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薛志成 《湖北植保》2001,1(2):29-29
番茄在生产中常常出现畸形果 ,通常认为品种和使用激素是产生畸形果的原因。事实上品种和激素都不是产生畸形果的主要原因。产生原因 :番茄果实发育成整齐果或畸形果 ,取决于花芽分化的质量。幼苗在低温、水分足、氮肥多的条件下 ,花芽容易过度分化 ,形成多心皮的畸形花 ,将来结果实呈桃形、瘤形、指形等奇形怪状 ;如果幼苗苗龄过长 ,长期处于低温、干旱的抑制生长的条件下 ,花器容易木栓化 ,一旦条件适宜 ,木栓化的组织赶不上内部组织的迅速生长 ,导致果实开裂、形成裂果、疤果或露籽果。如果在花芽形成过程中 ,低温经历的时间较长 ,则所形…  相似文献   

2.
棚室草莓畸形果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英三 《植物医生》2002,15(5):26-27
棚室草莓种植已成为近年来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增收措施 ,但在种植过程中 ,常常由于畸形果的出现 ,影响种植者的效益。1 棚室草莓畸形果发生的主要原因1.1 品种自身原因草莓品种本身育性不高 ,雄蕊发育不良。雌雄器官育性不一致 ,导致授粉不完全而产生畸形果 ,如达娜等品种 ,易出现雄蕊短、雌蕊长现象 ,花粉粒少而小 ,发芽力差 ,因而容易发生畸形果。1.2 缺乏访花昆虫大棚内缺乏蜜蜂等访花昆虫 ,或者虽然放蜂 ,但由于连阴天、温度低等不良环境影响 ,蜜蜂出巢活动少 ,或者由于草莓花朵中花蜜的糖分含量低不能吸引昆虫传粉 ,导致授粉不佳…  相似文献   

3.
胡克友 《植物医生》1997,10(6):16-16
近几年,保护地草莓生产发展很快,但在保护地草莓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畸形果.主要表现为,果实过肥或过瘦,呈鸡冠状或扁平状等畸形.草莓畸形果的产生,严重影响果实品质、产量、效益大大下降.畸形果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因索:  相似文献   

4.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草莓栽培中,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多处在一种低温、高温或高湿状态,授粉昆虫少,因此畸形果发生率较高,一般20%~30%. 草莓大量结畸形果会造成减产和降低品质,影响经济效益.近年来,笔者对孝感市郊棚室草莓结畸形果的原因进行了反复调查,并总结出了防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青椒开花挂果期 ,烂果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地椒农的青椒产量和效益 ,仅2000年全市发病面积100hm2,重病田株株发病 ,直接经济损失2成以上。烂果作为疫病等多种病害的共同症状 ,由于其病原不同 ,症状有别 ,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 ,现结合当地椒农多年实践 ,对青椒几种烂果的防治分述如下 :1疫病引起的烂果疫病从苗期到结果期一生都有发生 ,是目前造成落花、叶、果的主要病害。烂果多数先从蒂部染病 ,呈水渍状灰绿斑 ,后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 ,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果实干缩不脱落。其他部位如茎杈枝叶上 ,常有水渍状褐…  相似文献   

