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网室中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对分别以4龄无翅若蚜和无翅成蚜为起始的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无翅成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对照和接菌处理之间只有成蚜数量差异显著,虽各龄期若蚜数量和桃蚜总数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接菌处理的总数量少于对照的总数量;在接茵后的第13d,两者的种群数量水平相当。以4龄无翅若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处理和对照之间的种群数量就已接近。  相似文献   

2.
喻会平 #  王召  #  龙贵云  杨洪 《植物保护》2018,44(4):105-109
为探究取食不同猎物对异色瓢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桃蚜、豆蚜和豌豆修尾蚜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豌豆修尾蚜的整个成虫前期历时最长,为20.20d,雌虫寿命最短,为51.70d,单雌产卵量最低,为704.00粒;而取食豆蚜的成虫前期历时最短,为17.89d,雌虫寿命最长,为69.87d,单雌产卵量最高,为1 175.48粒;取食桃蚜的异色瓢虫各生物学参数与取食豆蚜的结果相类似。根据取食不同猎物异色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繁殖力,组建了生殖力生命表,发现取食豌豆修尾蚜的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最低,分别为0.006、300.312和1.123;取食豆蚜和桃蚜的rm、R0和λ均高于取食豌豆修尾蚜的结果。综合试验结果和实际饲养情况,豆蚜可作为饲养异色瓢虫更适宜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均密度,聚块性指标和有蚜株率对油菜田桃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桃蚜种群消长的5个时期:初生期,始盛期,猖獗前期,猖獗成灾期和衰退期。化学防治应在猖獗前期进行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1996年,在陕西耀县、乾县对101种植物的24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桃蚜的寄生植物有43种,其中主要危害寄主36种,偶发寄主7种,越冬寄主3种。通过系统调查,查明了桃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迁移规律,为桃蚜种群数量测报和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高海藻糖和葡萄糖对豌豆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3d若蚜,饥饿12 h后,连续人工饲喂4 d高浓度(50 mg/mL和100 mg/mL)海藻糖和葡萄糖后,转接到离体叶片中饲养,观察高海藻糖和葡萄糖对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葡萄糖和海藻糖(100 mg/mL)会显著降低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净增殖率(R_0),2种糖浓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红色型豌豆蚜在2种糖浓度为50 mg/mL的处理下R_0无差异。2种浓度葡萄糖喂食下,均能降低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100 mg/mL葡萄糖和海藻糖处理显著提高了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葡萄糖含量;100 mg/mL海藻糖处理提高了绿色型豌豆蚜体内海藻糖含量。100 mg/mL葡萄糖处理显著降低了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海藻糖含量。其结果表明,高海藻糖和葡萄糖的处理使豌豆蚜体内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变化,R_0和r_m显著降低。说明高糖对豌豆蚜的种群数量有降低作用。在红绿两种色型比较中,红色型豌豆蚜比绿色型豌豆蚜更加耐高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不同抗生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饲养法,将四环素、利福平、阿奇霉素、氯霉素4种抗生素分别添加进植物汁液并饲喂蚜虫,获得各处理下桃蚜若蚜发育历期,寿命和平均产蚜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相比,经四环素处理后,桃蚜若虫期延长、寿命延长、产蚜量降低;经利福平处理后,产蚜量降低,对若虫期和寿命影响不显著;经阿奇霉素和氯霉素处理后,若虫期缩短,但对寿命和产蚜量影响不显著.[结论]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较大的抗生素是四环素和利福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规律。[方法]在(23±1)℃、光照时间16h、相对湿度80%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了豌豆蚜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统计出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在蚕豆、豌豆、苜蓿、红豆草4种寄主植物上,豌豆蚜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63 2、0.261 9、0.224 3、0.217 1。[结论]豌豆蚜在蚕豆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并且繁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8.
