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猪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迄今全球还没有能预防它的有效疫苗。目前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是最具潜力的疫苗研发策略。据报道,越南正式批准了ASFV基因缺失弱毒疫苗NAVET-ASFVAC (ASFV-G-AI177L)在其全国范围内使用。ASFV-G-AI177L疫苗株是首个能诱导产生免疫且不排毒的毒株,针对越南地方品种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可抵抗母本强毒株(ASFV-G)的攻击;在疫苗接种后21 d可产生全面保护,并且大剂量接种安全,带毒时间小于90 d,连续5次传代未观察到毒力返祖。但是临床条件下ASFV-G-AI177L疫苗株仍存在水平传播和病毒血症逐代升高的风险,并且对野猪和妊娠母猪缺乏安全性评价。本文针对越南自美国引进的ASFV-G-AI177L毒株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ASF疫苗研究及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强毒株感染猪的致死率接近100%,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ASFV在猪群中可以快速有效传播,在环境中可稳定存在,为ASF的防控带来了挑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ASF疫苗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没有有效的疫苗投入市场。综述了ASF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情况,以期为ASF疫苗的有效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 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广泛出血性猪烈性传染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家猪和野猪一旦感染强毒株,死亡率可高达100%。虽然目前国外已有商品化疫苗,但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因此,研发安全有效的ASF疫苗,从而阻断ASFV的传播依旧迫在眉睫。本文在综述当前ASF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未来ASF疫苗研究方向及其重点,以期为ASF疫苗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在番鸭免疫器官中的分布和排毒的差异。结果显示强毒株在感染后1d就可在脾脏、法氏囊、胸腺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直到感染后35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接种强毒株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4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雏鸭免疫弱毒疫苗后3d,即可在脾、胸腺、法氏囊中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免疫后21d免疫器官中的检测逐渐降低,直到感染后28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表明番鸭接种活疫苗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1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家猪或野猪感染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出血性传染病。2018年8月,中国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养猪业的危害极其严重。本文以ASFV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病毒的结构特点、主要病毒蛋白、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等方面归纳总结了ASFV的病原学特点,分析讨论了ASF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的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我国ASF疫苗研发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为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认识和途径,为科学防控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ASFV强毒株感染家猪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达100%。由于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ASF疫情已经给世界养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能够编码150~200种蛋白。ASFV编码的一些蛋白参与病毒入侵、基因组复制、DNA修复和病毒粒子组装;另外一些蛋白还执行免疫调节功能,在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调控NF-κB信号、干扰素(IFN)信号和炎症反应,调控细胞死亡和细胞自噬等。本综述将编码调控NF-κB信号、天然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死亡和细胞自噬等功能的ASFV蛋白的基因,统一称为ASFV免疫调节基因。大量研究证据表明,ASFV免疫调节基因与病毒的致病力密切相关。缺失一个或多个ASFV免疫调节基因的ASFV毒株毒力降低,用这些减毒毒株免疫猪可以抵抗ASFV强毒株的攻击。然而,ASFV免疫调节基因在ASFV感染和发病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仍然未知。因此,本综述对ASFV免疫调节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病毒感染和致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研究AS...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Afcri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近日,越南正式将经临床试验验证的非洲猪瘟弱毒疫苗AVAC ASF LIVE(ASFV-G-ΔMGF)在其全国推广使用。本文对越南非洲猪瘟弱毒疫苗ASFV-G-ΔMGF相关研究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分别从ASFVG-ΔMGF株攻毒保护能力评价、传代细胞培养株临床动物实验、野猪口服接种试验、毒力返强验证等方面,结合国内相关ASFV基因缺失株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发现:越南上市的ASFV-G-ΔMGF疫苗株,二次免疫接种后攻毒保护效果更好,但在对野猪的口服接种评价中,其口鼻接种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疫苗株在动物体内的不断传代,其存在毒力返强和毒株变异风险,导致接种猪只临床症状明显;ASFV-G-ΔMGF株虽然有较好的攻毒保护能力和可靠的生产优势,但仍缺乏相关研究数据,特别是在垂直传播、交叉保护、基因突变等方面。后续仍需对ASFV-G-ΔMGF株的临床应用效果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用体外试验方法评价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效力,以猪瘟病毒抗体(兔源)为一抗、荧光素标记羊抗兔IgG 为二抗,建立了CSFV兔化弱毒株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 IFA)。特异性试验表明,用该IFA方法检测CSFV兔化弱毒株接种的RK细胞为阳性,而检测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接种的RK细胞均为阴性。 CSFV兔化弱毒株和活疫苗的兔体感染量( RID)用兔体测定,半数组织感染量( TCID50)用IFA测定,拟合RID与TCID50的线性回归方程,确定1RID/mL=( TCID50/0.1mL+200)/12。  相似文献   

9.
