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对于盗蜂,最怕的是意蜂盗中蜂,俗话说:中盗意盗不了,意盗中不得了。2014年3月底,我地油菜花进入花尾,各箱贮蜜充足。我有2群中蜂较弱(4框),相距100 m左右一养意蜂的有5群蜂,其中有一特强群(12框),大多数采集蜂"失业"。4月1日早晨,2群中蜂成为意盗蜂袭击的目标,巢门已攻破,中蜂已无抵抗者。怎么办?我采取的第一措施:缩小被盗群巢门,盗势未  相似文献   

2.
金传忠 《蜜蜂杂志》2006,26(10):20-20
笔者历经10年中西蜂同场定地饲养,40群中蜂、30群西蜂。实践证明:中西蜂可以同场饲养,好处是各蜂种的优缺点得以互补,但要做好西蜂盗中蜂的防止工作,中西蜂才能和平共处。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1西蜂盗中蜂的原因1)蜜源缺乏,西蜂饥饿易起盗;2)西蜂群用种不当易起盗,所以养蜂人要记录好是哪一群蜂作盗,及时更换作盗群的蜂王,并铲除作盗群的雄蜂;3)蜜源缺乏期用中蜂的蜜粉脾喂西蜂,即使晚上喂白天撤走巢脾也易起盗,笔者认为改喂白砂糖为上策;4)喂蜂时候不当易起盗:外面蜜粉源枯竭时,久雨初晴的前一夜喂蜂等于刺激蜜蜂去作盗…  相似文献   

3.
本人反复读了《蜜蜂杂志》2004年第1期中《“蜂王之死”专题片与中蜂的保护》一文,深有同感。1995年的秋季,我中蜂场1km外来了1个安徽90群意蜂的转地蜂场,我三天没去看,结果蜂场全部被盗,近40群中蜂,飞逃的飞逃,死的死,伤的伤,于是连夜搬,但其他地区也有意蜂来访,最后搬到一个荒山上,到越冬期才保存了7个弱群。经过几十年中蜂和意蜂的饲养,我认为这两种蜂尽可能不要放在一起饲养,因为只要在检查中蜂群时,箱内蜜味散发出来,意蜂闻到就来光顾,一旦起盗就不可收拾。上海费起充先生认为:意蜂进中蜂退。而我认为只要有意蜂蜂场到来,中蜂就将彻底…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我养中蜂。今年5月,蜂场飞来一群意蜂。前辈说蜂来带财,因此,我用只旧箱子将其养了起来,并好生侍候。我总结了以下三点:一是只要意蜂脾上蜜足就不会"意盗中"。要是养了意蜂,中蜂就要注意开箱时间,起盗一般发生在秋季,因为那时蜜源不好。二是中蜂交尾群被意蜂盯上也不可怕。前些日子,  相似文献   

5.
我饲养中蜂,在管理蜂群时,应用煤油合并中蜂群、介绍蜂王和防止盗蜂,在预防蜂螫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结果。 1.合并蜂群时,傍晚,将无王群的蜂脾提入另一群的蜂箱里,在蜂箱内空处滴几滴煤油,盖好箱盖。第二天再整理蜂巢。  相似文献   

6.
<正>本人业余养蜂,退休后饲养中蜂80群,常年在湘南小转地放蜂,虽然辛苦却自得其乐。但养中蜂有三怕:怕意蜂盗袭,怕中蜂囊状幼虫病,怕巢虫危害。2009年、2011年,我的蜂场两次遭到意蜂盗袭,损失惨重。于是我冥思苦想,研制防盗器。我的设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盗蜂阻挡在蜂箱巢门之外;一是把盗蜂"侦察兵"诱进一个小空间"拘捕"。以杜绝后续来更多的盗蜂。然而,动手制作,谈何容易。有时是设计不合理,做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业余不识纸牌、不谙麻将,却酷爱养蜂。退休后领中蜂80群,每年在湘南小转地放牧,自得其乐。但养中蜂有三怕:怕意蜂盗袭,怕嚢状幼虫病,怕巢虫危害。2009年、2011年,我的蜂场2次遭到意蜂狂盗,损失惨重。于是我冥思苦想,研制防盗器。我的设想是2个方面:(1)把盗蜂阻挡在蜂箱巢门之外;(2)把盗蜂"侦察兵"诱进一个小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意蜂互盗是难同场饲养的关键问题。我认为:中蜂盗意蜂,盗不了;意蜂盗中蜂,不得了。即中蜂虽爱作盗,但因个体小,却盗不了意蜂,而意蜂一旦盗中蜂则可造成中蜂群毁灭。因此我保持意蜂全年不缺糖,并将中蜂巢门用铁皮条压低,缺糖时只容中蜂通过,意蜂个体大无法进入...  相似文献   