保护地桃蚜种群时空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调查北京地区保护地蟠桃和油桃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春季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保护地桃蚜源于上一年保护地内的越冬种群;(2)种群时间动态可分为发展、剧增、大发生和衰退4个阶段;(3)种群空间动态呈现出由保护地南侧向北侧、从树冠上层往中下层逐渐转移的发生趋势;(4)桃蚜发生量在保护地南侧多于北侧,树冠上层多于下层;(5)有翅蚜在种群剧增和衰退阶段大量出现。据此建议:(1)夏、冬季节不宜套种十字花科蔬菜等寄主植物;(2)冬季剪枝、清园,降低越冬蚜虫数量,在向阳处设置草垛诱集和保护越冬天敌,提高保护地内越冬天敌数量;(3)3月重点防治保护地南侧和树冠上层等温度回升快的方位;(4)5月下旬有翅蚜大量出现后,种群将迅速衰退,无需化学防治;(5)研究有翅蚜在防治中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筛选出比河北廊坊桃蚜相对敏感种群更为敏感的甘肃宕昌桃蚜种群,建立了18种杀虫剂对桃蚜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可作为今后国内各地监测桃蚜抗药性水平的敏感基线。用氧乐果、氰戊菊酯及其氧乐果+氰戊菊酯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汰选20次时桃蚜对混剂氧乐果+氰戊菊酯只产生4.85倍的抗药性,比氧乐果单剂(7.39倍)抗性发展速度幔,尤其比氰戊菊酯单剂(87.21倍)更慢,表明桃蚜易对菊酯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混剂可以延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采自不同寄主植物[烟草和菜心(Brassicachinensisvar.utilis)]烟蚜(Myzuspersicae)个体接于原寄主与新寄主上饲养研究结果数据。本文应用几个描述蚜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参数(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世代历期T)讨论蚜虫种群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生殖情况。结果显示:采自烟草的蚜虫接于新寄主的蚜虫个体几个参数取值均大于接于原寄主的群体,分别为:接于烟草群体rm=0.193,R0=8.274,λ=1.213,T=10.951;接于菜心群体rm=0.208,R0=10.670,λ=1.231,T=11.374。采自菜心种群接于烟草、菜心上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各参数分别为0.269,19.551,1.309,11.047;0.242,13.133,1.274,10.652。可见,烟蚜个体在菜心与烟草同样可以良好地生存、生殖,存活率与产仔量与产仔过程均近似。从转换寄主情况可见,采自原寄主上的个体,当转接于其他寄主植物上时,不仅可生存,从几个种群繁殖参数反映出,这种转接更有利于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Myzus persicae取食行为的差异,明确其在烟田的分布特征,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测定了红色型、绿色型和褐色型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在烟草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红色型烟蚜刺探取食之前对烟草寄主所花费的识别时间最短,为2.20 min,极显著短于褐色型烟蚜的10.09 min。绿色型烟蚜在刺探过程中pd波平均持续时间为7.45 s,显著长于红色型烟蚜的6.85 s,极显著长于褐色型烟蚜的3.95 s,但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的pd波次数无显著差异。首次刺吸至第1次出现E2波所需时间,绿色型和褐色型烟蚜均约为红色型烟蚜的2倍。韧皮部取食阶段,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分泌唾液(E1波)的时间无显著差异;红色型烟蚜被动吸食汁液(E2波)时间为112.28 min,显著长于绿色型烟蚜的70.02 min和褐色型烟蚜的75.15 min。褐色型烟蚜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的时间最短为8.58 min,与另外2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差异显著。表明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各自具有不同的取食策略,但总体而言红色型烟蚜对烟草的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UV-B胁迫对烟蚜Myzus persicae热激蛋白Hsp9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了烟蚜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烟蚜Hsp90基因在不同时长UV-B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烟蚜Hsp90基因的cDNA全长为2 670 bp,编码72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82.6 kD,等电点为4.95,获得的氨基酸序列具有Hsp90蛋白家族的1个签名序列及C末端MEEVD基序,推测其属于胞质型热激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烟蚜Hsp90与其它昆虫Hsp90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不同时长UV-B胁迫下烟蚜Hsp90均有表达,随着照射时间延长,Hsp90表达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照射时间为15、30、60、90和120 min时,Hsp90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在60 min时Hsp90表达量达最大,是对照组的2.05倍。