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支持下,山西省晋中市引进了澳大利亚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寿阳县进行了试验与示范,面积达4667hm^2.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总结出适合当地旱作农业改造中低产出的一项新技术措施——玉米机械化秸秆粉碎覆盖、少耕技术。该技术在晋中市实施面积达到10601hm^2.取得了提高产量20%以上的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2.
唐珺 《农业机械》2022,(6):65-67+69
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合土壤特性和气候环境,择优选择玉米种子后,对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整地等进行完善,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的目标。结合瓜州县的实际情况,分析保护性耕作的要求,按照机械整地、播种前镇压、精选种子和免耕播种等流程,对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全过程进行完善,旨在实现玉米耕作与种植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4.
结合本地实际,选择花菜作为试验蔬菜品种,制定试验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规范操作,最终获得可靠的试验结果。经过数据分析,科学评估一膜两用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推广使用适合本地的比较成熟的地膜减量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5.
根据生产实践情况,论述了旱区保护性耕作种植玉米的农艺以及机械化技术,指出了生产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三大产业之首,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逐渐提高,但在农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作物还未能实现全程机械化,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耕作技术的研究.本文围绕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对我国在玉米种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涵义以及保护性耕作的发...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干旱一直是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保护性耕作作为抗旱节水的重要技术,正在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宁城县从1997年开始引进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几年来共试验示范了玉米秸秆整秆编织覆盖、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和留茬覆盖三种模式。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秸秆整秆编织覆盖具有省工、省时、省投入,增肥、增墒、增产量,“三省三增”的效果。1试验区的基本情况玉米秸秆整秆编织覆盖在八肯中乡新岭村二组共三户农民的承包地上试验。八肯中乡位于宁城县中部丘陵区,现有耕地12.6万亩,其中“一水地”1.8万亩,其余均为旱地,一般年降水量为400mm左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干旱缺水,耕地贫瘠,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0.94%,土壤耕层容重1.36g/cm3,孔隙…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生产理念的革新,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已成为产后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保护性耕作对秸秆的利用成本投入较低,且能显著优化农业耕地条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介绍密山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开展的试验方案方法,说明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组成与要点,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验证了保护性耕作应用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农业产业当中常见的一种作物,其在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需要在玉米作物的种植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将玉米保护性耕作以及全程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以此为基础,针对玉米保护性耕作以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做出了系统性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1.
覆膜和种植密度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究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开展了玉米露地与覆膜6个种植密度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加速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表现在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育期的提前,如抽穗期(即最大高度出现时)比露地种植提前了11 d。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露地玉米株高具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覆膜玉米则无显著差异。无论是覆膜还是露地种植,玉米叶面积指数都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玉米的蒸散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覆膜种植降低了玉米对水分的消耗,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因种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蒸散量增加与降水不足之间的矛盾。覆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种植分别提高52.79%和60.55%。露地与覆膜种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获得最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对应的种植密度不同:露地种植在密度为52 500株/hm~2(D2)时获得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覆膜种植增大了单位面积土地可支撑的群体,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在密度为82 500株/hm~2(D4)和67 500株/hm~2(D3)时获得,但D3与D4下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所以在试验气候年型下,黄土高原东部露地和覆膜种植的春玉米适宜密度分别为52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玉米双行机械化覆膜播种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该技术模式在彰武地区的推广情况,通过实际生产试验考察应用玉米双行机械化覆膜播种技术的效果,结果证实该技术具有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区残膜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斌  王吉奎  蒋蓓 《农机化研究》2012,34(5):228-232
针对新疆棉区地膜使用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典型地区的残膜污染现状,指出棉区残膜回收分3个作业阶段。介绍了残膜回收机械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典型机具使用中的优缺点,最后针对新疆棉区现有残膜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残膜量对春玉米生产性状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残膜量对河套灌区春玉米株高、叶面积、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残膜量处理,分别为0kg/hm2(CK)、67.5kg/hm2(A)、135kg/hm2(B)和270kg/hm2(C)。结果表明:随残膜量增加,对玉米生育前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而生育后期相对较弱,但均显著低于处理CK(P0.05);残膜量与玉米产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r=-0.987),处理CK分别较A、B、C产量高2.4%、11.84%和23.77%;残膜主要影响0~40cm土层含水率变化,且各处理生育前期差异显著(P0.05),而后期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可为灌区预测多年后残留地膜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及防治残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平县老河川水浇地覆膜玉米田在玉米种植中通过群体结构优化,实现了玉米吨粮生产目标。介绍实现玉米吨粮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地块选择、整地、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密度、水分及施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以期为今后生产实践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未开始示范推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蔬菜、棉花、小麦、玉米、马铃薯及甜菜等多种作物。由于塑料残膜难以降解,若不得以及时有效回收,就会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带来“白色污染”。从农膜生产、投入使用到清理回收和再生利用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地残膜污染治理回收技术研究,并提出加快发展残膜治理回收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玉米紫色植株花色苷色素的工艺参数。当上样液浓度为0.4g/100mL、流速为0.6mL/min时,吸附率达73.3%。用5倍树脂体积的50%醇洗脱,解吸率达89.7%。  相似文献   

18.
覆膜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对玉米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系生长决定了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在作物生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水分差异对玉米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在民勤试验站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对覆膜滴灌玉米0~100cm土层根系质量、根径及根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对膜下滴灌玉米根系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灌水量越大,其根系所占百分比和根径越大;同一生育时期,各处理不同土层根重变化较大,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重逐渐减小,0~40cm土层所占的重量百分比较大,同时0~40cm土层平均根径及根长也较大。试验为探索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根系分布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完善覆膜滴灌灌溉制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河套灌区普通农用白色地膜造成的玉米早衰现象,试验设置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和不覆膜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及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在各生育期内0~15 cm土壤温度要显著的低于白色地膜覆盖(P0.05),平均低0.77℃,且在一日内气温最高时段差异更为明显,这也使得玉米免遭高温的危害,有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黑色地膜覆盖条件下0~100cm土壤含水率与白色地膜覆盖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土壤保墒效果,但0~60 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P0.05或P0.01)。黑色地膜显著提高了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平均较白色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百粒重平均高6.46%、9.86%,产量平均高5.99%和25.60%。黑色地膜覆盖明显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较白色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4.76%和34.24%。因此,玉米黑色地膜覆盖的农作措施较适宜在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目前废膜回收机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现状.分析了开发该产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