9.
刘昭铭 《蜜蜂杂志》2005,25(7):25-25
1对中蜂被盗即易失王现象的探讨中蜂群发生盗蜂时,被盗群内蜂王极易失去,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意蜂群中是很少的,其原因何在?值得与广大蜂友共同探讨。1.1中蜂爱盗而又最怕被盗中蜂爱作盗,只要发现外界蜜源减少时,最好不要开箱检查。若开箱,巢框上空就会有别群的工蜂窥视盘旋,乘机作盗,而被盗群只要有盗蜂进入则秩序大乱、惶恐不安。所以养中蜂者须以防盗蜂于未然为上策。1.2一旦被盗就会失王若发现某群蜂已被盗,往往为时已晚,连蜂王也已失了。若被盗一开始就赶快检查,就会发现蜂王被围,不论中盗中或意盗中都如此。人为解围后立即…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业余定地混养中、意蜂的实践中 ,我发现蜜源淡季 ,尤其是在晚秋和早春 ,蜜蜂尚有繁殖和采集活动的缺蜜期 ,偶尔发生过盗蜂侵扰 ,个别中蜂弱小群被盗垮 ,主要是由附近外场蜜蜂侵入和本场蜂群缺食引起的。一般是中蜂先盗意蜂 ,主要是由于中蜂嗅觉灵敏 ,在检查意蜂时常有个别中蜂作盗 ,这对卫巢能力较强的意蜂群不足为患 ,仅有少数死伤 ,也有中蜂留居于意蜂群中相安无事的。一旦发生意蜂反盗中蜂 ,尤其是卫巢能力较差的小群遭盗时 ,有时较激烈 ;如不及早有效处理和控制 ,会有严重死伤和整群被盗垮覆灭的危险。本人的处理办法是 :1先治标…  相似文献   

11.
孙明舜 《蜜蜂杂志》2005,25(10):24-24
1被盗群失王是否是自群蜂保护性围王?在《蜜蜂杂志》2005年第7期《盗蜂与“中蜂不攻王”原理》一文中,作者提出“由于中蜂被盗惶恐不安,于是工蜂立即保护性围王……终致围死蜂王”。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不一定正确。原因1:据笔者观察,造成中蜂惶恐不安的因素很多,例如活框饲养的中蜂经常被提脾检查、调整蜂巢、抖蜂割脾、取蜜等,几十年来我从未见1例蜜蜂保护性围王现象。但中蜂确有“怒杀”自群蜂王行为,但不是保护性围王所致。原因2:据笔者对盗蜂的观察:a.个别例:蜜源缺乏期,养蜂人开箱检查,提脾在手盗蜂即刻到,除拼命吸蜜外,若碰上蜂王,盗蜂…  相似文献   

12.
2020年9月上旬盐木花期,贵州省桐梓县一蜂场报告中蜂摇蜜后出现整群蜂拥而来死亡的现象,且死蜂全部是6框以上强群,共24群(如图1-3)。事情发生的经过是这样的:8月底9月初盐肤木花期蜂群大量进蜜后,该场于9月上旬一天的上午7:00~10:00,到某一场地摇蜜。因取蜜时处理不慎,引起蜂群互盗。  相似文献   

