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我场在抚育间伐作业中,实验成功了一种新的间伐方法——连根刨伐。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适合小面积皆伐。采用此法至少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利于开展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率。这种方法,平均可使采伐木直径增加一个径阶;树根、树枝还可用来制造纤维板。1933年我场500亩采伐地实验结果,比一般采伐多收入3万元。  相似文献   

2.
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和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出发,根据定位研究和群落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湖南杉木中心产区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迹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85科164属254种,其中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分别为53种、85种、39种和77种;皆伐和间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皆伐8a后迹地群落与皆伐2a后群落相似性较小,而与间伐8a后群落相似性较大;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种类成分变更快.提出了合理经营和保护杉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1 森林经营利用的原则森林采伐与更新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概念,而又是统一的事物。有什么样的采伐方式就有相应的更新方式。森林采伐方式因自然环境,林分结构,经营目的,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而不同。因之不能笼统地说某种采伐方式好与坏。森工采育企业在文革期间,大量采用皆伐,开展万方连运动,结果造成普遍的生态灾难。如太白林业局的苏家沟林场28林班,1979、1980两年大面积皆伐,1980年秋即发洪灾,在1981年连续强度降雨下,造  相似文献   

4.
三、试验成果与讨论(一) 北卡罗来纳州Coweeta试验站1、二次皆伐的Ws13流域本流域的树木于1940年被全部采伐后,河川径流增加362毫米,高于预测径流的65%;重新生长23年后1963年再次全部采伐,第二次采伐后河川径流增长375毫米,高于预测径流的40%,在每次采伐后河川径流开始时大增,以后逐渐下降,二次皆伐后河川径流增加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1966~1969年径流量的增加低于平均曲线,1974~1977年径流量增加却高于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辽东山区现有长白落叶松生产力低的问题,从1969年开始在草河口30年生长白落叶松林中进行择伐林冠下更新红松试验。结果表明,林冠下更新红松10年时伐除上层木,林木生长加快,并能抑制结实与分权。23年间林分总蓄积为皆伐地的103.6%,为对照区的137.2%。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人工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红松生长及经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辽东山区现有长白落叶松生产力低的问题,从1969年开始在草河口30年生长白落叶松林中进行择伐林冠下更新红松试验。结果表明,林冠下更新红松10年时伐除上层木,林木生长加快,并能抑制结实与分权。23年间林分总蓄积为皆伐地的103.6%,为对照区的137.2%。  相似文献   

7.
采伐更新方式目前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以皆伐、人工更新为主,培育整齐乔林,有人叫“大砍大造型”;二是以择伐、天然更新为主,培育复层异龄乔林,有人叫“少砍封育型”;三是以皆伐、天然更新为主,培育次生林,有人叫“大砍封育型”。1 宝鸡市采伐更新方式的回顾1.1 皆伐天然更新方式在宝鸡市除森工林场1960~1966年为集中采伐外,其他林区在采伐的指导思想上摇摆不定,一段时间不准主伐,一段时间集中采伐。1954~1977年,先后曾出现了修建宝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研究,努力探索一条发展常绿阔叶林的途径。将阔叶林划分为3个经营类型,分别为:初期幼龄林组成抚育类型、中期幼龄林抚育间伐类型、中龄林密度管理类型。并提出小面积皆伐的采伐方式。同时对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力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面积锐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和防护效能明显衰减、区域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问题,对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进行经营类型划分,划分出更新采伐型、抚育间伐型、林分改造型、高效经营型、封育型和封禁型等6种经营类型。对每种经营类型又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和指标体系,并就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资源现状及特点,提出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天然次生林的监测和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生长发育规律、混交林培育理论、恢复与再建和结构调整等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湾沟林业局转变森林采伐方式,减少皆伐伐区作业量,加大择伐作业量,推算出了皆伐与择伐经营周期,要比全部实行皆伐经营周期提前八年达到周而复始地轮伐生产周期,提供低价林改造对象作法,为森林经营培育,木材生产管理及低价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宜川县的油松人工林大多是60年代初营造起来的,目前约有2400多公顷已经郁闭,1000ha 已进入抚育间伐期。为了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培育速生丰产油松林,特进行了不同采伐强度试验。试验设在铁龙湾林场富曲营林区。林龄27年,采伐试验分四种不同强度,不采伐为对照,不同采伐强度标准地,伐前与伐后密度皆不相同。1983年采伐,伐前测定标准地林木平均胸径、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1989年复测各标准地林木生长因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为:不同采伐强度及不同保留密度对林分高生长影响不大,对胸径和材积生长影响差异明显,见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不同的采伐经营方式对地力的作用,分析间伐和皆伐对长白落叶松林下植被及土壤养分的变化,对分析后的结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过去对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采伐与更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的采伐方式为小块状皆伐和径级择伐,皆伐面积控制在3~5公顷,平缓地区最多不超过10公顷。择伐以保持郁闭度0.3~0.4为宜。块状皆伐采用人工植苗更新,径级择伐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补植为辅。  相似文献   

