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湿地松松脂中单萜类组分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赣北湿地松子代试验林中随机抽取10个家系40个单株及赣中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各8株,测定每株中单萜类组分:α-蒎烯、β-蒎烯、双戊烯、香叶烯、莰烯的百分含量,从中筛选出β-蒎烯比群体平均值分别高出26%和11%的湿地松优质家系2个。5个组分的遗传力分别在0.58~0.79之间,说明湿地松松脂中单萜类的化学组分受较强遗传因素控制,不同定植点组分平均百分含量大致相同也证明了这一点,选择育种潜力大。研究揭示了湿地松化学组成以α-蒎烯、β-蒎烯为主,两者是相斥关系,平均百分含量相等,遗传力相近;单株试材单萜类化学组分以α-蒎烯为主,还是以β-蒎烯为主,取决于家系遗传特性;湿地松β-蒎烯平均百分含量与马尾松之间差异极显著,湿地松、火炬松中双戊烯平均百分含量与马尾松之间差异显著,马尾松化学组成以α-蒎烯为主,与湿地松、火炬松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覃文慧  冯旭  李耀华  牛晋英  郭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03-12004,12084
[目的]研究广西山胶木鲜、干品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再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鲜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峰面积的91.01%,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22.83%)、β-罗勒烯(7.19%)、植醇(6.90%)、β-蒎烯(6.79%)、α-蒎烯(5.97%)和石竹烯氧化物(5.95%)等;从干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2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峰面积的93.89%,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3.22%)、β-罗勒烯(7.78%)、二环大根香叶烯(7.24%)、α-石竹烯(5.89%)和α蒎烯(5.42%)等;两者共有成分有30种。[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为山胶木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松脂中单萜类组分研究续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赣北湿地松子代试验林产脂量高于群体平均数的家系中随机抽取22个家系88单株及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各8株,测定每株中单萜类组分:α-蒎烯、β-蒎烯、双戊烯、香叶烯、莰烯、α-松油醇的百分含量,从22个湿地松家系中初步筛选出高卢β-蒎烯、高抗家系4个,分别是家系13、15、16、19;初步筛选出高口α-蒎烯、高抗家系也是4个,分别是家系2、5、11、20.α-蒎烯、β-蒎烯、双戊烯、莰烯各有90%以上的家系单株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家系间的变异系数;单萜类中5个主要化学组分遗传力变动0.56~0.87;5个主要化学组分在家系间差异都达极显著,说明5个主要化学组分受较强遗传因素控制,选择育种潜力大,选择易见效.再次证实湿地松松脂中单萜类α-蒎烯、β-蒎烯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单株试样化学组分以α-蒎烯为主,还是以β-蒎烯为主,取决于家系遗传特性.马尾松抵抗松颈象危害能力比湿地松、火炬松强,通过不同种松树单萜类组分百分含量的比较,发现马尾松内含萜类化合物中α-蒎烯和莰烯含量高、双戊烯含量低,揭示了诱发昆虫拒食性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4.