表明Hsp90基因在不同时长UV-B胁迫下差异表达,在烟蚜适应紫外胁迫的分子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取食感染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株的适应性,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了烟蚜在感病烟株与健康烟株上的取食行为,并测定了烟蚜茧蜂对取食2种烟株烟蚜的寄生率以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发育时间及性比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烟蚜在感染PVY烟株上的第1次刺探取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且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烟蚜在感病烟株木质部的吸食时间(G波)显著长于健康烟株。感病烟株上烟蚜在韧皮部阶段的分泌唾液时间(E1波)较在健康烟株上显著缩短,而被动吸食汁液时间(E2波)显著延长。烟蚜茧蜂寄生取食感染PVY烟株的烟蚜,虽然能成功完成其生活史,但适应性与寄生取食健康烟株烟蚜的蚜茧蜂存在差异。在感染PVY烟株上,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为33.67%,显著低于对照的64.67%;且僵蚜体重明显下降,羽化的成蜂个体较小;成蜂存活时间1.48 d也极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5 d。表明烟蚜茧蜂对取食感染PVY烟株烟蚜的适应性较低,PVY可通过烟蚜为介体间接降低烟蚜茧蜂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4.
释放异色瓢虫对北京温室甜椒和圆茄上桃蚜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异色瓢虫在温室条件下对桃蚜的控害能力及效益,在甜椒和圆茄生产温室中以生物农药防治为对照,开展释放异色瓢虫控制桃蚜的示范试验,分析天敌害虫的种群动态变化,并计算防治成本。结果显示:异色瓢虫能够持续控制甜椒温室中桃蚜种群密度,其定殖率在蚜虫暴发高峰期时最高,为64%;且甜椒产量及经济效益高于生物农药防治。在圆茄温室中,前期释放的异色瓢虫使桃蚜高峰延缓1周出现;在增加瓢虫释放量后,1周内桃蚜种群密度下降了79%,且瓢虫定殖率达到86%,控害效果较好。表明通过生产期全程监测天敌-害虫的种群动态,在植株定植15 d后每周确定益害比,通过2~3个月持续释放异色瓢虫,可有效、持续控制整个生产期桃蚜为害。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蜘蛛对蚜虫控制作用的影响,采用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定了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桃蚜Myzus persicae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利用HollingⅡ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析了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桃蚜和星豹蛛均对阿维菌素最敏感,其对应的LD50和LC50最低,分别为4.94×10-4 μg/头和0.14 mg/L;吡虫啉和啶虫脒居中,毒死蜱最低;前三者的LD50依次是毒死蜱的127.47、72.05和1.67倍,LC50依次是毒死蜱的261.36、3.60和4.08倍。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对桃蚜的功能反应类型基本符合HollingⅡ模型;除3.0、4.5 mg/L啶虫脒处理外,不同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处理时间长于对照组的0.016 d,最大日捕食量小于对照组的60.7头;同种杀虫剂作用下,随着浓度增加平均日捕食量逐渐降低,处理时间延长,瞬间攻击率下降;寻找效应随着桃蚜密度和杀虫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表明低剂量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延长了其对猎物的处理时间,降低了瞬间攻击率,减少了日捕食数量,从而降低了对猎物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成淡玫瑰色分生孢子,且菌丝侵染速度快于菌株BB-1339;菌株BB-1339侵染桃蚜后菌丝短而致密,形成白色分生孢子。菌株IF-1106在浓度为1×108 CFU/m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1.7%,而菌株BB-1339最高仅为55.0%。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7 d,菌株IF-1106和BB-1339对桃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105 CFU/mL和8.15×107 CFU/mL;当浓度为1×108 CFU/mL时,2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2 d和6.8 d。表明菌株IF-1106对桃蚜的致病力高于菌株BB-1339,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以从陕西省秦岭原始森林采集到的鳞翅目僵虫虫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真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桃蚜的致病性并筛选出高致病性菌株表现最佳杀蚜活性时的孢子悬浮液浓度,同时结合形态学及18S rDNA和ITS-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性最高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5株菌株中初步筛选出1株高致病性菌株BQ-63,处理7 d后桃蚜的死亡率为80.33%,校正死亡率为81.58%,僵虫率也达到最高,为80.78%;当菌株BQ-63的孢子浓度为108个/mL时,对桃蚜的致病性达到最高,处理7 