13.
正春季蜜蜂繁殖期间,极易发生盗蜂,尤其会给规模化养殖的蜂场带来较大的损失。近年来,蜂农们根据中蜂与意蜂的个体大小差异,发明一系列隔蜂装置来阻止意蜂作盗中蜂,成效较为显著。但对于最为常见的中蜂间盗蜂却研究较少。因中蜂灵敏,对气味敏感,中蜂间盗蜂发生机率远大于意蜂盗中蜂机会,防范也难于意蜂作盗,中蜂群间  相似文献   

14.
《蜜蜂杂志》 2 0 0 1年第 9期《谈“西蜂盛、中蜂衰、西蜂进、中蜂退”原因》一文谈到浦东蜂友因盗蜂原因 40群中蜂几乎全军覆没。我养的是中蜂 ,也有这样的感触 :在并无人为干扰情况下时常发现到处巡视并伺机作盗的蜜蜂 ,且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斗 ;蜜源尾期 ,巢内贮蜜虽丰 ,取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定地饲养中蜂几十年,对中蜂嗅觉灵敏盗性强颇为烦恼。每当春繁饲喂及秋季蜜源枯竭时更需小心留意。一旦起盗,极难控制,轻损兵折将,重则残忍至极,溃不成蜂,这样的惨痛教训对我来讲真的是刻骨铭心。后经慢慢求教思索,总结了几点控盗止盗的措施,不妨介绍给各位蜂友同仁,算是抛砖引玉,先说说控盗方法:1.每当春繁开始,外界无粉蜜可采,当蜂群排泄空飞后,化糖喂蜂一定要傍晚进行,首喂宜少不宜多。中等群势100~200克糖浆为好。因第一次喂多了,定有少  相似文献   

16.
正蜂友们在一起交谈,认为中蜂濒临灭绝的原因是:群势小产量低,怕病怕盗蜂爱逃跑。我养蜂超过50年,实验观察研究蜂群超过30年,现在将中蜂改良为活框继箱饲养,《蜜蜂杂志》曾报道水飞蓟一个花期群产蜂蜜115 kg。2014年至今来我家看蜂交流经验的蜂友很多:有时一天之内来过三汽车,还有附近骑车来的蜂友。我们一  相似文献   

17.
初学饲养中蜂的几点小经验1制止盗蜂我用红花油效果最好,其方法是:发现盗蜂及时用卫生纸涂上红花油,塞在被盗群的巢门口(占巢门的1/2),盗蜂就不敢再进被盗群。如果巢门外的地下发生盗蜂,可多涂几团红花油扔在成堆的蜂团中间,很快就能驱散蜂团,剩下的是死蜂,...  相似文献   

18.
2019年4月11日星期四,9:00,把一蜂蜜瓶中剩余的约400 g蜂蜜(是妻子放了王浆洗脸用剩余的,估计王浆变质了),直接倒到箱底的垫板上。此时是缺蜜期,我地油菜花期结束,其他花都还没开,该群周围共十来群中蜂,没见起盗。5 min后,开箱查看,拍下如下照片(图1),蜜蜂已围拢采吸蜂蜜。盖好盖子,气温15℃左右,没见本群喂饲的蜜蜂兴奋乱飞,也没招来盗蜂。  相似文献   

19.
制止盗蜂法     
怎样制止意蜂盗糖,我的做法是这样:首先查清盗蜂群,于每天夜晚或早晨关闭巢门,半开前窗,午后5点钟又开巢门,关闭前窗;第二天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午后5点开巢门改成4点开巢,第三天改成3点开巢门。依此类推,5天以后照常开巢门。经过这样处理,从开巢门的第一天起就不见一只意蜂窜进中蜂群。  相似文献   

20.
<正>蜂群起盗现象经常发生,互盗时常常使两群蜂全部毁灭:强群盗弱群,弱群就会全群覆没;西蜂盗中蜂,有的将全群咬死或将中蜂咬得弃巢而逃,这给养蜂者带来苦恼和很大的损失。防盗、治盗是养蜂人最关心和不可忽视的大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