6.
桃瘿螨畸果病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瘿螨畸果病是河北、河南等省部分桃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幼果受害后发育受阻,造成畸形,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桃的生产。研究证明:该病系下心瘿螨(Eriophyescatacardiae Keifer)为害所致。在开花前和落花后喷布石硫合剂等药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3种棒果芥属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短命植物是准噶尔荒漠早春草本植物类群的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研究其生物量分配和异速生长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类短命植物的生存策略与生态功能。以棒果芥( Sterigmostemum tomentosum )、福海棒果芥( S . fuhaiense )和黄花棒果芥( S . sulfureum )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野外成株全株生物量,对三者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均差异明显。福海棒果芥生物量最大,但根冠比(R/S)和叶冠比(L/S)最小;棒果芥生物量最小,但L/S最大;黄花棒果芥则具有最大的R/S。棒果芥和黄花棒果芥的根冠比(R/S)均随个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表明二者地上(AGB)与地下生物量(BGB)分配受到个体大小的强烈影响。福海棒果芥AGB-BGB间为等速生长关系(幂指数α=1),而另外2种均为异速生长关系;棒果芥、福海棒果芥的叶生物量(LB)与AGB间为等速生长关系,而黄花棒果芥符合异速生长关系(α<1);3个物种的LB-BGB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0.816),表现出强烈的功能趋同性。总之,3个物种间的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没有一致规律,但体现了类短命植物生物量分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温度对毛酸浆花芽分化的影响,以‘大黄菇娘’毛酸浆品种为试验对象,在花芽分化期分别设置27℃/20℃(CK)、23℃/16℃(T1)、31℃/24℃(T2)和35℃/28℃(T3)4个不同温度处理,研究毛酸浆花芽的形态分化过程变化及花芽分化进程中内源激素、碳水化合物、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T1)和CK处理条件下,毛酸浆花芽分化进程基本相同;而高温处理(T2和T3)的花芽分化启动时间较CK处理提前,且在5L期花芽分化已达50%及以上,高温处理下的萼片原基分化不能形成闭合的套状结构,后期表现为果实裸露在宿存花萼的外部;CK和T1处理的果实均是正常果,但高温处理下畸形果比例达到50%以上。不同处理在3L期全氮含量表现为T3<T2<CK<T1,且T2和T3处理在3L期的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降低30.7%和40.1%。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3L期达到最高值时表现为T3>T2>CK>T1。高温处理下的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并且在4L期SOD活性分别比CK处理提高24.5%和25.9%。高温处理下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现为T3>T2>CK。随着分化进程,高温处理下ABA、IAA、ZR和GA3含量在3L期达到最高值,而低温和CK处理在4L期才达到最高值;其中在3L期,T2和T3处理IAA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31.5%和62.5%,GA3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107.4%和87.9%,T2和T3处理的ABA/IAA、ZR/IAA比值均低于CK处理;在毛酸浆花芽分化过程中,T1处理的ABA/GA3比值高于其他3个处理,与CK相比提高24.1%~37.8%。CK条件下,毛酸浆在3L期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和果糖,其中可溶性糖分别比T1、T2、T3处理提高75.8%、33.6%、16.8%。综上可知,不同温度处理会影响毛酸浆的花芽分化,高温能够促进激素合成,影响氮含量和可溶性糖、果糖的积累,调控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毛酸浆的花芽分化,但会导致畸形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基于Illumina HiSeq~(TM)2000平台,对健康与感病杧果顶芽的转录组进行测序,采用BLAST软件将获得的Unigene与NCBI-nr、Swiss-Prot、KEGG和C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后分析杧果病健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GO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品共获得119 815条Unigene,N50为1 546 bp,平均片段长度为880 bp;鉴定了29 878个DEGs,对随机挑选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一致。以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的代谢途径有22条,其中大多数代谢途径与植物的抗逆响应密切相关;153个DEGs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主要是编码糖类异构酶、水解酶和转移酶等,参与葡萄糖水解、细胞碳水化合物、丙酮酸盐和核苷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抗氧化生物过程中,编码活性氧代谢相关酶且log_2Ratio10或-10以上的DEGs有20个,14个属上调表达,表明活性氧代谢在杧果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解作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以log_2Ratio10或-10为筛选条件,共获得酚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3个,其中40个DEGs上调表达,推测杧果可能是通过合成加固细胞壁的木质素或生成抑菌作用的酚类化合物来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杧果与F.mangiferae互作过程中,钙信号传导、SA信号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造成了下游植物抗病基因RPM1的表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杧果畸形病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快速免疫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种子携带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进行简单抽提和纯化,不经过DNA提取而以病原菌为模板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对带菌种子提取液采用直接PCR法最低检出限为3600个细菌/mL,而免疫PCR最低检出限可达到600个细菌/mL.免疫PCR法可以有效富集病原后再扩增,方便快速,成本低,灵敏度高,适用于种子携带微量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1.
大果山楂裂皮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蒙  杨艳芝 《广西植保》2000,13(4):13-15
调查天峨县大果山楂裂皮病发生危害情况,其发病程度与果树的繁殖方式、品种、树势和管理水平有关、每年8月至翌年元月是发病盛期,其防治的根本措施是培育无病苗木、选用抗病品种和消毒操作机具。  相似文献   

