特征、培养性状以及致病性测定 ,确定其为尖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和寄生疫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两种镰刀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均为20~30℃ ,最适pH为7.0;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江苏宜兴黄葵主产区发生的黄葵茎腐病,通过分离黄葵植株不同部位(根、茎、叶)以及根际土壤、根围土壤的微生物,经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进化分析构建了黄葵不同生态位的微生物物种系统发育树,对其种类和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菌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而真菌无明显优势类群。同时,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株的致病性,确定了菌株F28可引起黄葵茎腐病,经ITS分子进化分析及形态学观察,将其鉴定为变紫青霉Penicillium sanguineum。 相似文献
19.
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芹菜软腐病在北京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顺义及通州区县较为严重。自发病芹菜茎段中分离细菌,通过接种芹菜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54个致病菌株。虽然菌株间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菌株对芹菜致病力强。通过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Biolog测定,结合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6个管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icdA)的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45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频数为83.33%;6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11.11%;3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频数为5.56%。上述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以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