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岛  忠平 《农业考古》1991,(1):181-186,204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日本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水稻农耕遗址及相关遗物,其中福冈市板付遗址、佐贺县唐津市菜畑遗址、福冈县二丈町曲田遗址等处发现的属绳纹时代后半期至弥生时代前期的稻作水田遗迹、居址和中国大陆文化特色的磨制石器以及其它农具、碳化稻米痕迹等等,对研究探索日本列岛稻作农业的起源,持有十分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据现知材料,日本列岛的稻作农业,首先是从最邻近中国大陆的北九州地区开始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3.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坯土和红烧土中掺和着大量的稻谷颖壳和植物,在研究稻作起源和早期稻作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遗址没有发现炭化稻谷和与稻作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研究通过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对古稻的文化属性、稻作生产在先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栽培稻系统的演化方向等进行了探讨.遗址地层和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的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反映了稻米是在小黄山遗址先民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野生稻的双峰乳突形态特征表明当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稻米;运动细胞硅酸体形态特征解析结果显示遗址土壤硅酸体来自粳稻,且带有热带粳稻特性.另外,遗迹硅酸体分析结果也为认识遗址功能区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英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英德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博物馆积极筹备和辛勤工作下,于1999年12月11日在英德市英成书院隆重开幕。会议期间进行了大会和分组学术交流,有40多人宣读论文,还参加了广东省狮石山遗址陈列馆开馆仪式和参观陈列馆并考察遗址等学术活动。此外还参加了第二届广东英石展销会开幕式。历时三天的研讨会交流了学术、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增进了友谊,即将圆满地完成预期的任务,我受研讨会筹委会之委托,对会议的成果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00,(1):83-84
由中山大学、英德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99年12月11日~14日在英德市隆重召开。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42人,与会代表86人,分别来自广东省18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区,以及越南、泰国、日本、美国和斯洛文尼亚5个国家。贾兰坡教授在来信中指出这次研讨会“很及时和意义重大”,安志敏先生因故未能到会,但向大家提交了论文并发来贺信。李兰芳副省长等发来了贺信。有7家新闻单位莅临现场采访。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加了狮石山遗址陈列馆开馆…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一般是通过炭化米、陶器上的压痕的发现,或对遗址土样中稻的遗体及水稻植物蛋白石等作为该遗址是否存在稻作农业的重要依据。这些发现和分析尽管可以分别证明稻作农业和栽培稻的存在,但都有因出现频率和人为移动的可能性不同而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这些遗物出土的遗址,并不意味着这些遗址没有过稻作,而在调查结果上又必须将它们排除在稻作遗址之外。在进行稻作起源研究这样以大时空为对象的研究中,在均质条件下积累稻作农业的有关资料是得到正确结论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像水田稻作农业,因需具…  相似文献   

8.
贺信     
任何知识都是来自于学习和实践。实践使科学得到发展。最近在广东省英德市召开有关史前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虽然十分感兴趣,但我既年老又患有青光眼疾,恕我不能参加。 敬祝国际学术讨论会胜利召开,并祝大会来宾幸福、安康。 贾兰坡敬贺1999年12月6日英德市人民政府: 值此“中石器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代表致以亲切问候! 近年来英德地区中石器文化方面的考古发现,为中国文明史和岭南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希望此次会议深入研讨、认真切磋,对中国文明史和…  相似文献   

9.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赵晓波一、河姆渡文化周边遗址简况八十年代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县(市)文物部门对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作过一次普查工作,发现30多处河姆渡文化1期以后的文化遗址,近几年在基本建设中又有新的发现,增加了...  相似文献   

10.
近 2 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 ,时间最早的达 12 5 0 0年 ,地域分布之广 ,时间跨度之大 ,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 ,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 ,在湖南 2 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 ,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而且时间排列是连续不断的 ,空间分布于三湘四水之间。主要稻作文化遗址有 :永州道县玉蟾岩 12 5 0 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 ,洞庭湖…  相似文献   

11.
彭长林 《农业考古》2005,(1):144-148
岭南是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特别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丰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独特的节日和隆重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等都与之有关,“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体现壮族稻作文化的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传统。因此,有关壮族稻作的问题自然成为各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覃乃昌先生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和李富强先生所著的《“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是研究壮族稻作发展的两部较有影响的专著。而岭南稻作起源的探索则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课题的研究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岭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然而,笔者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看法,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12.
卫斯 《农业考古》2000,(1):114-121
1994年10月在中国湖北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提交了《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国稻作起源地的三条标准:1、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在全新世中期,必须适合稻谷的栽培,且这一地区有野生稻的广泛分布。2、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看,还是从文化谱系发展上看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这一地区都有较为普遍的发现。3、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不仅有属国内…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 ,柴尔德称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1) 。在新石器时代 ,石器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由于南方土壤呈酸性 ,有机物难于保存 ,石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的古代人类文化遗物 ,因此 ,石器成为探讨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材料。史老墩遗址位于广东英德市沙口镇的北江东岸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距今 60 0 0 - 5 0 0 0年左右(2 ) 。同时期的遗址在北江流域还发现极少。史老墩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遗址 ,出土的石器数量众多 ,石器功能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宾福德提出 ,人们为了某种专门目的而制造…  相似文献   

14.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陈娟英 《农业考古》2000,(1):101-103,,128,
江苏常州圩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遗址范围大、堆积厚、内涵丰富,对揭示江苏南部地区的古文化面貌具有典型意义。(1)历经四次考古发掘,(2)第四次发掘在前三次的基础上,田野工作更细致,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配合,现场采样,科学测试,取得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本文撷取大量测定材料中有关原始稻作农业的文化因素,试作分析,以佐证中国稻作起源长江中下游说。 一、水稻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常州圩墩具有水稻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气候温湿。根据圩墩遗址下层孢粉资料,同济大学王开发先生分…  相似文献   

16.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初步认识(摘要)谷建祥,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邹厚本1992年至1995年,中日合作进行苏州草鞋山遗址古稻田研究,在遗址中心的外围地区进行了四次发掘,共计面积1400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二种不...  相似文献   

17.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3,19(1):76-88
1996年 3月 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 ,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 1998年 9月 2 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 ,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1999年 12月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 ,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 …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玉溪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现遗物丰富,为研究该遗址古居民的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动植物遗存和古环境研究成果,综合生活、生产器物分析和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对玉溪文化时期古居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玉溪古居民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就近制作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器,对频发的长江洪水有着规律性的认识;依靠遗址周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玉溪文化古居民在此生活了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20.
全新世环境与彭头山文化水稻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湖新石器文化区的彭头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水稻遗存。这些稻壳、稻谷遗存,在陶片上(除陶支座外)均有发现。经体视显微镜观察,遗址陶片中夹有大量稻壳和稻谷。该遗址水稻遗存的发现,不仅在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同时,它也为研究我国水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