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快速评价唐古特白刺种子的发芽潜力。【方法】对浸种温度、浸种时间、TTC溶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进行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以测定唐古特白刺种子的生活力,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浸种温度、浸种时间、TTC溶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5个因素都是影响唐古特白刺种子生活力测定的主要因素,其中浸种时间影响最大,浸种温度与TTC浓度次之;试验测得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检测条件是35℃下浸种20 h、0.3%TTC染色液、25℃恒温、黑暗条件下染色15 h,84%的种子表现出强生活力;拟合方程可以预测试验过程中76.8%的情况。【结论】研究筛选出的最优组合可以快速测定唐古特白刺种子的生活力,并且回归方程可以检测试验中出现的异常值,可为后续育苗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杏当年播种成苗技术及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杏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为杏种子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杏种子为试材,当年采收后进行播种,研究种子处理方式、生长调节剂以及消毒方式对杏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结果表明:去除种皮、赤霉素处理和种子消毒均有利于杏种子当年萌发;萌发过程中种子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降,α-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基本成反比。【结论】去除种皮杏种子通过80mg/L霉素和10%过氧化氢综合处理后,不需要经过常规层积作用,在采收当年就可以萌发成苗。  相似文献   

3.
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及淀粉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生化调节作用,为揭示甜高粱种子的萌发生理及其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晋甜08-1为试材,用NaCl浓度(mmol·L -1)为0、50、100、150、200、300和400 的溶液培养高粱种子,通过萌发率确定高粱种子萌发期的耐盐适宜浓度、半致死浓度和极限浓度。用0.05、0.1、0.2、0.4、0.6和0.8 mmol·L -1硝普钠(SNP,NO供体)在25℃黑暗条件下浸种12 h,以150 mmol·L -1的NaCl模拟盐胁迫,在培养36 h统计发芽势,72 h统计发芽率,在5 d时取样测定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淀粉转化相关指标。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淀粉酶活性和还原性糖,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茚三酮显色法测定脯氨酸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通过对高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种子吸胀、淀粉酶活性、淀粉及糖含量、脯氨酸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及淀粉转化的影响。 【结果】 NaCl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NaCl浓度大于100 mmol·L -1时高粱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降低,150 mmol·L -1 NaCl处理时高粱种子的萌发率为63.17%,400 mmol·L -1 NaCl完全抑制高粱种子萌发。0.05 mmol·L -1的SNP处理能够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高14.44%、12.22%和18.07%(P<0.05);SNP处理使高粱种子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18.97%和41.43%,从而降低渗透势,促进种子吸水,缓解NaCl造成的渗透胁迫,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较NaCl单独处理降低了17.79%。SNP处理还能迅速提高盐胁迫下种子淀粉酶活性,在处理后第1天时就比NaCl处理提高了17.20%,加速淀粉的降解,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在处理的第5天时,SNP+NaCl处理淀粉含量比NaCl处理降低19.17%,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的含量分别提高了41.4%和41.0%,差异显著(P<0.05),这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提高高粱种子萌发期的抗盐性。 【结论】 外源NO可调节高粱种子萌发期的淀粉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其对盐胁迫的抵抗能力,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探讨了干旱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种子发芽率;较低浓度的PEG处理,能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含量、α-淀粉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对种子根伸长也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PEG处理,能不同程度地抑制α-淀粉酶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抑制种子根伸长:不同浓度PEG处理,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萌发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凤仙花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凤仙花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为探寻野生凤仙花引种驯化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将凤仙花种子分别萌发0 h、12 h、24 h、36 h、48 h,测定不同萌发阶段种子的吸水量、膜透性、可溶性糖、淀粉、粗脂肪含量,以及淀粉酶、SOD酶、CAT酶活性.随着凤仙花种子萌发时间的延长,其吸水量逐渐增加,膜透性降低,膜系统逐渐被修复,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淀粉和粗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SOD、CAT酶活性在萌发前36 h缓慢下降,到48 h时略有上升.因此,在栽培凤仙花时可以先浸种24 h,这样有利于种子更好地吸收水分,体内的储藏物质就能快速被动员,促进种子顺利萌发.  相似文献   