黄连木果柄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已分析黄连木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对黄连木果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以对二者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黄连木果柄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黄连木果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到50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7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1.917%。黄连木果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1S-(1,α7,α8 aβ)]-1,2,3,5,6,7,8,8 a-八氢-1,4-二甲基-7-(甲基乙烯基)-薁(11.979%),3-蒈烯(10.640%),β-水芹烯(9.504%),1-乙烯基-1-甲基-2,4-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烯(7.760%),β-蒎烯(6.227%),α-蒎烯(6.065%),D-柠檬烯(5.070%)等。黄连木果实和果柄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但主要成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SD)和无溶剂微波萃取法(SFME)对西双版纳小叶杜鹃花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在得率、品质和组成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法精油得率为1.12%,香气与样品差异较大,分离鉴定到58个组分;SFME法精油得率为1.32%,香气与样品更接近,分离鉴定到67个组分。SD、SFME法所提取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蒎烯含量最高,分别占精油总量的22.58%和26.08%,其次为(-)-β-波旁烯、大根香叶烯D和(-)-斯巴醇等。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SD)和无溶剂微波萃取法(SFME)对西双版纳小叶杜鹃花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在得率、品质和组成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法精油得率为1.12%,香气与样品差异较大,分离鉴定到58个组分;SFME法精油得率为1.32%,香气与样品更接近,分离鉴定到67个组分。SD、SFME法所提取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蒎烯含量最高,分别占精油总量的22.58%和26.08%,其次为(-)-β-波旁烯、大根香叶烯D和(-)-斯巴醇等。  相似文献   

7.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红松松针挥发油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挥发油中氨基酸的组分及化合物的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红松松针挥发油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松针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总量可达到244.44 mg/kg,已测出的氨基酸中,以赖氨酸的质量分数最高64.03 mg/kg,组氨酸次之,为34.248 mg/kg,缬氨酸质量分数最低,为1.23 mg/k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4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7.92%。其中烯烃类占87.97%,醇类占3.7%,酯类占5.77%,氧化物类占0.24%,以及少量的酮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大根香叶烯D(14,38%)。试验结果证明,红松松针挥发油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有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如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杜松烯、α-松油烯、乙酸冰片酯等,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松脂单萜类物质与油松对红脂大小蠹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油松松脂内萜烯类物质与寄主抗性的关系,作者于2005年7月底,利用气相色谱对山西省沁源县太岳林局灵空山林场油松松脂组分及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松脂中的单萜类物质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香叶烯和柠檬烯,另外还有少量的3-蒈烯和α-萜品烯,且各物质的含量受林龄、立地条件及危害程度的影响。结合红脂大小蠹发生与林龄、立地条件的关系推断,松脂内单萜类物质与油松的抗性相关;单萜总量与寄主油松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单萜中的β-蒎烯、香叶烯、柠檬烯也可能与寄主油松抗性存在相关性;其他单萜成分与寄主抗性的关系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9.
用2种吸附剂XAD-2和T enax TA,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技术,对自然状态下油松的球果枝梢挥发物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1R-α-蒎烯、莰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其中1R-α-蒎烯相对含量最高,莰烯最低,D-柠檬烯含量从9.47%~35.29%。实验结果表明,2种吸附剂对单萜的吸附效果基本一致,能满足油松挥发物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秦岭华山松单萜类挥发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华山松健康木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挥发物的动态变化,应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针叶和树干韧皮部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α-蒎烯、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β-水芹烯。试验表明:(1)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单萜组分相同,无论是针叶还是树干韧皮部。(2)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针叶单萜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健康木和新侵木相比,莰烯、β-香叶烯以及D-柠檬烯变化显著;枯萎木与新侵木和健康木相比,6种单萜均有显著差异。(3)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树干韧皮部单萜相对含量有差异:健康木与新侵木相比,仅D-柠檬烯差异显著;新侵木与枯萎木相比,均差异显著;枯萎木与枯立木相比,β-蒎烯、D-柠檬烯以及β-水芹烯变化显著。(4)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相对含量变化在健康木和不同阶段受害木中呈现一定规律,认为这与华山松大小蠹导致健康华山松树势衰弱和被害华山松的健康程度有关,这也可能是反应华山松被害和健康华山松树势衰弱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1.
柚皮中柚皮苷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柚皮中柚皮苷的优化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固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及提取功率5个因素对柚皮苷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当提取时间为1 h时,超声波辅助提取柚皮苷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固液比1∶30,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功率25 W。【结论】在试验所得优化工艺条件下柚皮苷提取率为5.437%。  相似文献   

12.
