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幼龄林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八五"期间设置在湖北大老龄林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进行了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不同N、P配比、不同施肥次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日本落叶松幼林及其后续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日本落叶松幼龄林的生长影响不显著; N、P比不同对施肥后3年内的日本落叶松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各生长量随N肥施用比例的减少、P肥比例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至1998年(12年生),N、P比为1∶ 0的高、径、材积分别比N、P比为1∶1的提高5.79%、6.58%和19.38%;施肥次数对日本落叶松生长的影响很小,与1次施肥相比,2次施肥既起不到增产效果,又增加了营林成本.施肥量为25g·株-1、仅施N肥并1次施入的各年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多数组合,其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其它处理提高16.7%、9.7%和26.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13a的观测资料表明,在红壤地区施N肥对马尾松中龄林生长不利,施P、K肥有利于马尾松中龄林生长,且肥效持续时间长,最佳处理组合为N1P3K2,即每公顷施N、P、K分别为0、240、65kg.其中P3水平树高、胸径、蓄积12a定期生长量比对照P1水平分别高6.1%、15.0%、12.3%.施肥一定时间后林地质量仍是马尾松生长密切相关的因子,施肥不会促进马尾松中龄林在空间层次上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幼中龄林主要测树因子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是一个分布广,易栽培,早期生长快的树种,因此,研究落叶松幼、中龄林主要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对落叶松的早期管理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落叶松幼、中龄林的主测树因子呈幂函数型生长曲线,其直径平均生长量多在0.4 cm以上,树高平均生长量均在0.4 m以上,而在20 a后,材积平均生长量高达0.002 m3。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施肥肥效与增益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3a的观测资料表明,在红壤地区施N肥对马尾松中龄林生长不利,施P、K肥有利于马尾松中龄林生长,且肥效持续时间长,最佳处理组合为N1P3K2,即每公顷施N、P、K分别为0、240、65kg。其中P3水平树高、胸径、蓄积12a定期生长量比对照P1水平分别为6.1%,15.0%,12.3%。施肥一定时间后林地质量仍是马尾松生长密切相关的因子,施肥不会促进马尾松中龄林在空间层次上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对"八五"期间在湖北省宜昌市大老岭林场按4×3析因设计的日本落叶松不同整地与抚育方式试验林15 a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日本落叶松历年生长量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该区发展短轮伐期纸浆用材林提出了适宜的整地、抚育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日本落叶松生长和造林保存率有一定影响,尤其对造林次年高生长量影响显著,对15年生蓄积量的影响也达10%的显著水平,A1(60 cm×60 cm×35 cm)的造林次年高生长、15a蓄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15年生时A1的胸径、树高、单木材积和蓄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6%、3.61%、12.29%和38.98%.抚育方式对造林后第3年保存率的影响达10%的显著水平,B2(7月上旬挖坑除草1次,在8月中旬再全面割灌1次的抚育方式)的保存率显著高于B3(8月上旬全面割灌1次的抚育方式),但3种抚育方式对各年生长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尽管整地方式与抚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各年生长量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但整地抚育组合A1B2的各年生长量均高于其它组合,15年生时其胸径、树高、材积和蓄积量比A0(对照)B2分别提高12.56%、14.65%、53.13%和68.16%,且A1B2的净现值最高,资金利用效果也较好;而A3B3的盈利率最高,其净现值也高于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日本落叶松生长过程与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不同龄级林分胸径、树高及材积等生长量指标,以揭示日本落叶松生长过程和林分特征。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胸径生长拟合方程D=5.838 lnt-5.241 1;树高拟合方程为H=1.110 3t~(0.8917),树高与胸径之间拟合方程H=2.474 6e~(0.1527D),材积拟合方程V=0.000 1t~(2.2518),各拟合方程效果显著(R~2大于0.98)。从胸径、树高株数累积分布曲线和平均生长量来看,日本落叶松幼龄林胸径、树高生长较快,但由于林分密度大,胸径生长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中龄林胸径、树高生长稳定;近熟林分胸径生长量和高生长量都放缓,林分内枯立木、濒死木占有一部分,其林分健康状况欠佳;成熟林多为日本落叶松与柳杉行间混交,林分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桉树人工林中期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尾巨桉2.5 a生间伐后的林分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间伐后施用适量的N、P、K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每株施用磷酸二铵(N、P)750 g、氯化钾(K肥)90~270 g、硼砂(B肥)0~30 g,即每株施N135 g、P2O5338 g、K2O50~100 g、B 0~5 g的增产效果最好,优化配比为N:P2O5:K2O:B=1∶2.5∶0.37~1.11∶0~0.04.在肥料元素合理配比下,磷酸二铵、氯化钾和硼砂的总施肥量控制在850~950 g/株,以单质肥料测算,则N、P2O5、K2O、B有效养分总量应控制在520~575 g/株范围.以该施肥组合方案进行实施,施肥后2.5 a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达3 cm、3.2 m和0.10 m3以上,比未施肥的林分分别提高190%~200%、268%~273%和400%~465%,可净增加收入7~8万元/hm2.中期施肥对提高林分生长量和经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吕梁山林区引种日本落叶松林分的生长规律,更好地为合理经营该地区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提供依据,对吕梁山林区引种30年的日本落叶松进行了样地调查及树干解析,并以华北落叶松为对照,建立起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模型,分析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同林龄下日本落叶松的胸径、树高、材积均比华北落叶松大。(2)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在吕梁山区的初始间伐期应在第10年左右。(3)日本落叶松的胸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13~14年相交,而华北落叶松则相交于17年。(4)日本落叶松的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约在7年相交,而华北落叶松则相交于19年。(5)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还处于材积生长期,没有到达数量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安溪虎邱官埔林场对4a生光皮桦林分进行施肥试验。1a后,调查光皮桦的胸径和树高,计算不同施肥试验对光皮桦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4a生光皮桦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肥处理对光皮桦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未施肥)相比,胸径增幅为21.07%~32.23%,树高增幅为19.78%~32.23%,单株材积增幅达86.58%~115.72%,本试验以尿素(N含量46%)和洋丰复合肥(N:P:K=15:15:15)各75g混合施肥方式效果最好,单株材积平均增幅达115.72%。  相似文献   

