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选取的永久样方中应用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并对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收获法直接测定了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木法间接测定了乔木层生物量,同时分析了该群落及其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群落优势种,它们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共同构成了该群落的主要树种.群落生物量主要是由群落内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构成的,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其生物量主要分配在米槠和木荷上,各层生物量绝大多数由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构成,乔木层和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为干>枝>叶.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2.
浙江天童灌木层树种个体生物量分配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生活型树种标准木实测数据,比较个体生物量器官分配状况以探索其生长策略;同时建立了该地区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回归模型,并与全收割法测量数据比较,检验模型估算精度。结果表明,相对常绿树种,天童灌木层落叶树种分配较多的生物量于地上部分来获取更多光照资源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灌木树种分配较多生物量于树叶,相比之下,乔木树种则更多地累积树干和根系生物量;各生活型树种器官生物量模型以幂函数为主,树干和地上部分模型拟合度最好;应用于样地生物量估算,树干模型精度最高,树叶模型精度最低;地上部分生物量回归模型能较为准确地估算灌木层生物量,与实测值误差仅为0.47 %,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地区灌木层生物量的测算。  相似文献   

3.
对杉木、马尾松、木荷、米槠幼苗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与生物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种、构件对含水率均有显著影响(p<0.001),不同树种含水率大小排序为:杉木>马尾松>米槠>木荷;杉木叶与茎、根、全株各构件之间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但马尾松、木荷、米槠各构件之间含水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针叶树种杉木、马尾松各构件及全株平均含水率均为根含水率最大,叶含水率最小。而阔叶树种木荷、米槠各构件及全株平均含水率大小次序则略有不同,最大的仍为根含水率,最小则为茎含水率。针叶树的含水率与生物量关系较为紧密,但阔叶树含水率与生物量关系则因植物种不同而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丝栗栲天然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丝栗栲天然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总生物量为312.082 t/hm2,其中树干为172.968 t/hm2(55.42%),枝为40.677 t/hm2(13.04%),叶为10.199 t/hm2(3.27%),根为67.485 t/hm2(21.62%),生物量绝大部分积累于乔木层(78.99%)。群落各组成树种中丝栗栲占显著优势,浙江润楠、黄瑞木、树参、虎皮楠等为群落重要伴生树种,制约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相似文献   

5.
福建闽清黄槠林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槠林是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通过对福建闽清黄槠林群落的特征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乔木层,黄槠在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在灌木层,栲树、山血丹、黄瑞木、闽楠等物种比较占优势;而在草本层则体现为链珠藤优势明显.黄槠林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6.
根据5个不同林龄15块1000m2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5株不同林龄和径阶的栎类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平方乘以树高(D2H)为单变量的生物量估算模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栎类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栎类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个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分别为73.67Mg/hm2、127.47Mg/hm2、149.93Mg/hm2、169.90Mg/hm2、200.65Mg/hm2,其中活体植物的贡献达95.58%以上,地上凋落物的总量不超过4.42%;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占93.66%-98.68%,其次为地上凋落物,占1.02%-4.4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0.20%-2.13%和0.03%-0.27%,均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乔木层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46.64%-80.78%,且随林龄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11.61%-36.80%、1.00%-4.85%和6.61%-11.71%,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所占比例最高,为32.50%-69.07%,叶和根分别占12.89%-25.00%和18.04%-42.50%;不同林龄栎类草本层生物量大小与林龄成反比例关系,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凋落物呈现升→降→升的趋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可以影响桂西地区栎类的生物量和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7.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物种组成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群落E)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获法研究了群落E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分配特征,并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群落F)相比较,结果表明:群落E中科、属、种丰富度、草本层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群落F。群落E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草本及灌木物种生物量也均显著低于群落F,并且2种群落生物量均主要分布于地上及草本植物;群落E生物量主要分布于针刺悬钩子(Rubus pungens)、掌裂蟹甲草(Cacalia palmatisec-ta)和宽翅香青(Anaphalis latialata)3个物种,而群落F生物量主要分布于短尾铁线莲(Clematisbrevicaudata)、针刺悬钩子和长果升麻(Souliea vaginata)3个物种。研究表明,土壤是地震干扰后群落恢复速度及生物量大小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丛生物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的成熟林、郁闭前不同阶段的林分及郁闭后不同年龄阶段林分林冠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5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和根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灌木枝、草本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151、P=0.640、P=0.162);不同林龄的未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0),而在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614);不同林龄的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468)。给出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XRY-1A数显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该群落不同层次共18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介于14.95-18.76 kJ·g-1之间,乔木层植物干重热值以潺稿树最高(18.76 kJ·g-1),朴最低(17.53kJ·g-1);灌木层植物以豺皮樟最高(16.42 kJ·g-1),露兜树最低(15.16 kJ·g-1);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14.29-14.78kJ·g-1之间;层间植物以帘子藤最高,雀梅藤最低.各层优势植物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表现为:乔木层>层间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器官间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乔木层和灌木层表现为叶>干或枝>根,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本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是造成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热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杉木成熟林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其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杉木成熟林林下植物种类生物量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在灌木层中 ,丝栗栲、苦竹、乌药、乌饭、三龙爪等 1 0种灌木层植物 (约占总灌木层种类的 37% )占灌木层总生物量的 84.1 % ;在草本层中 ,狗脊和乌毛蕨 2种植物占草本层总生物量的 93.3% ,这说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少数植物种类中 .不同层次的林下植物生物量表现出灌木层 >草本层 >藤本植物 ,其中灌木层的生物量占林下植物总生物量的 77.0 4 % .林下灌木层和藤本植物中大部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地下生物量 ,而大部分草本植物种类的地下生物量大于或接近等于地上生物量 .杉木成熟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在水平空间上分布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1 0个样方(约 40 m2 )可作为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测定的最小取样面积  相似文献   

