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分析不同饲养模式对大别山黄牛的育肥效果和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特进行此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头,试验期30 d。对照组模拟山区农户饲养方式,只饲喂稻草;试验组饲喂全混合日粮。测定2组牛的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牛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15 d、30 d时,试验组牛血清中的总蛋白(TP)、球蛋白(GLOB)、总胆固醇(CHL)和碱性磷酸酶(ALP)、钙(Ca)、磷(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的尿素氮(UN)水平高于试验组(P<0.05),且对照组发病率高。试验证实:采取集中育肥补充精料的饲养模式能显著提高育肥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水平并促进育肥牛生长,育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定异地育肥对大别山黄牛血清中激素水平的动态影响,选择30头经临床检查健康大别山黄牛,特进行0(到达牛场时)、14、28和42d时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经颈静脉无菌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皮质醇(COR)水平。记录试验牛平均体质量(Aw),平均日增重高(ADG),平均日采食精、粗料量(ADFI),平均日饮水量(ADWI)和发病牛头数。结果表明:14d时,牛开始增重,42d时,平均日增重高于28d和14d时(P〈0.05或P〈0.01);平均日采食精、粗料量在42d时高于14、28d时(P〈0.01或P〈0.05)。GH、INS、T3和T4激素水平在0d时最低,在14d时最高。INS水平在14d时极显著高于28d和42d时(P%0.01)。COR水平,在0d时最高(P%0.01),14、28和42d时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试验期内,均有试验牛发病。通过激素水平动态变化发现大别山黄牛进场14d内处于应激状态之中,进而能明显影响牛体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3.
选择大别山黄牛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饲喂相同日粮,其中一组作对照,试验组分别添加类氨酸(甲基脲),磷酸脲及复合饲料添加剂。90d育肥试验头均日增重分别为0.55kg,0.65kg,0.57kg及0.72kg。类氨酸、磷酸脲及复合添加剂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2%,3.6%和30.9%,类氨酸和复合添加剂组每分斤增重成本,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2.2%和22%,磷酸脲组比对照组增加8.9%,从  相似文献   

4.
5.
选择大别山黄牛20头,随机分4组,每组5头,饲喂相同日粮,其中一组作对照,试验组分别添加类氨酸(甲基脲)、磷酸脲及复合饲料添加剂。90d育肥试验,头平日增重分别为0.55kg、0.65kg、0.57kg及0.72kg,类氨酸、磷酸脲及复合添加剂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2%、3.6%和30.9%,每千克增重成本,类氨酸和复合添加剂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2.5%和22%,磷酸脲组比对照组增加8%,从日增  相似文献   

6.
不同饲喂方式对肉鸽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敞开式自动落料食槽和行走式自动饲喂机对肉鸽生产性能的影响,为今后饲喂方法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敞开式自动落料食槽饲喂和行走式自动饲喂机2种新型的饲喂方式,可以减少饲料浪费率,提高劳动效率。但与传统饲喂方式的饲喂效果还有一定差距,需在乳鸽21日龄以后挂上人工饲喂食槽弥补其缺陷。对这2种饲喂方式应继续改进结构和饲喂使用技术,才可以更好地适应规模化肉鸽饲养的实际情况,达到或超过人工饲喂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对大别山黄牛育肥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大别山黄牛24头,随机分4组,每组6头,接受4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增重效果以埋植组最佳,配合料与添加剂组次之,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9.2%、91.6%和87.5%;饲料转化率以添加剂组最佳,埋植组次之,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和4%,配合料组最差,比对照组降低13%;增重成本以埋植组和添加剂组最低,配合料组次之,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9.7%、19.4%和7.1%,埋植组与添加剂组接近.  相似文献   

