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陕西榆林地区正地闪发生的时间、强度、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正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01%,年平均比例为8.68%;正地闪在6—8月频次较高,占全年正地闪频次的67.54%,3—4月和10—11月频次较低,占全年正地闪频次的15.07%;正地闪与负地闪、总地闪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变化曲线近似呈单...  相似文献   

2.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 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瓦房店地区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闪电频次以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凌晨(0:00—2:00)发生较多;闪电强度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9年8月~2013年12月日喀则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统计和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密度、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闪电平均强度为45.90 kA,负闪平均强度为38.35kA,正闪平均强度为53.48 kA;其中负闪占总闪的94.4%,正闪占总闪的5.6%,负闪次数远高于正闪次数;时间变化表现为闪电月分布呈显著单峰变化,总闪、正闪、负闪频次主峰均出现在7月份;闪电频次季节分布也呈显著单峰变化,夏季闪电频次最多,冬季闪电最少,秋季闪电活动频次略高于春季;一天内闪电频次高发时段为14:00~20:00,其次是20:00~次日02:00,最少时段为08:00 ~ 14:00;空间变化特征为闪电集中在日喀则地区的东边偏北区域,而西南方向的仲巴、吉隆、聂拉木等县境内闪电密度非常低,其中闪电密度最低为吉隆县,仅占总闪次数的0.3%;闪电强度分布特征为冬季平均值略低于夏季值,峰值出现在6月份,谷值出现在11月份;平均闪电强度最高为仲巴县,强度为108.2 kA,闪电强度最低为江孜县,平均仅有26.0 kA.  相似文献   

6.
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谱分布、闪电密度等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宁夏地区闪电活动主要集中于夏季,主单峰特征十分明显。宁夏地区地闪的密度较大区域出现在沿黄流域,中南部山区以及银川等大城市地区,闪电活动与下垫面性质有很大关系。全年四季中地闪密度分布不均匀,地闪的发生随季节也存在纬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0~2013年发生在黔西南州的闪电从年变化、月变化和雷电流强度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在黔西南州雷电的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3年黔西南州闪电以负闪为主,占总闪电数的96.2%,正闪电次数较少,占总闪电数的3.8%;近4年黔西南州雷电主要发生在4~10月,峰值较高为5~8月,11月~次年3月雷电发生很少;负闪电分布基本与总闪电一致;近4年黔西南州最大正闪电强度为249.90 k A,最大负闪强度-249.95 k A,平均正闪电强度54.21 k A,平均负闪强度-34.82 k A,强度在100 k A以上的有3 779次。  相似文献   

8.
利用江西省雷电监测系统获取的2003—2018年赣州地区范围内的地闪定位资料,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闪电密度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平均值为8.27 k A;负地闪数占总闪电数的95.4%,平均闪电强度为-9.94 k A;正负闪电比为4.6%,正闪平均强度为26.38 kA;闪电的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型,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8月最为频繁;一天中闪电活跃期为13:00—19:00;闪电密度分布由北往南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7—2015年烟台地区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云地闪数据,对雷暴日数和闪电频数的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和年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闪、负闪主要发生时间均为13:00—19:00;月变化趋势呈现单峰型,7—8月是发生闪电的集中月份;季节分布上,夏季雷暴日数最多;雷暴日数、总闪数和负闪数最多的年份为2007年;负地闪平均幅值强度明显小于正地闪。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闪电观测数据,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季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闪电月变化也略不均匀,但整体呈单峰型,主峰值在7月;正地闪比例与闪电活动分布具有负相关特征;闪电日变化明显,呈双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石湘波  张其林  王焕邦  郑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14-1116,1158
通过对比分析闪电定位、多普勒雷达以及地面大气电场资料,探讨2013年9月14日重大雷灾事故的致灾过程中雷灾事发地的地闪活动和雷达回波之间以及地闪活动和地面大气电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回波顶高从8km达到13km以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值由33kg/rn。跃升至48kg/m2时,发生初闪;回波顶高的变化与地闪次数的变化呈正相关;回波强度在达53dBz以上后,与地闪次数的变化无明显对应关系;除峰值到达时间不一致外,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与地闪次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地闪次数变化与地面大气电场场强值波动频率基本一致;同一时间不同地面大气电场仪的地面大气电场场强值波动幅度大小可以袁征该时刻发生的地闪与这些地面大气电场仪之间的距离远近。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年1月—2015年10月浙江省ADTD型闪电定位仪所获取的地闪的经纬度、雷电强度、地闪密度资料,结合淳安县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居住环境,选取致灾因子、经济易损指标、生命易损指标、承灾能力,对淳安县雷电灾害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击风险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汾口、威坪、梓桐、浪川属于极高易损区,屏门、左口、金峰、富文属于极低易损区。  相似文献   

