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91~1996年边续几年采用水稻主要品种在不同气象、不同氮肥条件下的抗病性鉴测试验研究和大田系统调查,整理分析陆良县前24年历史资料,掌握稻瘟病发生规律,成功的组建陆良穗瘟发生趋势预测式:Y1=1.41275+0.6573X1+2.3317(9-X2)-1.5433X3+2.20743X4.1994~1996年连续在3.43×104hm2(次)稻田上进行预报应用,预报精度达76.9%~94.75%.节约用工11.7万个.减轻群众负担90.2万元.挽回稻谷12427t,纯增人民币1147.96万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1991年测定了昌宁县的21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分别为B13、C13、E1、E3、F1、G1等5群6个小种,与1984年测定结果相比,小种种群有所变化,其优势小种除原有的G1外,又增加了E1和E3(占总测菌株的81%).用这21个菌株分别接种于昌宁县主要栽培品种51~1,大叶桂朝、212等上,根据对各菌株的抗感反应,计算出各品种对稻瘟病的感染百分率.客观地评价了这些品种的抗瘟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涪陵地区稻瘟病流行的有关历史资料表明,6月中下旬雨日数和中下旬平均气温与穗颈瘟流行期间的主要气象因子及穗颈瘟流行程度密切相关.6月中下旬雨日数少和6月中下旬旬平均气温的上升值大,利于穗颈瘟流行.由此以"八五"研究的有关结论为基础,建立了穗颈瘟流行程度(病情指数)的回归预测模型:Y1=0.9201X1-0.3715L+2.2873△T+2.554;Y2=49.0519-25.9425L0.1995-0.3856L+2.2873△T;Y3=71.9959-30.823L0.1995-3.9157L+2.2873△T对1991~1995年的历史回测结果,平均误差1.23,最大误差3.08.1996年应用结果,误差1.68.可提前10~20d预报感病品种穗颈瘟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主要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势种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种群,各设置8块40 m×4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每木检尺,以测定的胸径数据为基础,以径级代替龄级,将胸径<3 cm作为Ⅰ龄级,其后以4 cm为标准进行龄级划分,统计各龄级个体数量并进行相关整理后,分析各种群的龄级结构,编制包括死亡率(qx)、消失率(Kx)和平均期望寿命值(ex)等参数在内的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pi)、不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对外界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指数极大值(Pmax),最后对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时间序列预测,以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次生林优势种的种群现状、种群结构及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① 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3种次生林种群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均以Ⅱ龄级幼苗数量最多,分别占种群个体总数的43.62%,30.07%和43.30%;其后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个体平稳下降,虽然群落为稳定型,但是林木径级较小,各龄级个体数分布不合理。② 辽东栎、红桦、糙皮桦种群的qxKx在Ⅰ龄级最大,qx分别为78.0%,72.0%和76.2%,Kx依次为151.3%,127.3%和143.5%,且随着龄级的增加,qxKx均逐渐减小;各种群ex随着龄级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辽东栎和红桦均在Ⅵ龄级最大,糙皮桦在Ⅴ龄级最大;种群结构均呈增长型,且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ry-Ⅲ型。③ 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的Vpi大于V′pi且均大于0,Pmax也均大于0,说明 3种次生林均属于对外界干扰敏感的增长型种群。④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个体发展呈增长趋势,但辽东栎和红桦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性,表现出前期略减、后期稳定的特征。【结论】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和发展趋势均呈稳定增长型,但是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应采取禁牧、禁采等措施,保护幼苗成活,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1991年测定了昌宁县的21个单孢菌株,分别为B13,C13,E1,E3,F1,G15群6个小种.与1984年测定结果相比,小种种群有所变化,其优势小种除原有的G1外,又增加了E1和E3两个.同时还测定了昌宁县水稻栽培品种对当地21个单孢菌株的感染百分率,以便客观地评定品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奉贤区2个水产养殖合作社2014—2018年和2021年的检测数据,选取水温(T)、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IMn)、总磷(TP)、总氮(TN)、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共8个水质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的预测模型。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降维,选取高锰酸盐指数(IMn)和氨氮(TAN)作为水质预测指标,建立基于PCA法的LSTM模型;接着采用PCA-LSTM模型对不同养殖塘的水质进行预测;最后,将其与单一LSTM模型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PCA-LSTM模型可用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中IMn和TAN的预测, 预测结果优于单一LSTM模型。  相似文献   

