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2006-2012年蚌埠地区的闪电监测数据,对蚌埠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地闪中的绝大部分为负闪,正闪平均雷电流幅值高于负闪。各月雷电流幅值均值在20~80 kA,幅值高峰在每年9月份。各年的雷电流幅值在20~140 kA,2011年的雷电流幅值最高,2007年最低。无论正闪还是负闪幅值在23 kA附近的闪电频次最多。在空间上,蚌埠地区雷电流幅值呈现西弱东强的分布型,且与蚌埠地区的水系分布特征一致。闪电频率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地区一致型和由北向南负正负的交错反向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后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②瓦房店地区云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③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④闪电频次四季中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在凌晨(02时—03时)和夜间(21时—23时)发生较多。⑤闪电强度四季中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21年甘南州闪电定位仪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发生在甘南州的雷电次数、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南州境内发生的闪电以负闪为主,占78.15%;正闪平均强度为59.964 1 kA、负闪平均强度为-47.125 1 kA、总闪平均强度则为53.694 6 kA;电流强度分布主要在0~50 kA之间,该范围内的闪电次数占总闪次数的70.16%。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4—10月,日内变化则集中在13:00~24:00,且两者均以负闪为主。闪电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西南地区闪电频次高于东北地区闪电频次的趋势;闪电强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玛曲县、碌曲县和夏河县,其他地区较为分散,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昆明地区闪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昆明市的闪电资料,通过对比2006~2012年的闪电资料,对昆明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闪电集中在6~8月的14:00~23:00;正闪强度主要集中于20~80 kA,负闪强度主要集中于-60~-20 kA;从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分布不均,相对比较集中在昆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2015年湖南省湘西州闪电监测定位仪系统资料,对湘西州闪电活动的频次、电流强度等方面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月是闪电活动的高峰期;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傍晚前后(18:00~22:00);湘西州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为0.8次/km2,极大值位于凤凰境内,达到了10次/km2;全年闪电平均强度为83 k A;雷电流强度值主要集中在40k V以下,占总次数的69.5%。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 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瓦房店地区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闪电频次以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凌晨(0:00—2:00)发生较多;闪电强度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周凤芸  陈星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88+1430-1388,1430
利用烟台市1981—2010年雷暴日数据,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20世纪80年代开始,雷暴日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减少趋势,到21世纪初开始呈现增多现象;近30年年均雷暴日为21.37d,属于多雷暴区。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区闪电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大连闪电定位监测资料(2007—2011年)和气象站观测资料(1963—2011年)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小波分析、GIS分析等,结果表明大连雷暴日近49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小波分析显示年雷暴日周期性不明显;地闪频次双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地闪次数峰值出现在1:00—2:00;最大正闪强度为240.6 k A,正闪主要分布于10~70 k A,占正闪总体的95.13%;最大负闪为314.71 k A,主要分布于10~60 k A,地闪密度高值区在长海、普兰店南部、庄河南部。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建恒  杨仲江  吴孟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20-12723
针对河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区位特征,应用河北省电力部门提供的1999~2008年闪电定位资料和河北省30年(1971~2000年)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全省雷电时空分布分析;以气象部门统计的自2000年以来的雷灾资料,并结合民政、统计、保险等部门的雷灾记录,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个方面,研究全省雷电灾害的宏观分布情况,针对几个雷灾多发行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9时次之,地闪的日变化也与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规律一致,正闪滞后于负闪发生;正闪与总地闪比值的日变化表明对流天气一般在16时以后发展强盛,17~19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闪电的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杨艳蓉  王振会  郭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24-14927
从夏季雷暴条件下闪电、对流、降水3个显著特征出发,分析地闪(CG)与降雨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为雷暴研究和数据应用提供个例支持。选择江苏省一次强度大、持续长的强雷暴过程,把降雨和CG资料按时间、空间、强度等分组对应,经分析表明,①-CG在总地闪中占绝对数量,大多数-CG数密度比例和降雨有正相关关系,雷暴开始初期,多出现负地闪时间提前于降雨约10 min的情况;当+CG数密度比例、强度均增加时,地面基本无降雨,配合雷达资料和云中电过程理论分析,可能是由于出现冰雹龙卷或者电荷反转造成;②-CG与降雨的时空一一对应关系优于+CG,且时空对应情况下两者数值关系类似幂函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厦门市同安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2005~2010年同安区雷电观测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同安区雷电分布特征。[结果]同安区雷电活动频繁,主要出现在3~11月,其中5~9月最为活跃;空间分布不均匀,北部山区多,南部平原少。对同期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产生雷闪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高空槽类、副热带高压类和热带系统类等3类6型。[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展雷击损害评估、雷电灾害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9年8月~2013年12月日喀则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统计和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密度、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闪电平均强度为45.90 kA,负闪平均强度为38.35kA,正闪平均强度为53.48 kA;其中负闪占总闪的94.4%,正闪占总闪的5.6%,负闪次数远高于正闪次数;时间变化表现为闪电月分布呈显著单峰变化,总闪、正闪、负闪频次主峰均出现在7月份;闪电频次季节分布也呈显著单峰变化,夏季闪电频次最多,冬季闪电最少,秋季闪电活动频次略高于春季;一天内闪电频次高发时段为14:00~20:00,其次是20:00~次日02:00,最少时段为08:00 ~ 14:00;空间变化特征为闪电集中在日喀则地区的东边偏北区域,而西南方向的仲巴、吉隆、聂拉木等县境内闪电密度非常低,其中闪电密度最低为吉隆县,仅占总闪次数的0.3%;闪电强度分布特征为冬季平均值略低于夏季值,峰值出现在6月份,谷值出现在11月份;平均闪电强度最高为仲巴县,强度为108.2 kA,闪电强度最低为江孜县,平均仅有26.0 kA.  相似文献   

16.
范野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36+139
简要介绍了直击雷、侧击雷、雷电波侵入的相关知识及防雷措施,并举例说明防雷措施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西省雷电灾情特征,探讨防雷减灾对策.[方法]根据江西省2010 ~2014年因雷击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分析江西省雷电灾情特征,提出适应江西省的防雷减灾措施.[结果]雷电是江西省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灾害,其中4~8月雷电灾害多发,南昌市、吉安市为雷电重灾区,上饶市、宜春市为雷电次重灾区,其他地区也需加强雷电防范.防雷减灾措施包括:建立完善防雷减灾工作机制;加大防雷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结论]为江西省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最大熵原理出发,探讨了闪电频次与闪电强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一分布函数,并针对该函数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在一个完整的雷暴过程中,闪电频次与闪电强度之间大致遵从负指数关系。为验证该结论的适用性,采用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对其进行效果检验,发现理论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