13.
液化气站的液化气体多为易燃易爆气体,一旦遭到雷击引发爆炸,将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液化气站的防雷设施、防雷措施成为液化气站需要解决的核心安全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防雷基本知识,分别从防电感应、接闪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华北平原地区液化气站提高防雷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阳信县气象站1971—2010年的人工观测资料,分析雷暴日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2006—2013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闪电发生的月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统计并绘制出8年平均的地闪密度等值线图。分析雷电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做好雷暴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强加油站的雷电风险普查能够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西宁市68家加油(气)站为样本,结合加油(气)站地理位置、雷电易发性区划等基本概况,普查工程性防雷措施和非工程性防雷措施等情况。结果表明,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2008—2016年闪电日数平均分布为45.9、70.9、60.8、42.2 d。大通县东北部雷电易发性处于极高危险区,湟中县的西南部处于高危险区,西宁市主城区以及湟源县与湟中县交界地区处于中等危险区,湟源县大部分乡镇属于低危险区。西宁地区加油站以埋地线路为主,日车流量主要集中在100~300辆。西宁市加油站接闪器、引下线、加油区接地、油(气)储罐、储油区接地方面以8分居多,占总数的51.5%以上。应同时加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加油站的防雷管理能力和公众的防雷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6.
宋佰春 《农学学报》2015,5(3):102-106
结合雷电冲击波的危害特点,研究了雷电冲击波危害土木工程、金属构件等位置的调查鉴定方法,重点阐述了金属构件的受损、爆炸冲击与外力撞击、雷击点及泄流通道、危害雷电流、雷电流冲击波、物体受损处雷电冲击波(超压)、受损物体耐冲击气压能力等七种情况。结果表明:当调查结果符合下面几个条件时,可确定本次雷电事故为雷电冲击波危害所致,这种鉴定方法就是冲击波分析法。(1)雷电的闪击时间与金属构件的受危害时间吻合;(2)在金属构件受损时间,雷电的闪击点位于受损物体附近;(3)雷电泄流通道产生较高的热量并且该热量产生了较强的冲击波;(4)在金属构件受损时,其受损方向无炸药爆炸,且无金属体外力撞击;(5)受损金属体的耐冲击气压能力小于雷电冲击波的气压。  相似文献   

17.
黄柳宾  李文瀛 《油气储运》1997,16(11):44-46
介绍了消雷器消雷的理论依据--“中和理论”及消雷器消雷失败的实例,了消雷器消雷的关键是消雷器在雷云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晕电流能否“中和”雷云中的电荷。通过采用多针导何体消雷器和避雷器对比方法测量电晕电流,对其结果进行消雷可能性分析,得出结论:一般雷云携带电荷量约20-100℃,依靠消雷器释放的电荷“中和”20C雷云电荷需80h,而雷云移过建筑物的时间只有2.7min,因此仅在2.7min内消雷器不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9时次之,地闪的日变化也与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规律一致,正闪滞后于负闪发生;正闪与总地闪比值的日变化表明对流天气一般在16时以后发展强盛,17~19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闪电的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兴安岭近40a的雷击火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雷击火发生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从1965年到2005年,共发生雷击火545次,占该地区总火源的37%;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9月份,5、6月份占全部雷击火的72.5%,且火灾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时到下午17:00时;阿木尔、呼中、塔河、松岭、新林等高纬度地区为大兴安岭雷击火高发生地区.以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雷击火发生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降水多于500mm时,雷击火很少发生,少于400mm时,发生频繁;温度在14℃以下,雷击火发生几率很小,在14~20℃,雷击火为高发段.雷击火重大发生年份,夏季降水大大少于平均值,而且温度高于17℃,且蒸发量过大.因此,降水、平均温度对雷击火发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schumann resonance: a global tropical thermomet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Schumann resonance, a global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 is shown to be a sensitive measure of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link between Schumann resonance and temperature is lightning flash rate, which increases nonlinearly with temperatur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ep convection and ice microphys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