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甜高梁为普通高梁的一个变种,和粮用高梁一样,每亩可收获200~500公斤粮食.而其独有的特性是每亩还可以收获富含糖分的秸秆.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
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摸清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总体状况,揭示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徐州市法定耕地内(LF,10.25%)、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BF,7.30%)、两区划定范围内(FF,2.67%)非粮化率呈依次递减态势,城区非粮化率高于远郊;非粮化面积超过500 hm2的乡镇为6个,分布于远郊南部和西北角,但非粮化率则从中心向远郊递减扩散。非粮化率在FF范围内存在2个高-高集聚区,不同于LF和BF,城区周边明显高于其他区域;RDA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变量解释了91.85%的非粮化面积特征向量的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包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机械劳动力分别是城区与远郊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率总体不高,以菜地占用为主,但不同范围、不同区位非粮化率差异明显,必须高度重视并谨慎对待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特高梁”在平度引种成功被联合国农业开发总部极力推崇的粮食新品种———“四特高梁”,在山东省平度市李园办事处引种成功,近日通过省级鉴定。“四特高梁”是由西欧多国联合研究、培育的特高产、稳产的旱粮作物新品种。因其具有大米的食味,小麦的营养成份,高梁和...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准确提取耕地非粮化信息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鹊岗村等村落为例,采用实地勘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实地调研回收的240份问卷及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的居民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分布特征、产生原因及管理对策。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区耕地非粮化程度稍有差异,同时样本的分布呈空间集聚态势。此外,农户为谋求经济发展主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导致研究区内的主要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为:耕地转变成菜地、果园等。获取更多实时、多维、典型的数据,更有利于监测和管控土地覆盖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不允许错失生物质能源减排温室气体和促进地区能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天赐良机,也不能接受其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任何不良影响。本研究在总结能源植物土地利用坚持非粮和生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关系,认为大量土地撂荒、闲置和污染表明能源植物生产用地前景广阔。其次论证了我国应确立"以粮为纲、粮能并举"的土地利用方针,优化土地管理,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走保障粮食安全、发展能源和保护生态的多赢路线。最后确定了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可用于种植能源植物土地(宜能非粮地)的定义,讨论了宜能非粮地的污染超标、撂荒闲置、低等级、未利用、多用途增值和自然系统等非粮特征,将其分为宜能非粮耕地、宜能园地、宜能林地、宜能荒草地、宜能交通运输绿化用地、宜能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未利用宜能土地等7大类。据此建议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的非粮和宜能的相关具体指标,以确定宜能非粮地的分级、面积和分布。  相似文献   

7.
王德生 《新农村》2013,(6):26-27
辽甜7号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用具有A2细胞质的高糖不育系L0205A做母本,以甜高梁恢复系LTR141为父本,育成的能源与青贮兼用型甜高梁杂交种,以其高糖、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特点备受人们关注,现已通过国家高梁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是荣获201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生物能源甜高梁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8.
辽饲杂4号是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在1999年以自选的不育系"L0201A"为母本,用自选的甜高梁恢复系"LTR101"做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饲粮兼用型高粱杂交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加快,"非粮化"问题越发凸显。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非粮化"的演化特征,并从土地、劳动力、市场和政府四个视角讨论"非粮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非粮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去粮化"与"趋粮化"交替波动特征。"非粮化"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粮食作物的经济效应较弱,进而导致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之近年来耕地质量下降、政府过度强调GDP和"伪生态化"问题等。因此应强化土地监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粮食科技投入以及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期间,关中-天水区县域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2006—2015年期间,关中-天水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的平均值为1.377,土地资源超载率为22%,总体上处于人口超载状态;对比分析2个5年时间段,土地资源承载力提高的区县有19个,占研究区县总数的29%,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北和东北部,包括天水市、咸阳市、铜川市和渭南市的部分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降低的区县有46个,占研究区县总数的71%,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中部和南部,包括宝鸡市、西安市、咸阳市和商洛市的部分区县等。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布局、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区域更好地落实"十三五"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政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选取2000和2012年山东省17地市农用土地投入、产出数据和相关指标,对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偏低;农用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利用效率较低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西部和南部等欠发达地区,而且这些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问题突出;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效地区农地利用尚有很大潜力;技术进步在山东省农用地利用中的贡献呈增长趋势。在分析影响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招远、新泰、陵县共3个典型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为主要对象,结合2010年山东省开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更新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研究山东省东部半岛、中部山区、西部平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地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沿海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中部山区开发区其次,西部平原的开发区得分则略低。主要原因是地质特点不同,土地供应利用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导致用地效益出现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实时监测耕地产能和估算耕地粮食产量的可靠手段,对山东省省级尺度的耕地产能进行估算,并分析其耕地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和产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状况,采用MODIS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非遥感数据驱动VPM模型模拟出山东省耕地NPP,通过耕地NPP与耕地作物单产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耕地NPP到耕地产能的转换,并评价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产能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NPP均值和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两熟区耕地生产力均值在4个农业区划中最高,菏泽、聊城、德州和济宁市的耕地NPP均值在17个地级市中属较高水平。2)利用VPM模型计算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总体产能,结果表明总产能呈上升趋势,耕地产能>14 000 kg/hm2的耕地明显增多,<12 000 kg/hm2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鲁西南平原、鲁西北平原、潍坊东部、青岛中部地区的耕地产能较高,山东半岛丘陵区、鲁中南山地区的耕地产能次之,黄河三角洲周围的沿海地区耕地产能最低。  相似文献   

