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选育高产、优质、抗病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者近一个时期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河南农业大学育种工作者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52号在高产、优质、广适和抗病的结合上获得了较大成功,本文就豫麦5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进行了介绍,旨为该品种在同类适宜麦区推广种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麦育种进程与现代育种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60年来国内小麦育种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以矮化和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高产和优质并进的育种阶段.聊城农科院自建院以来选后选育出鲁麦3号、鲁麦12号、聊麦16、聊麦18、聊麦19号等小麦品种,为山东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麦育种的具体程序分为三步:制定育种目标、正确选配组合、严格世代选择.文章还对小麦育种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适合黑龙港麦区小麦的产量水平与构成因素、株叶型、抗逆性、适应性以及生态类型等性状的具体标准和设计思想。依据小麦品种设计原理,在小麦多抗节水高产育种实践中,成功选育出小麦沧麦12、沧麦6005、沧麦028、沧麦6002等小麦品种,并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品种设计在黑龙港麦区对小麦育种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龙辐麦1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小麦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育成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强筋小麦中标品种以及《黑龙江省麦豆轮作示范区建设》项目中种植品种。因其优质高产抗病和抗逆性强,已成为大兴安岭沿麓春小麦产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小麦研究室多年来致力于小麦高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拥有育种资源3500份,近年来创制了利用前景较好的小麦育种中间材料225份,高代新品系59份。育成了黔麦15~22号共7个小麦高产、抗病品种,其中成果"小麦品种黔麦15的选育与应用"于2008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小麦高产抗病品种黔麦15、16、17号的转化应用"于2014年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以小麦种子繁殖与推广,小麦新品种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为推广核心技术。近10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工作起步于1958年。根据黄淮生态条件,围绕河南小麦生产特点制定育种目标,开展小麦高产抗病育种,先后培育并推广了一批百农系列高产品种,在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进行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小  相似文献   

7.
郑麦7698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分子育种研究室采用分子聚合育种技术育成的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2011年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具有超高产的生产潜力,该品种已成为黄淮麦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强筋优质麦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育成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历小麦品种七次更新,产量由450kg/hm2提高到6000 kg/hm2左右,高产地块9000 kg/hm2,并育成一批9000 kg/hm2~10500 kg/hm2高产潜力的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育成豫麦34、豫麦35、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农16、郑麦9405、郑麦98、新麦18、周麦19等10多个既优质又高产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目前全省优质强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超过4000万亩.育种途径由常规杂交育种拓宽到分子标记育种、生化标记辅助、矮败、航天、组织培养、辐射诱变等育种手段.今后强筋小麦育种方向: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质稳的定性差、抗寒性、抗到性、抗病性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的育种起步历史,1950年以后小麦育种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3个阶段,矮秆基因和1B/1R易位系利用与株型改良起到关键作用,育成了碧蚂1号、泰山4号、扬麦158、豫麦21、济麦22等突破性品种,主产麦区经历了8~9次品种更新换代。黄淮麦区的矮秆高产育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了种质资源、远缘杂交、矮败小麦、品质改良、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小麦栽培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密植为核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研究不同麦区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各主要麦区栽培技术模式包括精播高产、节水高产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优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病害加重、缺乏优质高效抗病品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加强优质抗病高效品种选育与新技术应用研究,实现栽培研究与植保、土肥、农机等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襄麦35是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合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全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集北方小麦的丰产性和南方小麦的多抗性于一体,并且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GB/T17320-1998),是湖北省小麦高产育种的成功尝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主成分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的41个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的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与各自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按小麦株型结构,把北方麦区小麦品种划分为平原型和高原型,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中的农艺学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四川省农科院与CIMMYT在小麦穿梭育种中的农艺学合作研究历程,以小麦穿梭育种的第一个突破性新品种川麦30的高产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为典型案例,探讨了突破性新品种与农艺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系统设计、高产栽培和农民参与式研究在品种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城乡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研究分析了小麦育种资源的状况,制订了适合麦田两熟种植的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目标。按照既定育种目标选配亲本,以优质品系郑州891、丰产品系周麦8836、适应性及综合性状较好的冀麦5418为亲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粗杆抗倒穗大粒多、耐旱抗逆、广适抗病、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种豫麦56号(郑优6号)。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针对豫北地区强筋小麦育种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强筋小麦育种技术体系。新麦系列优质强筋高产高效小麦品种的育种实践表明,新品种与栽培技术、产业加工的有机结合能够适应当前豫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重点介绍了小麦新品种郑麦925的育种策略和特点,包括育种目标、亲本选育原则、后代的处理、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并结合小麦常规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见解和建议,拟为黄淮麦区的高产小麦育种及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扬麦21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广适性和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和综合育种路线,育成小麦新品种扬麦21。其综合性状优异,中抗赤霉病,抗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感纹枯病。较对照扬麦158等增产3.9%~6.8%,品质优良,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缓解了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品种的短缺矛盾,有利于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GS豫麦34号小麦新品种是我所小麦育种家雷体文选用<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豫麦2号>杂交组合,经过10多年的精心研究,成功地选育出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晚播早熟小麦新品系.该品系的育成突出地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这是我国常规育种的新突破.1994年8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34号".1995年3月被农业部鉴评为面包用优质小麦新品种.1998年1月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GS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18.
<正>本报讯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和铜川市印台区农技人员对印台区种植的2000亩铜麦6号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测产,平均亩产达到527公斤,是当地小麦平均亩产的2倍多。在此之前,铜麦6号彬县示范田测产数字达到亩产600公斤,有望成为今年陕西省旱地小麦最高记录。铜麦6号是陕西大唐种业和铜川市印台区农机中心按照"专家牵头、企业主体"组建育种联盟培育推广的旱地高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抗旱、抗病、抗倒伏的突出优点。在今年雨水较多的年份,铜麦6号不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的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高出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势种质导入,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