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一穴三株"高产栽培技术是改变传统的单株种植模式,采用专用机械播种,一穴播3~4粒种子,在提高亩株数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使玉米植株在良好的通透环境下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据调查,采用"一穴三株"栽培方式比单株种植可增产30%左右。  相似文献   

2.
对花生缩垄增密,大垄三行,花生与玉米间作三个新的种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新的种植模式均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缩垄增密种植模式每667m2花生产量为305.1 kg比对照增产39.15%,增效487.9元;大垄三行种植模式每667m2花生产量为293.95 kg比对照增产35.14%,增收415.7元;花生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每667m2花生产量为224.75 kg比对照增产3.14%,玉米产量为244.8kg,增效435.7元。大面积应用也证明三种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少雨干旱地区,旱地甘蔗改沟植为穴植,可有效地拦集自然降雨,施肥集中于种植穴内,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提高甘蔗产量。试验表明,0-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提高0.66-1.90个百分点。施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穴植土壤肥力高于沟植,增加有机质0.56%、速效氮17.01mg/kg、速效磷2.63mg/kg、速效钾3.98mg/kg,增产甘蔗21.8t/hm^2,蓄水保肥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生春  高军  李翠莲 《吉林农业》2010,(11):143-143
玉米是确保靖边县粮食安全的一项支柱产业。为了提升玉米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挖掘旱地玉米的增产潜力,增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科学栽培技术模式,在旱地玉米露地、半覆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示范推广了旱地玉米全覆膜双垄沟集成栽培技术。2010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3.3186万亩。平均亩产749.2kg,比半覆膜玉米平均增产幅度达到40%以上,亩增产150kg以上,亩增收300元以上,其集成栽培技术概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比较拌高巧30毫升+6%立克秀3ml/2kg种子,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指标的影响,来确定玉米高巧+立克秀的效果显著,使用后玉米亩产量为900.5kg,比常规对照增产230.4kg.按玉米市场价0.62元/斤亩增收285.7元.  相似文献   

7.
玉米一埯多株技术是国家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单株种植模式,使一穴里种植3株以上玉米。行距0.9~1.1m,穴距0.36~0.6m,每穴株数3~8株,亩留苗6000株以上。据统计此种种植模式产量增幅在25%~50%。1边行优势扩大了行距,增加了通透性,提高了光、热、水、气资源的利用率,玉米喜光喜温,行间光照充足与否,空气流动性好坏是影响玉米光合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1997年我市承担了河北省农业厅下达的"玉米地膜覆盖及配套增产技术"项目.计划面积100万亩,计划单产比裸地玉米栽培亩增产100 kg,2年总增产粮食20000万kg,增加效益9600万元,增加产值16000万元.在项目实施中,通过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以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为依据,突出玉米地膜覆盖的综合增产技术,使地膜玉米达到了理想的增产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成果获1998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四川农业科技》2011,(9):57-57
目前,四川省各地春玉米相继成熟,已陆续收获。通过对35个经济运行监测网点县的282个乡镇、2030个地块、2487.5亩玉米地监测数据分析,玉米平均理论亩产424.19kg,比上年增产6.08kg,增1.5%。增产的直接原因: 一、种植密度普遍增加 各地以高产创建为抓手,通过选用良种,推广增密增肥覆盖保温栽培等新技术,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甘肃兴电灌区灌耕灰钙土玉米、蚕豆单作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蚕豆全覆膜带田优化施肥种植模式(玉米带80 cm种2行,蚕豆40 cm种2行,施肥量为N 300 kg/hm2、P2O5 90 kg/hm2)玉米产量比单种玉米增产9.41%;蚕豆产量虽比单种蚕豆减产23.89%,但比玉米蚕豆带田传统种植模式增产27.03%,且蚕豆分枝数、株粒重、百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粒重、百粒重均表现最高,可作为兴电灌区玉米蚕豆带田的最佳种植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革小麦玉米种植方式(即2 m一带,机播8行小麦,畦内留一个玉米套种行,翌年在畦背套种两行、畦内套种一行共三行玉米),引进宽幅小麦播种机,设计小麦幅宽,以适应麦田套种玉米和大型拖拉机作业为目的,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建立合理的小麦、玉米群体结构;实行农机农艺配套.经测产,该模式小麦产量8130 kg/hm2,玉米产量12 465kg/hm2,比传统的"八三式"7179kg/hm2,和1094 kg/hm2,增产951 kg/hm2,和1525.5 kg/hm2,增产13.3%和14%,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一穴多株的栽培模式是指在一穴中栽植两株及两株以上玉米,在不减少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它与传统的一穴多株的种植方式相比,具有抗根倒性强、亩株数增多的优势。元氏县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适宜一穴多株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和适宜种植密度,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玉米"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讨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群体生物性状、果穗性状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穴双株"种植模式下,密度为7000株/亩的处理可少量增加玉米生育时期各项指标,但改变密度无法改变生育时期节点与生育时长等与品种相关的因素;可以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前提下,避免因增加密度而发生病虫害并造成作物减产的隐患;在大多数果穗性状上具备增产优势;具备相当的增产效果,较产量最少的处理增加了29.04%。故在"一穴双株"种植模式下,合理密植确实能起到优化生育时期性状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但是若密度过小或过大则会导致产量下降,通过研究探索实现玉米高产的新途径,为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玉米获得高产的途径和相关栽培新技术的应用,玉米高产受生长环境、种子性质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因此新的增产栽培技术涉及土壤、种子、水、肥、栽培方式、种植、收获等方方面面,本文试从以上各方面因素的着手,总结出玉米新品种增产栽培技术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推动玉米的高产产生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张掖市甘州区对春玉米"一穴多株"种植模式与常规栽培方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一穴多株"种植模式不仅增产效果明显,而且利于大面积推广高密度玉米品种、培肥地力、省工省时、保护环境、机械化程度高,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济南市济阳县对玉米"一穴多株"种植模式与常规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田对比试验。统计数据显示:玉米"一穴多株"种植模式不仅增产效果明显,而且利于大面积推广高密度玉米品种、培肥地力、省工省时、保护环境、机械化程度高,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俞春锦 《农技服务》2014,31(7):54-54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一长期以来,玉米以其用途广泛、成熟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遍布于我国的众多省份,分布区域广、种植面积大j本文主要讲述了几种玉米种植增产的新技术,并依次分析了这几种新技术对玉米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伟令 《农业科技通讯》2014,(1):175-177,233
玉米是建平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建平县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在540 kg左右,比全国高10%以上。为充分挖掘玉米单产潜力,促进建平县玉米高产高效种植,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与推广,总结出一套玉米创高产栽培新技术,用于指导当地农民玉米生产,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吕梁山区玉米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推广玉米施锌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玉米产量。1999年,在梁上庄马成喜坡地上种植4亩玉米实施玉米施锌技术,亩产达到279公斤,比对照亩产242公斤亩增产37公斤,增产率达15%。2000年,在孝义市柱朴镇实施技术承包,  相似文献   

20.
以齐黄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2 845.57 kg/hm~2,较露地点播增产75.6%;全膜覆土穴播次之,为2 678.97 kg/hm~2,较露地点播增产65.3%;全膜双垄沟侧播排第3,为2 548.40 kg/hm~2,较露地点播增产57.2%。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产量优于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模式和全膜双垄沟侧播种植模式,推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