6.
一串红种子发育及内含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试验通过常规方法测定不同成熟度与不同萌发状态种子中可溶性糖、脂肪和淀粉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胚生长过程;采用滤纸床在20℃恒温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种子的胚发育状态及内含物差异很大。随成熟度提高,种子中脂肪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完熟种子中主要贮藏物质是脂肪。伴随种子萌发,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变化缓慢。通过TTC染色与发芽试验对比,不同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和发芽率  相似文献   

7.
以经过层积处理解除休眠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种子为材料,在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探讨温度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转化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宜温度下萌发相比,较高温度(25 ℃)下萌发时,种胚中GA3和ZT含量降低,种胚和胚乳中ABA含量升高,种胚中GA3/ABA、IAA/ABA、ZT/ABA的比值降低.内源激素向利于种子休眠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种子中脂肪酶和β-淀粉酶活性受抑制,脂肪和淀粉的分解缓慢,可溶性蛋白和糖的进一步代谢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菘蓝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浓度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菘蓝生活力测定值大小的因素依次为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TTC浓度;30 ℃的0.5% TTC溶液中染色2.5 h是菘蓝TTC染色法测定的最佳条件;最佳反应条件下种子生活力高于种子发芽率。由本研究可知,TTC法可用于菘蓝种子生活力快速测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羊耳菊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测定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羊耳菊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测定条件,采用四唑染色法,以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TTC浓度1.5%、染色温度40℃、染色时间3h为羊耳菊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3个检测指标对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为染色温度染色时间TTC浓度。  相似文献   

10.
刘若楠  杨志玲  于华会  舒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22-14923,14931
[目的]探讨四唑(TTC)染色法测定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以及生活力与发芽率的相关性。[方法]以10个栀子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TTC浓度对栀子种子胚染色效果的影响,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结果]染色温度、染色时间、TTC浓度对栀子种子生活力测定结果均有一定影响,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在适宜的TTC浓度范围内,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对测定结果表现出显著影响。四唑染色法测定的栀子种子生活力(X)与发芽率(Y)的回归方程为Y=-13.154+1.077X。[结论]染色温度为35℃,TTC浓度为1.0%,染色时间为2.5h是测定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其测得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Since 1980s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in vegetable breeding, seed production, preservation, quality test, packing and marketing in China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半粒种子发芽法在大豆种子活力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0个大豆品种的新种子和相应人工老化种子为材料,进行半粒种子发芽试验,测量胚根长度,并将胚根长度划分为4个范围,即小于1 cm、1~2 cm、2~3 cm和大于3 cm,再将半粒种子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新种子胚根长度大于3 cm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相关系数最高,二者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胚根长度小于1 cm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老化种子胚根长度在1~2 cm内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初步认为,半粒种子发芽法作为大豆种子活力测定的一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就知道种子劣变的现象,由于种子劣变与种子寿命及种子活力和萌发力的密切关系,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虽然人们已普遍承认种子劣变是一不可避免和不可逆的变化,尚无人指出为什么如此,本文分析了种子劣变的机理,讨论了种子劣变的原初原因。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抗生素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萘乙酸、乙烯利、三十烷醇和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在种子浸种处理和包衣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在小麦种子精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农大399小麦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单粒小麦种子的形态物理指标,拟通过研究这些形态物理参数与小麦种子活力的相关性,为图像识别技术在作物种子加工工艺和参数精确选择提供参考。首先采用平板扫描仪获取单粒小麦种子的PNG图像,采用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种子形态自动化识别软件自动提取单粒种子(400粒)的RGB、Lab、HSB、长度、宽度和投影面积等形态物理指标,然后进行垂直玻璃板发芽试验,以发芽第5天的幼苗长度、鲜重和简易活力指数作为种子质量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大399小麦种子的幼苗鲜重与种子投影面积、长度和宽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40和0.37,均达到显著相关。将种子按投影面积、长度和宽度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幼苗鲜重和简易活力指数随着种子投影面积、宽度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生产上可以根据对种子质量或数量的需求灵活设置相关加工参数。  相似文献   

