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于光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2,(2):26-27
为了提高我镇农业科技含量,满足农业产业调整需要,我站从1999年开始,利用旋耕机改制联合整地机进行大棚整地作业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效果,目前已在整个丹东地区和大连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使用。利用普通旋耕机改制成联合整地机进行大棚整地作业,可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多项作业,具有省油、省劳力、省资金、抢农时、增加土壤肥力、保土保墒等优点。同时改制后的联合整地机也适用于旱田整地作业,一机多用,并且不影响旋耕机正常旋耕作业,使农户的生产成本和营机户的作业成本得到降低,提高了农户和营机户的经济效益,社… 相似文献
4.
5.
玉米生产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划经济年代玉米生产的整地方式以铧式犁耕翻为主,多年连续的旋耕,导致土壤熟土层厚度减少,耕深只有15 cm左右,使土壤逐渐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对玉米等深根系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通透性越来越差,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2005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投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资金达73.5万元,其中中央、自治区财政投入13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22.5万元,农民自筹587万元。共购置农机具165台(架),其中60~120kW的拖拉机56台,翻转犁、旋耕机、播种机、青贮饲料收获机、割草机、方捆机、联合整地机等新型机具109台(架)。 相似文献
7.
8.
9.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主要以水稻育苗机械插秧为主要模式。在水稻机械插秧环节中,整地质量是影响水稻机械插秧作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水稻机械化整地技术及机具的合理选择与应用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中较关健的环节。应根据水稻产区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农业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使用水稻机械化整地技术及机具,满足后续机械化插秧环节对整地的要求及水稻秧生长农艺要求。论述了黑龙江省水稻机械化整地的主要技术及特点。阐述了水田整地机具的机型、分类、主要技术特点及在黑龙江省广泛应用并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机型的技术参数及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玉米播前机械化耕整地的作业流程,播前各作业环节均对播种后作物的出土、生长、丰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板结现象严重,犁底层增厚上移、耕层变浅问题日益加剧,而现有旋耕机具在性能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为了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土壤联合整地机,以实现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现有的拖拉机基本上都是中小功率的,与作业阻力较大的全方位深松机不相匹配。为此,设计了一种与中小功率拖拉机相配套的深松整地机。详细阐述深松机关键部件深松铲的刀头和翼铲受力情况和设计思路,分析计算深松机牵引阻力,旨在为机具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水田耕整地作业效果,研制水田秸秆还田耕整机具。介绍水田秸秆还田的类型及质量要求,总结国内外水田秸秆还田机具的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为提高相关技术发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内深松整地机作业质量差、可靠性低等问题,在吸收国内外深松整地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1S-2型深松整地机。介绍该型整地机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经试验证实该机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动力消耗较小。 相似文献
15.
16.
为验证1S3型深松整地机的深松作业效果,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深松对土壤含水量、坚实度、地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深松地块相比,深松地块的土壤含水率更高,土质更松软,地温也更高;玉米植株的株高、茎粗、穗位高较理想,抗倒伏能力较强;玉米产量增加0.66t/hm2。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种肥同施单元和穴播变频单元等结构研制了一种玉米套种精量种肥穴播器,主要用来实现小麦收获前期的玉米套种播种机械化,可精确控制种子、化肥的穴播量及穴间距(130~380mm)。与此同时,对自行研制的套种精量种肥穴播器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该穴播器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行走流畅且不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获,能够高效地完成小麦垄沟间玉米的精量播种;播种行距、株距均匀,深度适中,基本没有漏播、重播现象。该穴播器适用丘陵地区作业,并能实现播种量、施肥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玉米根茬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产量。为此,通过对3种不同类型玉米根茬处理作业机具特点的分析,研制了一种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机具—根茬破碎还田机。田间试验表明:该灭茬装置结构简单,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是最基本的农田作业机械化技术。介绍机械化耕整地技术的主要内容,提出我国机械化耕整地具有中小型机具仍占主流、大中型联合耕整机推广速度加快、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发展等特点。通过分析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提出今后应向自动化、智能化宽幅大型化、高效联合化方向发展,并在标准化、通用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