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舌病诊断过去多用改良直接补体结合试验(MDCF)进行动物进出口检疫。1980年,美国等国家改用免疫扩散试验(ID)代替MDCF或同时进行这两种方法。然而上述两法的敏感性不高,判定结果常带有主观性,此外,鹿流行性出血病(EHD)病毒  相似文献   

2.
蓝舌病是一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能引起反刍动物的高热,白细胞减少,口。舌、唇和胃肠道粘膜水肿、发组、充血、淤血坏死等炎性反应,孕畜可引起流产。该病最早发现于南非,目前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我国有些省市和地区也有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蓝舌病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典型病毒,为分节段的双链RNA病毒,目前至少有24个血清型。由于基因序列重排和点突变现象的存在,还可能出现新的血清型。病毒颗粒呈圆形,20面体对称,直径50nm—60nm,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由VP2和V…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是由不同品种的库蠓和其它双翅目昆虫、虱、蝇等传播造成流行,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但主要感染绵羊,而牛和山羊等其它反  相似文献   

4.
5.
蓝舌病为OIE规定的需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已经给全球大部分流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于1979年首次证明该病存在,且在我国流行初期即造成大量易感动物死亡,给我国畜牧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但蓝舌病在我国仍属冷门研究方向,我国到底分离鉴定出多少个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该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到底有多广?许多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清楚。特别是在近年来鲜有蓝舌病引起动物发病死亡报道的前提下,人们对蓝舌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本文对蓝舌病在全球的流行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蓝舌病在我国40年的流行情况进行回顾,希望该病在我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病毒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在易感反刍动物之间叮咬进行传播。在家畜中,蓝舌病易发于某些品种的羊,具有典型症状,呈地方性流行;牛感染蓝舌病通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作者分析和总结了近年蓝舌病疫情发生和传播可能的潜在路线,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致病机理及宿主对蓝舌病病毒的免疫反应,并对蓝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建议要加强对该病的深入研究,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离鉴定的Ⅰ型蓝舌病(BIV、Ⅰ型)地方毒株和16型毒株研制弱毒疫苗,对重点地区实行免疫接种,并用c-ELISA进行免疫监测表明,抗体阳性率高达70.1%。适时提出抓种畜检疫,净化,限制疫点畜群流动,大力开展产地检疫,搞好季节灭蠓,加强环境消毒,布点放置哨兵羊等,建立起一整套动物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控制动物蓝舌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库蠓叮咬在反刍动物和骆驼中间传播流行。本文对该病的流行历史,传播,病原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动物病原的诊断水平。动物病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已从常规的病原分离鉴定以及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检测,进入到可对病原基因序列和结构直接进行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市县级动物疫病防控设备投资逐年加大,疫病防控诊断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兽医技术人员希望普及动物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本刊特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杨峻研究员对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兽医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大家在实际应用时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扩增、核酸电泳、免疫印迹技术、图谱分析、核酸序列分析、DNA芯片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蓝舌病是饲养和野生反刍兽的一种虫媒病毒病。牛感染本病虽然比较缓和或无症状,但牛是本病病毒最主要的宿主。羚羊是常见的重要的野生动物宿主。因为羚羊牧地常有牛,所以野生反刍兽蓝舌病的地理分布与家畜蓝舌病的分布有密切联系。 由于牛对本病呈典型无症状特征,本病诊断主要依靠检测群特异性抗体。蓝舌病免  相似文献   

11.
《兽医导刊》2007,(8):72-72
7月18日,四川省政府发布政府令,正式施行《四川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对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的应急处理程序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2.
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侵害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蓝舌病病毒系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主要引起山羊、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及其他反刍动物常为隐性感染.但可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张念祖等(1979)在我省首次发现该病,近年来,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先后报道在本国发生该疫情。  相似文献   

13.
14.
蓝舌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本文从蓝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及疫苗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以来,蓝舌病毒BTV8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不仅对养羊业而且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OIE蓝舌病疫情记录和近年来我国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历史上我国主要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是BTV1和BTV16,我国尚无BTV8引起的病例或隐性感染的报道。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BTV8的流行对我国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感染动物-羊,近年内对我国养牛业也造成了新的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蓝舌病的警惕,加强对BTV8和BTV25等蓝舌病毒的流行状况、检测技术储备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蓝舌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建立了一种Nested-PCR方法。应用方法检测5株标准株蓝舌病病毒(T4、T10、T11、T16、T20)和5株国内蓝舌病病毒分离株(CF4、AF6、Z1、H1、G14),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检测相关环状病毒(EHD2、EHD6、Ibraki),检测结果均生。研究证明,此方法可检测到3.5fg的BTV-RNA,灵敏度较高。该方法成功区分了蓝病病毒和相关环状病毒,比血清学方法更加优势,在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蓝舌病竞争ELISA检测的质量控制图。[方法]采用即刻法与Levey-Jennings常规质控图法结合,绘制连续20次检测结果的质控图。更换质控血清批号和试剂盒批号时,采用双质控法对前3次实验结果做质控,再转入常规质控图。[结果]用即刻法对质控物进行3次连续测定后,就可对第3次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用此方法积累20次质控物的检测结果后,可用Excel绘制出Levey-Jennings常规质控图,用以实验室日常质控。若实验室更换质控血清批号和试剂盒批号,采用双质控法对前3次实验结果做质控。[结论]采用双质控法对前3次实验结果做质控,改进了即刻法只能从第3次结果进行质控的缺点,加强了即刻法在ELISA检测中的质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及“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等3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学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医药学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广东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广东省牛羊蓝舌病(BT)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与2014年的4月~7月在广东省13个市的不同牛场和羊场随机采集716份血清样品。采用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对这些血清样品进行BT病毒(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TV抗体的阳性率为56.70%(406/716)。其中牛和羊BTV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69.62%(362/520)和22.45%(44/196),表明广东省牛羊普遍存在BTV感染,而且牛的感染率比羊高。通过对新生犊牛的BTV抗体跟踪,分析其母源抗体的存在以及其维持时间,结果显示新生犊牛能够获得7周以上的被动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