11.
铁力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样方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对生长法对28年生铁力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力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52.4~524.5 g/kg之间,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树皮;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铁力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65.8和79.3 t/hm2, 分配顺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铁力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别为173.5和203.1 t/hm2,生物量的分配主要集中在乔木层(95.6%), 碳储量的分配顺序为土壤层(59.3%)乔木层(39.0%)地被层(1.7%);林下植被碳含量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配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两种林分类型物种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现有许多生态公益林为人工林,生态效益较低,拟通过群落学研究,从物种结构层面提出人工林改造思路,从而提高人工林生态效益。【方法】以福州北山米槠(Castanopsis carlessi)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永久性固定样地,进行群落本底调查,依据物种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木本植物物种及数量的高阶分布特征、群落多样性,阐述了2林分物种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1)米槠林物种丰富,有维管束植物51科89属115种,杉木林有32科48属54种,双子叶植物所占比例均最大。(2)米槠林各高阶木本植物物种数及灌木株数均高于杉木林,呈倒J型分布,A、B、C高阶分别有4 394、839、208株,含72、54、29种木本植物,杉木林A、B、C高阶物种数仅23、13、3种。米槠林群落多样性优于杉木林,尤其在乔木(H=2.86)、灌木层次(H=2.98),表明米槠林物种库较为丰富,结构合理,而杉木林乔木多样性、灌木多样性分别为1.37、2.18,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3)相似度结果结合群落α多样性,表明两种林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科、属相似系数较高,其科相似系数均为0.5。被子植物相似系数较低,主要体现在灌木和乔木种类相似度较低,这与各植物类型传播方式、种源丰富与否、更新难易程度有关。【结论】米槠林是亚热带地区最适宜的顶级群落之一,所在地区气热条件优越,且保存较为完好,因而具有相当复杂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而杉木林在早期抚育管理过程中,排除了大量非目的物种,林分物种结构较为简单。2种林分物种结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低径阶乔木、灌木,而林分草本层、层间层差异较小。现有人工林改造首要恢复的物种应该是乔木层、灌木层木本植物。  相似文献   

