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95年黑龙江省建成莲花水电站 ,柴河林业局撤掉森林铁路 ,修筑了公路 ,从此交通非常方便。柴河林业局下属21个林场 ,有椴树生长的森林面积约1000km2,蜜源非常丰富 ,可饲养蜜蜂1.5万群。现在当地饲养的蜜蜂仅有几百群 ,加上附近进山采蜜的蜂群才有2000群 ,蜜源基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此 ,本地区应积极发展养蜂生产 ,特别是在椴树泌蜜的大年里 ,更应积极引进客蜂 ,充分利用柴河沟里的丰富蜜源。一、黑龙江省椴树大年放蜂场地特点我省蜜蜂有20万群 ,东部山区约13万群。椴树泌蜜大年 ,省外客蜂来…  相似文献   

2.
葛凤晨 《中国蜂业》2012,(1X):66-66
<正>蜂场是养蜂生产单位,养蜂生产通过蜂场来进行,蜂场与其他养殖场不同,蜂场由许多蜜蜂群体组成,每个蜂群又由数万只蜜蜂个体组成,一个蜂场拥有数百万以至上千万只蜜蜂。由此可见,蜜蜂是生产蜂产品的最小单位,蜜蜂生产的蜂产品集中到蜂群,蜂群生产的蜂产品集中到蜂场。蜂场产品是蜜蜂集体劳动的果实,是  相似文献   

3.
正内蒙古赤峰市郊养蜂多年的李悦勇于创新,2009年秋冬,他制作的养蜂专用车,在转地放蜂追花采蜜中,方便快捷多赶蜜源,蜂场增收,提高了养蜂经济效益。2014年李悦夫妇饲养140箱蜜蜂,在广西、广东、福建追赶3期荔枝、龙眼蜜源,收入近30万元;随后又到河南、河北、吉林采4个洋槐花期,虽歉收,但也收入十几万元;接着又在吉林、黑龙江采2个椴树花期,收入20万元。总之,全年采十几个花期共收入50余万元,年  相似文献   

4.
戚秀甫先生是上海市人,他是这个地区最早提倡新法饲养蜜蜂的一位前贤。1917年左右开始新法饲养蜜蜂,为了宣传养蜂,提倡新法饲养蜜蜂,他和他的朋友于汉卿先生在大街上,用敲锣打鼓的方式吸引群众来听宣传,并欢迎所有听众到自己的蜂场参观实习。不仅如此,他们二人还把养蜂的好处和饲养方  相似文献   

5.
养蜂规模是影响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风险系数大等条件下.怎样的养蜂规模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适度养蜂规模)是业内普遍关注的热点.2011-2012年,跟踪调查了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规模经济效益,结果发现,2011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4人蜂场平均饲养186群西方蜜蜂;2012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3人蜂场平均饲养158群西方蜜蜂.这表明转地蜂场适度养蜂经营规模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结果对指导转地蜂场调整适度养蜂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学习与提高养蜂技术 ,就黑龙江省养蜂大王贾连吉的“双王三箱群”饲养法实施情况作简介 ,并略谈己见。原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贾连吉蜂场从 1 983年起 ,每逢椴树大年都来方正林区放蜂采蜜。 1 993年迁居于方正林区。 1 991、1 993、1 995、1 997年连续 4个椴树大年 ,他都成功地施用了“双王三箱群”饲养法 ,其群产量大幅度高于单王双箱群 ,由于艺高群壮 ,蜂群单产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 994、1 995、1 996、1 997年连续 4年评为哈尔滨市“养蜂大王”。 1 995、1 996、1 997年连续 3年评为黑龙江省“养蜂大王”。1 991年贾连吉蜂场八场 73箱…  相似文献   

7.
转地蜂场以多大的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好,这是广大蜂农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浙江省缙云县的数十家转地蜂场2004~2006年连续3年的养蜂规模效益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目前转地蜂场以4人蜂场、饲养170群蜜蜂的蜂场养蜂规模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养蜂大王”的贾连吉蜂场,按椴树泌蜜规律单年是泌蜜大年,双年是泌蜜小年。但2004年是椴树泌蜜小年,“季双三”却群产椴蜜100kg获得丰收。之所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与他的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9.
谈蜂场规模     
蜂场规模多大对生产最有利,是国营、集体蜂场和养蜂专业户共同关心的问题。蜂场规模适宜,可以提高蜂具、蜜蜂的利用率和养蜂员的工作效率,增加蜂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值得研究和讨论,现就蜂场规模谈点粗略见解。这里谈的蜂场规模,是指蜂场养蜂员、管理人员、蜂群数量。蜂场规模可大可小,但是不管蜂场大或小,都必须由养蜂小组构成。小的蜂场有一个小组;大的蜂场饲养成百上千群蜜蜂,必  相似文献   

10.
<正>【颜志立报道】近3年,在湖南、湖北两省最大的养蜂县澧县和公安,出售蜂群的数量大幅上升,蜂群售价也逐年增高。养蜂基本数据:澧县是湖南最大的养蜂县,绝大多数蜂场饲养的都是西方蜜蜂。全县共有350多个蜂场,2016年增加到近500个;2012年养蜂约3.5万群。大转地、小转地和定地饲养蜂场各占1/3。  相似文献   