国外     
正西班牙科学家构建重组减毒活疫苗可预防非洲猪瘟近日,西班牙科学家通过构建重组病毒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能够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的弱毒活疫苗。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至"Vaccine"杂志,文章题为"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protection mediated by NH/P68 andNH/P68 recombinant live-attenuated viruses"。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应用本所1962年分离的伪狂犬病毒闽A株强毒为种毒(简称PRVFA)。该病毒株在乳地鼠肾和乳兔肾原代细胞上传500代后,对多种家畜仍保持原来的毒力。后采用蚀班克隆,筛选直径小于2mm的小斑,并结合低温诱变,选育出伪狂犬病毒弱毒株(简称PRVFB)。该弱毒株特性:对2kg重的家兔仍有35%发病死亡或麻痹和奇痒症状,其中有极少数耐过康复;对乳猪已无致病性;对其它家畜的奇痒症诱发力消失;.用家兔和乳猪盲传未发现返强;接种动物同居感染未发现水平传播;制成冻干弱毒疫苗的病毒最低滴度为LogTCID50=5.0;接种多种家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鸭是新城疫病毒(NDV)重要的自然宿主,在NDV的传播和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鸭对不同NDV株易感性及在NDV传播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5株不同禽源及基因型NDV,以不同剂量经滴鼻点眼途径接种15日龄番鸭,鉴定对鸭的致病性、排毒情况、血清抗体变化以及病毒的组织脏器分布;并设立同居鸭、鸡测定NDV水平传播能力。结果显示,疫苗病毒株La Sota和WB383(基因Ⅰ型)株能够在番鸭体内有限复制;La Sota仅诱导产生低水平抗体,而WB383诱导的抗体水平较高,未检测到这2株病毒的水平传播;F48E9对番鸭致病性强,具有较强水平传播能力;同为基因Ⅶ型病毒,鸭源MD株呈现出对番鸭高致病性,野鸭源WB363株则对番鸭致病性较低,但其水平传播能力高于MD株。实验结果显示,5株NDV对番鸭致病性差异较大,La Sota和WB383株对番鸭无致病性,排毒和水平传播能力弱;F48E9对番鸭具有高致病性;同属于基因Ⅶ型的强毒株对番鸭致病性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番鸭感染NDV的F48E9、WB363、MD株后水平传播能力较强,应重视其在NDV传播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猫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时,从猫的唾液中发现了杯状病毒.通过对病毒进行分离和形态学、理化学、动物感染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等鉴定,证明该病毒为猫杯状病毒(FCV)自然弱毒株.免疫试验证明,该毒株可以诱导猫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能持续50周以上,并能抵抗FCV强毒株攻击而不发病.  相似文献   

13.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猪的一种强毒型病原体,从2007年起在东欧流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ASF病毒是当前的流行毒株,在猪体内带毒和排毒(shedding and excretion)的动力学机理至今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希望通过将易感的家猪与经肌内注射感染ASF病毒格鲁吉亚2007/1毒株的家猪进行接触,以测定ASF病毒在猪栏内和猪栏之间由受感染猪向易感猪进行传播的动力学机理。试验采集了血液、口液、鼻液、肠液(直肠)样本,以通过病毒滴定法和实时定量PCR(q PCR)法检测ASF病毒,利用血清学试验测定ASF病毒特异性抗体。肌内注射和接触传播感染均能造成猪急性发病,不过试验表明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导致猪的发病机制有所差异。接种感染猪在接种的第3天可在血液中分离到有传染性的ASF病毒,而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进行感染的猪分别在曝露后第10天和第13天方可从血液中分离到有传染性的ASF病毒。临近出现ASF临床症状时,ASF病毒在血液中的滴度高于在鼻液和肠液中的。口液样本中没有分离到有传染性的ASF病毒,不过ASF病毒的基因组被检测到。只有一头接种感染的猪在接种后第12天检测到ASF病毒特异性抗体。本项试验结果提供了ASF病毒格鲁吉亚2007/1毒株在家猪中带毒和排毒的定量数据,同时表明该毒株引起持续感染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更多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未知基因的功能,深入探究ASFV的致病机制,为研制针对ASFV流行毒株的疫苗提供候选毒株。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E184L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单基因缺失毒株,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 PAMs)中评价其复制特性,并在猪体内比较ASFVΔE184L与亲本毒株ASFV CN/GS/2018对猪的致病力以及在动物体内诱导免疫应答的差异。成功获得了E184L单基因缺失突变毒株ASFVΔE184L,经PCR鉴定、荧光观察及测序鉴定,证实该毒株E184L基因被成功缺失。复制特性研究发现,E184L基因的缺失削弱了ASFV在PAMs中的复制能力。动物体内试验显示,ASFVΔE184L接种猪在观察期内死亡1头,其余全部存活,而ASFV WT接种猪全部死亡,说明E184L的缺失导致ASFV的毒力显著下降。此外,与亲本毒株相比,ASFVΔE184L可诱导机体ASFV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抗病毒因子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的分泌。E184L为ASFV毒...  相似文献   

15.