13.
王明 《农民致富之友》2013,(13):142-142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研究森林生态问题的基础。测定森林生物量不仅为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提供基础数据,而且为评价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文章以油松为例简述乔木树种的生物量测定方法。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孕育了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虎榛子生物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青山生态系统近些年来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逐渐减少,荒漠化加剧。为了恢复大青山生态系统,防止大青山进一步荒漠化,对能防风固沙抗旱性好的虎榛子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虎棒子的地上生物量以干枝为主,花、叶只占较小部分。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20cm深度之内,40cm深度分布较少,40cm以下几乎没有。而虎榛子总生物量与基径、枝长有较大关系,其中又以基径影响较大。虎榛子干枝生物量与基径、枝长有较大关系,尤其基径对生物量影响较大,生物量均随基径、枝长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漳平市天然次生阔叶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 ,对漳平市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 ,研究了群落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丰富 ,乔木层、灌木层相对于其它各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较大、均匀度较小 .群落中主要建群种 :米槠、毛栲的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木荷、石栎的种群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栲树、绒楠的种群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 .该群落处在发展阶段 ,尚未稳定 ,应继续封护 ,促进群落的自然演替  相似文献   

17.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生物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森林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以当地优势林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烘干法及生物量经验公式,调查了1个半阴坡和1个阴坡上共12个森林样地的地上植被生物量,分析了生物量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该流域内华北落叶松林地上生物量平均为59.20t·hm~(-2);阴坡林分地上生物量为63.49t·hm~(-2),较半阴坡高15.62%。在坡面上,生物量在坡中下部和下部最大,平均为71.75t·hm~(-2);其次是坡上部、中上部和坡脚,平均为58.08t·hm~(-2);最小的是坡顶,平均为37.45t·hm~(-2)。在垂直空间上,各层次生物量分配表现为:乔木层(67.95%)枯落物层(28.68%)草本层(2.62%)灌木层(0.75%),即乔木及枯落物(主要是难分解的松针)约占林分生物量的97%。乔木层不同径级林木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呈正态分布,其中胸径为10~16cm的林木占比例最大,为60.19%,其次是径级16cm的林木(20.88%),最小的是径级10cm的林木(18.92%)。林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依次为:树干(56.51%)树枝(28.66%)树皮(11.58%)树叶(3.24%)。综上可知,该半干旱小流域内华北落叶松林生物量在阴坡居多,特别是坡中下部,这可能与降水及水分坡面分配格局有很大关系;冠层林木,特别是大径材林木贡献了林分生物量的绝大多数,而林下灌草及幼树生长较差,贡献极小,建议进行适当择伐,改善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9.
红豆树老林分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物种种类相对较少,红豆树、榕冬青、青冈栎、苦槠4个树种在乔木层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四者是红豆树群落的主要共建种;木荷、朴树、樟树、米槠、广东润楠、南岭黄檀6个树种的重要值分别为4.0、6.1、6.1、3.2、3.1、3.0,在红豆树群落中的生态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相差不大。红豆树在群落中处于乔木上层,为林中霸王木,具有较显著的相对优势度,成林后对光照条件的竞争具有绝对优势。红豆树群落乔木层的垂直层次结构中,上层木为红豆树和米槠,中层木为榕冬青和青冈栎,苦槠、木荷、朴树、樟树、广东润楠、南岭黄檀为下层木。红豆树在群落中的水平层次地位最高,榕冬青、青冈栎、米槠次之。乔木层中处于上层地位的4个树种在灌木层中,其幼树的重要值仍然位居前列,红豆树、青冈栎、苦槠、榕冬青的重要值分别为7.94、5.94、2.57、2.48。可见红豆树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仍然以红豆树、青冈栎、榕冬青、苦槠为主要共生结构,在无干扰状态下红豆树群落能够实现自然更替。  相似文献   

20.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关注度提升,植物碳汇研究愈发得以重视,其中陆生灌丛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滇中地区不同样地的69个样方中12个主要灌丛生态系统生物量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分配格局、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丛的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UGB)和根冠比(R/S)分别介于1.13~2.03、0.62~1.49 t/hm2和0.38~0.84。群落和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拟合斜率为异速分配生长关系,植被的根冠比数值较其他植被类型更小。灌丛碳密度、凋落物总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均值分别为(60.43±22.12)、(25.60±7.32)、(24.71±20.06)t/hm2和(110.74±35.34)t/hm2。灌木层碳在根茎叶间分布含量差别不大,主要在茎部(35.57%),草本层碳主要分配在地下部分中(15.06%~60.45%)。年均温度(MAT)和年均降水(MAP)对生物量及根冠比的相关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