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4.
1999年孟春,笔者向国内17个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53家茶馆和在香港、台湾的朋友,邮寄了当时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中国茶馆》样书,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北京、上海、沈阳、珠海,尤其济南市千佛山路9号山东名人茶馆的鲁明先生,在三月二十三日寄来的特快邮件;“看到《中国茶馆》,十分高兴,要求购买1500册。”他还就增添内容,重新设计了书面草图,并建议由他负责在山东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事,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作了会报,古稀之年的王老在百忙之中,于四月十五日特意为再版的《中国茶馆》写了“序…  相似文献   

5.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6.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7.
安明霞 《农业考古》2004,(4):237-238
人们一向认为老舍茶馆就是"品茗听戏"的地方,如今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年以来,再到老舍茶馆,就会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然保持三楼西边大厅的品茗听戏外,东边大厅的大碗茶酒家还增加了茶宴,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二楼开办了老舍茶馆前门四合茶院、大碗茶茶庄.许多人的直觉是,老舍茶馆在逐渐壮大.  相似文献   

8.
话说北京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小憩、享受品茗乐趣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从茶馆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凡是看过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人,都会对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印象。茶之成为商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陆羽《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说,在晋元帝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着一罐茶水,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们纷纷购买,由此推断这就是茶馆的雏型。明确记载有关茶馆的最早文献,是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时封演的《封民闻见记》:“闰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见卷6)唐中期时,饮茶风气愈益盛行。市廛间随之出现了卖茶水的  相似文献   

9.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10.
《茶馆》是我国话剧典范,一经上演,长久不衰。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这得力于老舍先生力透纸背的语言功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茶馆》的语言艺术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4):122-126
扶植民族艺术花 走进老舍茶馆的西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老舍茶馆的两大立馆宗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又添一新景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命名的一家京味儿十足的茶馆,1988年兴建,位于北京前门西侧蓝色琉璃瓦飞檐的“大碗茶”商业大楼三楼。正门前,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老舍先生”以幽默的目光迎接着前来品茗的宾客。门楣上书有“北京大碗茶”五字的金漆匾额,落着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集老舍书印”的边款。走进大厅,使人感到一派既古朴典雅,又清新蓬勃的气氛.厅内宫灯高照,名人书画琳琅满目。中央池座里摆着数十张乌漆铮亮的仿古梨木八仙桌,上首是一座小巧玲珑,故宫漱芳斋风格的小戏台,下首棱花木门,虚掩着几间雅座,左边明亮的高台上是一溜可以眺望天安门的廊座,右边柜台前悬挂着老式茶叶店  相似文献   

13.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个作品用茶馆的命运来隐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从茶、茶馆、茶文化入手来传达"葬送旧时代,歌颂新中国"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陆文夫谈起自己“下海”时说,他开的公司名叫“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意思是弘扬民族文化。用传统文化赚钱,办好《苏州杂志》,为传统文化服务。现在已从社会各方面筹资300万,他任董事长,女儿任副总经理。陆文夫介绍说,他的茶馆开在苏州的十全街,名字叫“老苏州茶馆”。当年的苏州茶馆有大有小,没北京的那么考究,通常设备比较简陋,四仙桌、八仙桌之类,但江南民间色彩浓厚,生意人谈生意经都在那里。他的茶馆也要弄得考究一点,力求体现老苏州的特点,茶馆里要有茶、有点心,请名家说书,恢复老茶馆的社交场所、  相似文献   

15.
50岁的农民写剧本,83岁的老人当历史顾问,50多名村民当演员,河南省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竞自写、自导、自演、自拍了一部电视剧《鬼子进村》,据说还是一部“贺岁片”。  相似文献   

16.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4,(4):239-244
“盛世兴茶”——,一声轻叹,一位历经人世变迁,深得茶中况味的老人左手托着盖托,右手拿着盖碗的碗纽,这是他挚爱一生的花茶,看着手中黄色盖碗上的“老舍茶馆’’字样,清亮的茶汤中映出了他那历经风霜的脸,几度风华,几番茶香,久远的记忆在酽酽的茶香弥漫开去……  相似文献   

17.
茶博士考茶博士,通俗点说即茶馆跑堂的,拿现代话说是茶馆招待客人的服务员。但查各种辞书,说法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学大辞典》释为“卖茶者”,《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茶馆的伙计”,《中国茶叶大辞典》释为“对卖茶人或茶坊伙计的称谓”,《辞源》指为“善烹茶者”或“待茶者也称茶博士”因而又称“煎茶博士”。总之,茶博士是古代对茶馆服务员的尊称或泛称,也不免含有谀意和贬意。“茶博士”之名起于何时?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提出了疑问:“博士、待诏,皆翰林院官名也。而何以有茶博士、酒博士、算博士之称?剃头匠又有待诏之…  相似文献   

18.
茶香飘鹏城深圳老舍茶馆从80年代末隆重登场,到90年代初悄然关闭,多少带点悲壮的色彩。其经营者超前的经营意识,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一闪而过。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那时候的环境,还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虽然那时的深圳已改革开放十年,深圳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人们还处在一个创业期的“躁动”心态,大多数人的经济基础还没稳定,无论人们的消费心理,还是消费能力,都不能形成一个消费群,他们还没有一种闲情和静心呆在悠闲的茶馆谈天说地。尽管老舍茶馆从它的设计格调、经营方式、茶馆规模…  相似文献   

19.
漫画家的茶趣漫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进我国的“舶来品”,按说与古老的茶文化并无瓜葛。无奈许多漫画家本身就是超级茶客,一不留神,笔下便流出了一缕缕茶香,浸人漫画里面,成了别具风味的茶漫画。老一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是中国漫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生于浙江桐乡,少年在杭州求学,中年以后又在杭州住了多年,说他是被龙井茶“泡”大的,也不算夸张。他发表的第一幅漫画,是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合编的《我们的七月》上,题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正是一张表现茶馆的漫画:一弯新月高悬中天,月光透窗而入,照在…  相似文献   

20.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