11.
罗贵勇 《蜜蜂杂志》2014,34(10):42-42
<正>笔者是一位养蜂爱好者,从学生时代就迷上了蜜蜂。20世纪60年代,江浙一带的养蜂师傅常到我的家乡放蜂,由于跟他们的交往使我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革回乡,学业中断,苦闷之时,忽然想到养蜂,于是到野外收捕2群中华蜜蜂进行活框饲养。神秘的蜜蜂王国,一下就吸引了我。通过精心饲养,不到2年的时间蜂群增至十多群。后来割掉资本主义尾巴,不许私人养蜂(在那个年代养蜂也算搞资本主义),我也不敢养蜂了,只好无偿上交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组建蜂场,大队领导看我喜欢饲养蜜蜂又是回乡青年,便把我安排到蜂场养蜂,从此,我便真正走上了养蜂之路。跟全国各地的养蜂者一样,浪  相似文献   

12.
三蜜蜂采集椴树蜜源出现舍近求远的现象 ,笔者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也观察到了。1997年我的蜂场在青石镇5组的小山坡上 ,对面鸭绿江南岸的朝鲜有一南北走向的大深山沟 ,椴树很多。而东方和北方基本无椴树 ,西边有少量椴树 (也在朝鲜境内 ) ,这样我的蜂场离南边的蜜源较近 ,蜜蜂采蜜归来省力。可没想到流蜜期蜜蜂大都往西飞 ,那边椴树流蜜很涌 ,采集蜂从鸭绿江下游往上飞 ,飞行很吃力 ,好像蜜蜂到鸭绿江中采蜜归来似的。东边距我2km左右的2个蜂场的蜜蜂也舍近求远地往西飞。这2个蜂场的群均单产比我要低25%左右。199…  相似文献   

13.
<正>转地养蜂,约5万户蜂场主饲养600万箱西方蜜蜂;追花取蜜,蜂场主每10~30 d需转运蜂场,全年少则五六次,多则十几次。由于蜜蜂有蜇人习牲,故转地养蜂都得蜂农装卸车,尤其夏季高温运蜂还得途中放蜂,甚至遇到交通事故更需蜂农解救蜜蜂来减少损失。可是蜂场主在全国各地转地养蜂会遇到交警  相似文献   

14.
<正>8月7日,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养蜂户兰志军在林下放养的64箱蜜蜂产值达12万多元,成为当地养蜂状元。今年63岁的兰志军已有20多年的饲养蜜蜂历史,在逐年积累养蜂经验、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近年来,蜜蜂采蜜期,他坚持把蜜蜂转移到山间林下追花夺蜜,饲养60多箱蜜蜂,每年产值在4~6万元左右。今春,兰志军经过周密的实地调查,6月下旬起,他把64箱蜜蜂搬到离家20多公里的煤矿地区林下追花夺蜜。这里林大树密,特别是椴树较多,今春风调雨顺,  相似文献   

15.
新书讯     
《蜜蜂杂志》2014,(4):52-52
<正>由蜂业专家葛凤晨研究员撰写的《养蜂探索》一书,已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本书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的部分养蜂技术、成果、蜂种为基础,选择集中了蜜蜂良种选育推广、蜂场引种换种、蜜蜂饲养、蜜蜂越冬、蜜蜂病虫害、蜜蜂饲料、蜜源气候、蜜蜂授粉、蜜蜂产品、蜜蜂遗传资源和保种育  相似文献   

16.
养蜂规模是影响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转地蜂场何等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好,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2007-2010年,我们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以生产蜂蜜为主、生产蜂王浆、蜂花粉为辅的转地蜂场养蜂规模经济效益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的转地养蜂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下,蜂场规模以2-4人为主,其中,4人规模的家庭蜂场饲养185-195群西方蜜蜂,为最佳的适度规模;5人蜂场的经济效益最佳,但发展缓慢,值得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放蜂场地是饲养蜜蜂的基础条件,没有放蜂场地就没法从事养蜂,更难以创收与发展。近些年来.不少养蜂人为放蜂场地没少犯愁或者生气,乃至打架斗殴.甚至为争占放蜂场地发生过多起人命案。可以说.养蜂场地问题一直困扰、制约着养蜂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是名贵蜂种“金黄色蜜蜂”(Apis melliferaf,Iigustea)的老家。很久以前,意大利就以优良的育王埸闻名于西欧。这些蜂场每年向国外输出的纯种蜂王数以万种。意大利最好的育王场设在博洛尼亚省内。“皮亚纳兄弟”养蜂公司在意大利算是最大的养蜂公司。1958个公司拥有33个养蜂场,其中一个最大的固定蜂场专门生产蜂王,20个流动蜂场生产蜂蜜,另有12个固定蜂埸生产王浆。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吉林省蜜蜂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传播动态及流行病学特点,在舒兰、安图、集安、敦化和蛟河等5个地区共50个蜂场采集蜜蜂样品,采用蜜蜂消化道涂片检验法进行蜜蜂微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上述地区蜂场均检出有蜜蜂微孢子虫感染,总检出率为32%。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养蜂地区饲养蜂群中存在蜜蜂微孢子虫感染。  相似文献   

20.
转地蜂场结构,素质,规模效益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元强 《中国蜂业》1998,49(3):14-15
调查6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家庭式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1~3人为主,人均养蜂28群。养蜂员平均年龄3467岁,养蜂工龄平均9年,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占7064%,与农村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比,养蜂员整体素质较高,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调查统计表明:家庭模式转地蜂场以3人饲养83群蜜蜂为适度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佳,具有推广价值,对提高养蜂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