12.
北京平谷区苹果锈果类病毒检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北京市平谷区‘中秋王’、‘寒富’苹果叶片样品共12份,以Northern杂交、RT-PCR方法检测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带毒情况。结果表明,表现明显锈果症状的‘中秋王’样品均检出ASSVd,无明显症状的‘中秋王’样品没有检出ASSVd,而无明显症状的‘寒富’样品全部携带ASSVd。测序发现,所得序列与NCBI中已报道的ASSVd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1%~99%,且两品种中ASSVd主流序列完全相同。结果说明‘中秋王’对ASSVd较为敏感,感病后易于表现出明显的锈果症状;‘寒富’对ASSVd耐性较强,感病后不表现出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13.
胀果苋(Amaranthus deflexus L.)为一年生或短期多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地区,但在中国尚未分布。由于胀果苋为恶性杂草,对农田、果园、路旁、园林绿化等危害严重。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首次截获胀果苋,系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外来杂草。本文根据截获的胀果苋种子及栽种植株,详细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资料,介绍了胀果苋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物学与危害性,为口岸胀果苋的鉴定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侵染小苹果的苹果锈果类病毒的检测和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苹果是抗寒海棠类与大苹果的杂交后代,因耐寒能力强,口感好,被广泛用于嫁接与育种材料,是我国寒凉苹果产区宝贵的种质资源。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侵染苹果后引起果实表面产生锈状斑、花脸、畸形等症状,严重降低果实品质和市场价值。2013年在调查苹果病毒病时发现北京市延庆县种植的小苹果表现出典型畸形症状,应用RT-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后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小苹果被苹果锈果类病毒侵染。克隆此分离物(ASSVd-YQ)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后得到其基因组全长为329个核苷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ASSVd分离物间的进化关系极近。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分离物的中央保守区与末端保守区与ASSVd参考序列相同。这是对侵染小苹果的ASSVd的首次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15.
国外鸡蛋果新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冠标 《植物检疫》1989,3(6):465-467
黄鸡蛋果(又名金鸡蛋果、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f.flavicarpa Deg.是近十多年来拉丁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秘鲁等国)、亚洲(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台湾省、福建省等)及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迅速发展的水果作物之一。80年代初,在巴西Bahia州爆发了鸡蛋果木质病毒病后,巴西和秘鲁等国开展了鸡蛋果病毒病的系统调查。现在世界各栽培国的鸡蛋果病毒病以木质化病毒病及CMV引起的花叶病为主,且分布普遍。1986年巴西报道了属芜菁黄花叶病毒组的  相似文献   

16.
梁玉本 《植物医生》2001,14(4):31-32
山东文登一果农 ,8年前发现自家新红星果园有一病株 ,其果实随着生长而龟裂 ,果面粗糙 ,不知何病。后改接红富士 ,最初两年结果良好 ,但其后全树果实表面呈红、黄、绿相间的花脸状 ,并且已有8株同症状的病树。经专家诊断为锈果病 ,只得全部刨掉 ,损失很大。那么该病是如何发生的?又怎样防治呢?一、症状苹果锈果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 ,被害果实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1.锈果型。病果从幼果期始表现症状 ,先在果面锈斑明显 ,而产生许多深入果肉的纵横裂纹 ,裂纹处稍有凹陷 ,病果易萎缩脱落 ,不堪食用。这种类型常见于国光、富士、青香…  相似文献   

17.
检疫性杂草糙果苋(Amaranthus tuberculatus)与同属其他种的鉴别一直是个难点。本研究建立糙果苋的KASP(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糙果苋快速、准确的分子鉴定。提取11种23份苋属植物的DNA后,根据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核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AP4F和AP4R,通过序列扩增和比对,发现糙果苋有特异性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5设计了用于鉴定糙果苋的KASP反应引物。结果表明,特异引物基于KASP技术扩增后,可以形成明显的基因分型,能将糙果苋与同属近缘种进行区分。该研究为进口粮谷中糙果苋的检测鉴定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陈志粦 《植物检疫》1992,6(1):18-20
咖啡果小蠹幼虫可通过解剖,分别对前额心型盾毛序、触角区触角与刚毛、内唇刚毛及上颚形状等主要形态特征加以描述,达到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含毒介质法对引起甜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melon)的病原菌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进行了室内药效测定,评价测定的8种药剂对海南省5个甜瓜主栽区(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和三亚市)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对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各不相同,且相同药剂对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抑菌效果也不同,其中,噻霉酮对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抗生素类药剂的抑菌效果普遍较好,如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而氢氧化铜和琥胶肥酸铜等铜制剂室内效果最差。该试验筛选的对西瓜嗜酸菌(A.citrulli)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可为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果炭疽病菌和果蒂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咪鲜胺.异菌脲对炭疽菌的毒力最高,EC50和EC75分别为0.12μg/mL和0.27μg/mL、其次为咪鲜胺。而与果炭疽病菌相比,4种杀菌剂对果蒂腐病菌生长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异菌脲对蒂腐病菌的毒力较高,EC50和EC75分别为0.35μg/mL和0.82μg/mL。采后病害防治试验表明,267μg/mL咪鲜胺.异菌脲常温浸果3~5 min,贮藏15 d,对炭疽病的防效达91.07%,防治效果最佳。供试4种杀菌剂对蒂腐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仅有1 250μg/mL异菌脲常温浸果1 min对蒂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经综合评价,咪鲜胺.异菌脲对控制果采后病害发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