16.
种子人工陈化处理时有机自由基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小麦和芝麻种子在人工加速陈化的条件下,其有机自由基含量、α-醛在种子吸涨期间的释放量与种子活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内稳定自由基含量与种子活力无关,而α-醛在种子吸涨期的释放量随陈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种子活力随之下降,二者间的相关系数r=一0.8735。  相似文献   

17.
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引发回干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烟草种子进行引发,在萌发过程中回干处理,分析这些措施对种子萌发率和种子内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72h回干处理的烟草种子萌发率最高,催芽后48h达到93%,比对照(正常种子)提前了72h.经过引发回干处理的种子再进行催芽时,种子内的蛋白质、可溶性蛋白、淀粉等大分子物质被均衡利用,其含量变化较平稳;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一些有利于萌发、提高种子活力的物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人参种子的长、宽、厚及其重量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宽度总体平均值约为4.5mm,宽度〉4.5mm和〈4.5mm的分别占总体的48.56%和51.44%。不同产地人参种子大小分布范围没有显著差异,所有的品种宽度〉5.5mm或者〈3.5mm的种子均不足10%,但是不同品种的人参其种子在不同等级中所占比率不同。人参种子的宽/长比值范围为0.70~1.00,不同品种的人参种子宽/长比值分布范围完全一致,平均值基本相等。人参种子的厚/长比值范围为0.25—0.80,厚/宽度比值范围为0.3~0.9。不同品种人参种子厚/长比值和厚/宽分布范围有较大的差异,平均值差别较大。人参种子单粒重为10~50mg,其重量与种子宽度呈正相关关系,平均宽度和平均重量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达0.9989。人参种子吸水后长、宽、厚度增长比例基本一致,干种子尺寸与吸水后种子的尺寸呈线性相关性(R^2=0.993)。充分吸收水分后长、宽、厚膨胀系数均为1.05左右。人参种子可采用圆孔种子筛进行有效地分级,分级结果符合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种子雨及种子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Faguslucida)·厚皮香八角(Illiciumtern-stroemioides)群落种子雨量达18种260粒/m2,其中成熟有效种子80粒/m2.在天然萌发开始时种子库中有活力种子33种2076粒/m2,其中现存植物种子18种204粒/m2,演替前期各阶段植物种子15种1872粒/m2;木本植物种子20种,草本植物种子13种.种子库的枯枝落叶层中全为现存植物种子.土壤层中随深度增加,活力种子种类和数量均逐渐减少.天然萌发开始时种子库中现存植物的活力种子种类及数量丰富,群落更新潜力好.  相似文献   

20.
Evaluation of seed quality is the key to seed distributing and seeding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as an important species for pharmacy and soil conservation. Here,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scarification on breaking the seed coat. Seeds were collected in 2004, 2005, and 2006, placed in Petri dishes, and incubated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20, 25, and 30℃, and alternating temperature 15-25, 20-30, 15-30, and 20-35℃ under either an 8h photoperiod or total darkness for 28 consecutive days. Differ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break the dormancy owing to hard seededness in this species such as chemical scarification by immersing in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for 5, 10, 15, 20, 25, 30, 45, and 60 min, in 0.2% KNO3 solution to saturate the seedbed, and prechilling for 7 d at 7℃ and mechanical scarification by cut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ernating temperature at 20-30℃ with 8 h photoperiod and 16 h darkness was optimum for G. uralensis seed germinating in the laboratory. Hard seeds were broken by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soaking or mechanical scarification by cutting. Germination of seeds harvested in two different years was both promoted by immersing for 30-45 min in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KNO3 solution was ineffective for reducing hard seeds. During seed germinating, the first count was on the 7th day and the last count was on the 14th 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