柚皮中柚皮苷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柚皮中柚皮苷的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柚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氢氧化钙溶液用量、提取温度、浸提次数、浸提取时间进行优选.结果表明,8倍量的l%氢氧化钙、90℃、提取3次、每次40 ndn为最佳提取工艺,该工艺方法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能够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抑制切割柚果肉贮藏中苦味生成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确定柚果肉保鲜最佳方案,采用5点评分法,观察成熟度、囊衣、贮藏温度、气调包装和辐射等因素对柚果肉贮藏过程中苦味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度、囊衣、贮藏温度和复合气调保鲜包装的气体成分均对苦味的形成有显著影响(P<0.05),而辐射对苦味抑制没有显著影响(P>0.05).7成熟的柚果肉去囊衣后用5%O2+95%N2进行气调包装,贮藏于13-17℃,可以达到最佳的柚果抑苦保鲜效果,柚果肉保鲜可达30 d.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马家柚果酒的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为马家柚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果汁初始糖度、酵母菌液添加量、焦亚硫酸钾(K2S2O5)添加量、果汁初始pH、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对马家柚果酒酒精度的影响,确定马家柚果酒最佳发酵工艺;对比分析马家柚果汁、马家柚果酒及添加马家柚叶芽的果酒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和过氧化氢(H2O2)的清除作用.[结果]影响马家柚果酒酒精度的因素主次排序为:K2S2O5添加量>果汁初始pH>果汁初始糖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酵母菌液添加量.马家柚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果汁初始糖度22%、酵母菌液添加量2.0%、K2S2O5添加量120 mg/L、果汁初始pH 4.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18 d,根据此工艺进行发酵,马家柚果酒酒精度为14.3%vol.马家柚果汁、马家柚果酒及添加马家柚叶芽的果酒对O2- 的清除率最高分别为26.6%、34.5%和43.0%,对H2O2的清除率最高分别为21.7%、29.0%和37.6%.[结论]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发酵工艺能有效发酵马家柚果酒,添加马家柚叶芽可增强马家柚果酒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柑橘异源四倍体为父本与单胚性柚杂交后,其三倍体种子的集中败育期为授粉后90~110 d,在柚的第2次生理落果(授粉后60d)之后,即三倍体种子的集中败育不会引起柚的大量落果.采用固相抗体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柚三倍体种子及果肉中GA1/3、ABA的检测可知,随着种子的成熟或败育,GA1/3含量较低(0.019~0.025 nmol·g-1),并呈下降趋势,ABA含量上升至最大值10.84nmol·g-1.同一发育时期,果肉中ABA含量缓慢上升,GA1/3含量也有波动,但GA1/3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柚三倍体种子虽大量败育,引起果实发育的暂时变缓,但并不能改变或阻止果实的正常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柚子(Citrus grandis Osbeck)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为柑橘植物乃至整个芸香科植物提供了研究机会。本研究通过对柚子基因组结构分析,鉴定柚子基因组中存在的由多倍化产生的重复基因,构建了葡萄基因组和柚子基因组之间与多倍化、物种分化相关联的同源共线性基因列表,为柚子基因组进化和基因功能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比较基因组学数据资源;通过与外类群葡萄保留的同源染色体区域进行比较,发现柚子基因组在多倍化之后发生了大量的片段化重组;利用葡萄基因组保留有较完整的染色体结构相对于真双子叶六倍体(ECH),结合葡萄和柚子基因组之间的同源关系,推断出柚子祖先基因组结构。本研究对理解柚子基因组乃至柑橘植物基因组以及其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比较基因组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王官溪蜜柚汁胞粒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10年生王官溪蜜柚(土柚砧)为试材,分别在盛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以及采后贮藏期,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AA、IAA、GA3、2,4-D、BA、KT、PP333喷布(或洗果)处理,观察了上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汁胞粒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汁胞粒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花期和幼果期喷布KT、2,4-D、NAA明显地抑制了汁胞粒化的发生和发展;用GA3在果实膨大期喷布或采后洗果有促进粒化作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3a对不同柚园柚青果炭疽病的系统调查,发现柚青果炭疽病有4种类型,即流胶型或果腐型、泪痕污染型、干斑型、隐症型,以流胶型或果腐型为主。6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应配合生态园建设技术施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9.
HB柚有性后代的杂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B柚为母本,与江西无核椪柑杂交,获得380株杂交后代。筛选出5对SSR引物对其中的90株后代进行检测,杂种率为97.8%;杂种后代中出现了部分条带缺失和新条带。采用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后代群体和亲本的遗传关系,相似系数为0.720时,可将杂种后代分为4类,而与父母本聚在一起的杂种植株占少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SPSS 170软件对47个湖南柚类品种资源的37个花器官和果实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品种Q型聚类及其性状的R型聚类,同时对37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7个性状对47个柚类品种资源聚类,可将柚类品种分成6个组群;37个形态性状聚类也可分为6个组;经主成分分析,37个花果性状可综合为12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158%,根据前12个主成分与性状的相关性,选出了32个影响力较大的性状,这些性状综合了柚类特有的花器官因子和果实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