14.
立木材积表是森林经营和森林调查中不可缺少的常用数表之一。编制立木材积表,最好是利用皆伐标准地的伐倒木。但由于我省主伐林分很少,皆伐作业不多,历来编制立木材积表都是依靠调查中随机或机械抽取的一定数量的林木,伐倒测定其直径和计算材积所得。特别是自杆和华北落叶松集中分布的管涔林区,林相整齐,材质很好,林龄大多为中龄林。作业主要是间伐抚育。要想利用皆伐标准地,伐倒林木编制材积表,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今后也是不会很多的。1986年,我们结合经营采伐试验,在500亩小面积皆伐的林分中,利用伐倒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对热带薪材林经营管理及林分采伐更新等的研究,总结了一整套经营技术,包括抹芽定株(保留2~3株/桩萌条)、追肥(复合肥300g/株)、采收更新的轮伐期(一般4a左右,超短轮伐期1.5~2a,桉树类与相思类树种的混交林约3年采收相思类树种)、采伐方式(短轮伐期薪材林皆伐、乔薪结合择伐或间伐)、采伐季节(避开雨季,最好时期为冬季,其次为夏季)、伐桩高度(桉树类约10cm、相思类约60cm高)以及其它与更新相关的林龄、桩径、树种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对林业的投资近2亿美元,相当于林业总收益的14%。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及路网建设支付的补贴约达0.6亿美元。 该国森林法规定,禁止2公顷以上的皆伐,0.5公顷以下的皆伐不需要申请批准,但0.5-2公顷的皆伐必须经有关方面批准,持获准的采伐证方可实施采伐,2公顷以上可进行间伐同时还规定,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朗乡林业局几十年采伐方式几经变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研究,认为适合朗乡林区的采伐方式应在近期内以保留中幼龄树木的小面积皆伐和经营择伐为主;成过熟天然单层林以小面积皆伐为主;成熟人工林一律实行小面积皆伐;近熟林一律实行低强度经营择伐.对林下有人工幼林的天然近熟林,近期不宜采伐。  相似文献   

18.
在大兴安岭林区不同采伐区选择典型样地,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不同采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间伐干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随着采伐干扰强度和频度的增大,生物多样性会下降;皆伐更新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会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改变生物多样性结构;渐伐符合森林更新及林下重要物种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伐作业是森林经营中重要环节,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和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对32年生马尾松林开展不同采伐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强度增大,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皆伐方式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壤孔隙度、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均随采伐强度增大不断下降,土壤容重增加;皆伐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相似文献   

20.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伐作业是森林经营中重要环节,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和土壤肥力产生影响。通过对32年生马尾松林开展不同采伐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强度增大,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皆伐方式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壤孔隙度、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均随采伐强度增大而不断下降,土壤容重增加,皆伐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