14.
建立农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地集约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农地集约利用度的高低与碳排放效率高低并不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山东省农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传统农业区和部分发达城市;济南、青岛、烟台3个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普遍偏低;农地技术(如育种、灌溉和机械)投入不足,化肥、农药、电力投入过多是农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低的普遍原因。针对各地级市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在以碳排放为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农地集约利用的最优,探索低碳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木薯绵粉蚧在中国可能的适生区分布,为其预警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ARP生态位模型和相关环境数据,并结合ArcGIS的插值与叠加功能,预测木薯绵粉蚧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木薯绵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25°N以南地区,高度适生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几乎全部地区;福建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台湾西南地区、江西南部与广东交界地区、贵州南部与广西交界地区、云南南部与西部边境地区;次适生区为四川东南部与重庆西南部的部分地区.适生区预测结果与中国主要木薯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建议]开展木薯绵粉蚧传入风险分析,明确该虫传入途径并制定监管措施;加强口岸检疫,严防木薯绵粉蚧随木薯引种或进口相关产品进入中国;建立监测体系,开展木薯绵粉蚧早期预警系统;加强国内引种或调运检疫,防止木薯绵粉蚧随种茎人为扩散.  相似文献   

16.
郑艳琳  李福利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34-16735
[目的]分析山东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及其环境效益。[方法]根据山东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山东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和生物质能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对利用生物质能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剩余物、林木剩余物以及退化土地种植的低投入高收益作物及草场。如果考虑退化土地种植草场,则2009年山东省生物质资源总量高达18 280.88万t,生物质能总量达2.68×1015 kJ,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 126.5万t,其中对二氧化硫的减排量可占同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8.9%。提倡种植能源作物不仅对发展新能源起到推动作用,更是对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山东省能源政策制定和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和病原菌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在山东沂南县调查发现烟草枯萎的病株,分离到细菌菌株。经对各菌株致病性测定,格兰氏染色反应,细菌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测定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这5个菌株均属于青枯假单胞杆菌Pesudomonas solanaceariumE.F.Smith。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鲁南夏季降水与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关系。[方法]以位于黄淮的鲁南地区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1961~2005年NCEP/NCAR资料和鲁南夏季26个站降水资料,分析了鲁南夏季旱年和涝年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特点,探讨100 hPa南亚高压影响鲁南降水的机制,并分析了高低层大气环流的不同配置以及不同纬度、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鲁南夏季降水EOF分解的第1模态解释了63%以上的方差,反应了降水的普遍形式。旱年和涝年南亚高压高度场中心位置偏差不大,但风场中心并不一致。当100hPa等压面亚洲90°E以东、贝湖以南地区为异常气旋式切变,中低层为异常气旋时,南亚高压面积偏小,其东部高压脊线经鲁南和长江口之间伸向西太平洋,鲁南夏季偏涝;当100 hPa等压面亚洲90°E以东、贝湖以南地区为异常反气旋式切变,中低层为异常反气旋时,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其东部脊线经长江口附近伸向西太平洋,鲁南夏季偏旱。鲁南夏季降水与亚欧大陆上高纬的东西向遥相关波列和东亚-西太平洋经向的PJ型遥相关波列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当亚欧大陆高纬地区里海以北、贝湖附近、堪察加半岛地区高度距平呈"+-+"波列,东亚-西太平洋地区高度距平从低纬到高纬呈"-+"波列时,鲁南夏季偏涝;反之,鲁南夏季偏旱。[结论]该研究为鲁南夏季降水的机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苹果园肥料施用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省胶东半岛、鲁中南地区和黄河故道地区苹果主产区的肥料施用现状以及其它管理措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山东苹果生产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户经营规模较小,果园立地条件差,苹果品种组成过于单一,果园有机肥投入不足等。山东不同苹果产区的区域间氮、磷、钾肥施用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山东省苹果施肥现状提出了合理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近45年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云  魏荣源  宁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16-21317,21340
利用山东省1965~2009年共4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山东省的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的日照时数在省内有明显的"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域分布特征。山东省日照时数和全国其他地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有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为高日照时数期,从90年代开始日照时数有明显减少趋势。1965~1989年山东日照下降最明显的地区分别在中部南北两个方向上,以临沂和东营为中心的区域内,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约为-250 h/10 a。1990~2009年山东省日照时数下降较为缓慢的地区为西北部大部分区以及东部的一小块地区,气候倾向率在-70 h/1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