10.
三峡地区高山乡土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老岭林场开展了北亚热带三峡地区高山造林树种生态调查[1]。依据调查结果:1981年选择玉兰、银鹊、鹅掌秋、鄂枫杨、漆树、大叶杨、山桐子、桦榛、白辛、檫木、珙桐、香椿、亮叶桦、水曲柳等阔叶乡土树种和油松、华山松、落叶松、柳杉等针叶乡土树种开展栽培试验研究。通过各树种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量26 a(2004)调查表明:26 a(2004)生现实遗传增益银鹊比11个阔叶树种材积提高26.8%,比其它10个阔叶树种材积提高32.0%;日本柳杉比4个针叶树种材积提高36.5%,比其它3个针叶树种材积提高48.8%。银鹊,日本柳杉最适宜三峡山区生长,营造银鹊、日本柳杉工业用材林,可大力提高新造林分生产力,现实遗传增益15%以上,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生阔叶树人工混交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芽阔叶树人工混交培育降低了培育成本,提高了生态效益,混交林培育28a后,林分生长稳定,生产力较高;混交林中的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好于人工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与白桦针阔混交林和日本落叶松纯林;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生阔叶树人工混交林,对恢复森林生态原始林貌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龄日本落叶松与华北落叶松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树高生长、胸径生长和材积生长方面,对4a生、8a生、10a生、25a生和38a生的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年生日本落叶松生长优于华北落叶松,整体上日本落叶松也优于华北落叶松,并且其高生长、胸径生长和材积生长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林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林型的试验表明,日本落叶松与白桦、色赤杨混交林型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各项性状指标均优于日本落叶松纯林。各混交林型能改善林分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在不同林型中,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日本落叶松纯林最大,基本为一个林冠层,而混交林有2个林冠层,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以混交林型物种数量最多,远远高于日本落叶松纯林。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数量最多,纯林的总数量仅为混交林的11%~37%。  相似文献   

14.
立地条件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在生长过程中,受土层厚度、林地位置、立地指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厚层土胸径年生长量比中层土和薄层土高9.2%~26.7%,树高年生长量高21.8%~44%;生长在N坡,坡度较缓、山地下腹为优;在不同的立地指数级中,生长差异明显,18以上指数级比14~18指数级胸径生长量高25.4%,比14以下指数级胸径生长量高33.8%,树高生长量,18以上指数级比14~18指数级高26.7%,比14以下指数级高36.3%。培育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选择优质立地条件不但可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又能促使林木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5.
合理确定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间隔期,对经营好森林,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率和离散度的逐渐增大的综合分析认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间隔时间为5~7年为宜。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选择历经17a。通过测定生长量综合因素,从辽宁森林经营研究所引进的36个无性系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5个,占13·9%。从辽宁抚顺五龙林场引进的未鉴定的日本落叶松110个无性系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27个,占24·6%;从经鉴定的日本落叶松26个无性系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12个,占46·2%。该项成果对营建高级种子园,推广普及良种,提供了优良基因材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和家系选择及遗传资源保存林研究结果表明:13个优良种源和家系比4个对照平均值材积提高30.4%;4个优良种源比3个对照平均值材积提高27.4%;9个优良家系比对照材积提高35.8%,保存林7个优良材积比3个对照平均值材积提高44.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农作物茬口对日本落叶松育苗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农茬地进行日本落叶松育苗应选择壤土或砂壤土,不宜选择碱土、砂土和黏土作苗圃地;不同茬口以日本落叶松重茬地育苗能够明显增加苗木生长量,以白菜茬为对照,日本落叶松重茬地可使苗高增加1.57倍,地径增加0.18倍,封顶量增加1.25倍,每hm2株数增加1.13倍。其他农茬首选大豆茬地、草木樨、瓜地茬,而谷子和白菜地茬不应作苗圃地繁育日本落叶松。  相似文献   

19.
在冀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对比华北落叶松[Larixgmellini(Rupr.)Rupr]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油松(P/nustabulaeformiscarr)林不同坡位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建立生长过程曲线方程并拟合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两种林型内乔木树种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材积连年及平均生长速率排序为:坡底落叶松〉坡中落叶松〉坡顶落叶松。(2)天然次生油松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材积平均生长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油松标准木的生长过程基本相同,且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但坡中油松立木材积平均生长量高于坡地和坡顶。(3)相同坡位样地内人工林与天然林间的连年生长曲线存在明显差异性。油松林生理年龄高于落叶松林,标准木达到材积数量成熟的年龄比落叶松大,单株立木材积量较大。(4)人工落叶松林和天然油松次生林内乔木树种的胸径与树高问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  相似文献   

20.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落叶松中幼林抚育间伐样地监测数据,利用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密度指数、单位断面积生长过程等指标,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断面积和蓄积两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有相同的生长过程,即林分在一定间伐强度范围内(强度小于50%)间伐强度越大,年均生长率越大;用树冠竞争因子描述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断面积的生长过程,未间伐林分的立木度接近稳定状态,而间伐林分降低了林分的CCF值,随着林龄的增加,CCF值不断增加,逐渐向未间伐林分靠近。总的来说间伐林分在间伐初期要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及林木竞争的加剧,间伐林分逐渐向未间伐林分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