8.
选择24头大别山黄牛随机均分4组,在每天每头饲喂2.5kg精料的基础上,各组相应自由采食不同处理的秸秆,以探讨其对大别山黄牛后期集中肥育的影响。结果与饲喂干稻草相比,饲喂氨化稻草能极显著地提高育肥牛的日增重21.47%(P<0.01),5.28%的秸秆采食量(P>0.05),节约支出71.93元;微贮稻草能提高27.76%(P<0.01)的日增重,14.72%(P<0.01)的秸秆采食量,节约支出91.4元;EM处理稻草虽提高7.97%(P<0.05)的增重速度,11.36%(p<0.01)的秸秆采食量,但效益不显著,结果表明,在利用秸秆加精料型的舍饲育肥中,微贮或氨化是充分发挥大别山黄牛肉用性能的最佳秸秆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育肥后期利用限饲来提高瘦肉率和改善饲料报酬已经是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尽管我国也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在生产中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10.
用微贮及氨化稻草饲喂本地育成黄牛,试期59天。结果,微贮料组日均增重609g,氨化料组日均增重606g,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日均增重256g提高72.5%和71.67%.差异显著(P<0.05)。微贮组比氨化组节约成本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奶水牛饲草料不足及营养缺乏的现状,开展了不同饲草料组合配方对奶水牛产奶量及养殖效益的研究。[方法]试验设3个不同的饲草料配方处理组,每处理组供试摩杂奶水牛10头,试验正试期100 d,对正试期内的投入及产出进行了养殖效益分析。[结果]紫花苜蓿配方组(紫花苜蓿鲜草15 kg/头+混合精料2 kg/头+稻草2 ...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牛是安徽省优良地方种质资源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具有适应性好、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小和易管理的优点。本文就大别山牛犊牛、育成母牛、妊娠母牛、哺乳母牛和育肥牛的日常饲养管理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大别山牛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大别山黄牛的生产性能,在麻城市乘马岗乡利用让塔尔牛冻精改良大别山黄牛。杂交改良结果表明:西大F1黄牛生长发育快,从初生重到6月龄,12月龄以及18月龄时体重和体尺均优于大别山黄牛;24月龄时抽样屠宰,西大F1黄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明显 高于大别山黄牛。杂交改良效果显著,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粗放饲养条件下,对照组育肥肉牛日增重0.8967 kg/头,出栏时纯收益67.62元/头,饲养报酬率为21.89%,通过配套肉牛"五良"(良种、良舍、良医、良法、良料)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试验组育肥肉牛日增重1.5928 kg/头,出栏时头均纯收益278.38元/头,饲养报酬率为71.2%,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受配率分别为78.75%和65.00%,差异不显著(P〉0.05);受胎率为98.31%和90.48%,差异显著(P〈0.05);繁活率为72.5%和47.5%,差异极显著(P〈0.01)。西杂公母犊出生重,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体尺与本地黄牛相比,出生重提高19.6%~21.9%,体高增长6.9%~18.2%,体斜长增长12.0%~19.1%,管围增长10.9%~22.2%,体重增长38.3%~62.0%。两组肉牛屠宰率分别为56.4%和52.8%,净肉率分别为46.70%和44.39%,优质肉块占活体比重分别为28.74%和28.24%,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适应性的研究,为新类型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美国瑞士褐牛犊牛和母牛进行为期三年的饲养观察,对其生长情况、泌乳、繁殖性能、耐粗饲、耐热抗寒性能及疾病项目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在舍饲条件下,初生重平均为35.23 kg,6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19.81 g;12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24.16 g,生长发育良好。平均繁殖成活率为81.72%;一胎平均泌乳量为3 561 kg,二胎平均泌乳量为4 267 kg,三胎平均泌乳量为4 579 kg。[结论]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饲养条件下其生长发育良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二氢吡啶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二氢吡啶添加到奶牛日粮中,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末,试验组奶牛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5.65%,未达显著水平;奶料比、乳脂率、乳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变化。试验组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61.95%。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断奶前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46头体重和出生日期相近的犊牛,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头。其中,Ⅰ组采用传统饲喂模式(粉状开食料+干草+牛奶),从4日龄开始补充粉状开食料,10日龄开始补充苜蓿干草和精饲料,干草自由采食;Ⅱ组采用现代饲喂模式(颗粒型开食料+牛奶),从4日龄开始补充颗料型开食料。两组均60日龄断奶。结果表明,Ⅰ组犊牛日均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但两组的平均日增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前管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水平组间无差异(P>0.05),45d、60dⅡ组总蛋白(TP)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45dⅠ组尿素氮(BUN)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组CP、EE和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犊牛腹泻率(2.39%)低于Ⅰ组(3.12%)。试验表明,断奶前饲喂颗粒开食料有利于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生率,提高犊牛对固体饲料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合理的饲喂制度。对不同饲喂次数和育肥猪生产性能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24头生长肥育母猪(平均体重60.01±0.96kg)分为3个处理(日喂2次、3次、4次),每个处理4个重复,试验期为2个月,以周为单位记录增重和采食量,在试验开始、中期和结束时采集血样并测定背膘厚度。结果表明:①饲喂4次情况下肥育母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均高于饲喂3次和2次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但料重比均低于其他两处理组。②试验结束时饲喂4次组母猪的减肥蛋白浓度比饲喂2次和3次组分别提高21.71%(P<0.05)和27.51%(P<0.05),背膘厚和减肥蛋白浓度都随着饲喂顿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两者呈正相关。结论为生长肥育猪(60kg以上)以日饲喂2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组合排列方法分为5个处理组,每处理重复了3次,共15个试验小区,每小区放养婆罗门杂交断阉牛4头,试验期126天,每隔21天称重1次。结果表明:除仅在自然草地放牧,不补饲的阉牛在全试验期减重4kg外,其他4组试验牛分别增重19,15,65和52kg,与第一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