d后死亡率为89.53%,校正死亡率为90.10%,僵虫率为89.84%;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BQ-63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表明菌株BQ-63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可作为生防真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桃蚜Myzus persicae体内次生共生菌沙雷氏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宿主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利用叶碟法测定短翅蚜小蜂Aphelinus asychi对自然感染沙雷氏菌桃蚜、自然未感染沙雷氏菌桃蚜和人工感染沙雷氏菌桃蚜的寄生特性和取食特性,并测定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这3种处理桃蚜的寄生特性及这3种处理桃蚜经高温胁迫后的生长繁殖特性。结果显示,短翅蚜小蜂在人工感染沙雷氏菌桃蚜上的产卵率比在自然未感染沙雷氏菌桃蚜上的下降近1/2,羽化率下降1/3左右,致死率、取食率、僵蚜率均无显著差异;烟蚜茧蜂对这3种处理桃蚜的致死率、过寄生率、僵蚜率及其产卵率和羽化率等均无显著差异;这3种处理桃蚜的2龄若蚜经高温胁迫后,发育时间和寿命均显著延长,开始产蚜时间明显推迟,繁殖力和日繁殖率显著降低,繁殖历期无明显变化;高温胁迫后,人工感染沙雷氏菌桃蚜比自然未感染沙雷氏菌桃蚜开始产蚜时间提前3.9 d,繁殖力增加7.0头。表明人工感染沙雷氏菌可以提高桃蚜对短翅蚜小蜂和高温胁迫的防御作用,对烟蚜茧蜂的寄生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温度对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测定17、21、25、29和33℃温度下星豹蛛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并构建其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构建的生命表分析不同温度下星豹蛛的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繁殖值和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7~33℃时,随着温度升高星豹蛛成蛛前发育历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当温度为25℃时,星豹蛛雌、雄成蛛前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47.8 d和50.5 d;当温度为17、21、25、29和33℃时,星豹蛛雌成蛛第1次繁殖分别于第108天、第63天、第57天、第46天和第60天开始;在17~33℃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星豹蛛种群特定年龄净繁殖力先升高后降低,29℃时达到最高;在17~33℃范围内,星豹蛛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生殖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4 d-1、1.04 d-1和9.95;在25~33℃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平均世代周期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5℃时出现最小值,为54.8 d。表明25℃和29℃分别是星豹蛛种群增长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d the basi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59 Italian strains of the peach potato aphid Myzus persicae using both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assays. Our data as a whole clearly indicate that most M. persicae strains (76.3%) have high or extremely high production of an esterase enzyme which sequester and detoxify insecticides with esteric group. Kdr genotyp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wards pyrethoids are present in 57.7% of the analysed populations. Moreover, 26.5% of the kdr positive strains possess also the M918T mutation conferring super-kdr phenotype. Strains with modified AChE (MACE) are not so numerous (27.1%), although they can be found almost everywhere in Italy. Considering all the strains analysed, both MACE and kdr phenotype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levels of esterase activity. In Central–Southern regions, kdr and MACE resistance mechanisms resulted in linkage disequilibrium. Bioassays perform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 pyrethroid insecticide against a strain possessing a F979S mutation within its para-type sodium channel gene suggests that this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could affect the sodium channel responsivity to pyrethro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