为再评价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采用近年在我国流行的不同临床致病力和不同基因亚型的9株猪瘟病毒流行毒株,进行免疫保护效力研究。结果表明,以C-株疫苗种毒生产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对我国目前流行的猪瘟病毒高、中、低致病力毒株及不同基因亚型(1.1、2.1、2.2)流行毒株均具有坚强的保护力,且免疫猪接种不同流行毒株毒后不排毒。研究结果为我国继续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全面免疫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初步筛选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调控基因以及毒力基因,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特效药以及疫苗研发提供分子理论基础。利用GSE145954数据集和文献挖掘,分析ASFV强毒株和弱毒株感染后宿主差异表达基因;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通过交互基因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经网络拓扑结构筛选获得病毒感染宿主调控网络关键基因,随后在细胞水平筛选调控该关键基因的ASFV毒力基因。研究发现ECE1、CCL2、CTSB、SCARB2和CD14在ASF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和动物全血中均明显上调,HMBS、DYNLL1、UBB、EZH2和SERPINE1则明显下调。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表明,宿主UBB、CCL2、CTSB、EZH2、SERPINE1、CD14和DYNLL1为ASFV感染宿主调控网络关键基因,其中UBB占据核心地位。ASFV B119L、I215L以及MGF360-13L可抑制UBB的表达。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7.
从河北省6个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鸡群中,分离到6株强毒,均能使易感鸡36小时发病并死亡,发病率达60~100%,死亡率10~70%。人工感染鸡能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电镜观察均证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其中有的毒株,毒力非常强。利用其中毒力最强的1株病毒,经鸡胚多次传代培养育成1株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免疫效果容易监测的弱毒株,经野外试验证明,该毒株是防治IBD的一个很理想的毒株。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机体IFN-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Real-time PCR对DPV弱毒株及强毒株接种雏鸭肝脏中的IFN-αmRNA表达水平及病毒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弱毒株能引起IFN-αmRNA在肝脏中快速、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接种后3h上升4倍,9h达到峰值(18.5倍),12h~144h保持在7.8~12.6倍之间,显著抑制了弱毒株的增殖,病毒荷载量较低,表现出感染的自限性;而强毒株只能引起IFN-αmRNA在肝脏中短时间、低水平表达,在感染后72h才达到峰值,为空白对照的4.1倍,持续至132h.以后迅速下降,至144h(濒死时)仅为2.0倍,致使强毒株在肝脏中快速增殖,病毒荷载量与鸭瘟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鸭瘟弱毒株能诱导肝细胞高水平表达IFN-αmRNA,有助于机体建立有效的免疫保护,而强毒株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IFN-α的表达,利于其建立感染。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鸭瘟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9.
对2013~2015年,从各省养鸡场分离的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鼻腔接种SPF鸡后,所有鸡均发生感染并排毒,感染鸡泄殖腔排毒量明显高于口腔,致病性强的毒株比致病性弱的毒株排毒时间要长,在接种后的3~5 d个别鸡表现出精神沉郁,缩头闭眼的情况,并且整体出现食欲下降,但并没有鸡死亡;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SPF鸡后,在鸡脏器中的分布各不相同,致病性强的毒株比致病性弱的毒株更具有较广的组织嗜性,在鸡体内各个组织器官复制能力更强。结果表明,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SPF鸡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猪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毒株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脑弱毒SA14-14-2作为母种,采用代地鼠肾细胞和乳鼠皮下传代方法并结合蚀斑纯化技术,选育获得乙脑减毒活疫苗猪用毒株SA14-14-2VS株。该毒株经细胞传到15-18代,脑内接种12-14g小鼠不引起发病和死亡;皮下接种10-12g小鼠,从脑组织中不能分离出病毒;经3-5日龄乳鼠回传一代后,脑内毒力Log LD50仅为1.32-2.10,皮下接种小鼠无致病力。该毒株细胞18代毒,用乳猪传至第五代,从乳猪血液、脑、肝组织中分离的病毒再经细胞传二代,其滴度与原毒液相近,并仍对小鼠脑内感染不致死;8头不公猪经该毒接种后,未发生睾丸炎,睾丸组织中未回收到病毒;经静脉接种的2头怀孕30d的初产母猪,蝇接种后2d和4d血样中检出病毒,但接种21d剖杀时,胎儿均健尖,胎盘、羊水及胎儿脑组织中均未回收到病毒,该毒株能使豚鼠和猪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对小白鼠攻击的保护力比灭活疫苗主;纯毒及外源因子污染 结果表明,该毒株是纯将的乙脑病毒,符合兽用生物制品种毒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