7.
根据空间格局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对李始叶螨Eotetranychus pruni Oudemans种群的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随机取样以“Z”字型方式为最佳,最适抽样单位为1个叶片;建立了利用无螨叶率(P0)估计种群密度(x)的关系式:x=4.2134(-lnP0)1.2729(r=0.979);提出了李始叶螨种群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序贯抽样模型和用于指导防治的序贯抽样模型。确立了二阶抽样技术中所抽取的树数(l)与叶片数(k)的配额公式为:kl=(tcv)2·(9.1138km-0.9546+5.5412m-0.4248)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分日蒸腾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一步阐明环境条件调控林分蒸腾的机理。【方法】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生长季6—8月份对样地内林木根据胸径大小划分为3个径级,每个径级选取一株样树,利用热探针技术测定其树干液流密度,经尺度扩展得到林分蒸腾量,同步观测太阳净辐射量(Rn)、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土壤含水量(SWC)、光合有效辐射量(PAR)等环境因子,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基于脱耦联系数(Ω)与林分日内蒸腾变化曲线确定太阳净辐射量(Rn)和水汽压亏缺(VPD)主导林分蒸腾的时段。【结果】(1)6—8月兴安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为0.41~1.44 mm,各月日蒸腾量均值为7月(0.85 mm)>8月(0.65 mm)>6月(0.64 mm)。(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影响林分日蒸腾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RnTa、SWC,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分别为SWC(0.657)>Ta(0.383)>Rn(0.318)。(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分蒸腾的环境因子综合为植物生长因子(WS、SWC、PAR)、水分变化因子(Rn、RH、SWC)、日蒸腾量驱动因子(TaRn),日蒸腾量驱动因子中TaRn对林分日蒸腾量的贡献率大小表现为Rn(61.36%)>Ta(38.64%)。(4)基于脱耦联系数与林分蒸腾量日内变化曲线得到Rn主导林分蒸腾的时间段为05:30—13:00,VPD主导林分蒸腾的时间段为13:00至翌日02:50。【结论】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RnTa,在日内尺度上影响林分蒸腾的环境因子是RnVPD,且二者主导的时段不同。  相似文献   

9.
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的时间格局及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长江下游沿岸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的种群变动及生长状况,研究了2002-2009年间在靖江沿岸用定置张网采集的每月2次或3次共237份渔获物样本。结果表明:237份样本共有鱼类73 960尾、409 256.23 g。其中似鳊4 253尾、39 618.05 g,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75%和9.68%。平均每样本19尾、180.08 g,最高达145尾、1714.6 g。时间格局分析表明,似鳊月渔获重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对2002-2009年的月渔获重量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 (1-0.387B)(1-B12)lnyt=(1-0.555B12)et的ARIMA(1,0,0)(0,1,1)12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9年的预测精度达83.21 %~93.90%。对2005年采集的全部个体作性别、年龄和生长特征分析,显示似鳊的雌雄性比为1∶2.3。雄性有1~3龄3个年龄组,雌性只有1~2龄2个年龄组,年龄结构明显低于姚江和钱塘江种群。雄性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体长Lt=147.17×[1-e-0.1648×(t+3.2036)],体重Wt=44.36×[1-e-0.1648×(t+3.2036)2.785;推算的渐近体长L为147.17 mm,渐近体重W为44.36 g。  相似文献   

10.
选择12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于2011年采集自元江(红河上游中国江段)5个样点192尾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2-27个。各群体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NA)12.25-14.67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8.28-9.73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 0.7765-0.8037,平均期望杂合度(HE)0.7761-0.808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 0.7534-0.7843。元江鲤种群192个个体各位点NANEHOHEPIC分别为16.50、11.26、0.7927、0.8049、0.7966,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元江鲤群体之间遗传分化小,可作为一个种群管理单元进行管理。增殖放流要防止遗传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的测定指标研究了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①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②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法均适用于田间调查;③田间的理论抽样数是随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也随允许误差的增大而减少;④田间蔗苗虫株率和百株虫量存在正相关,可以用 x=e~(1.60671n〔-24.0964ln(1-y)〕方程来估计。  相似文献   

12.
【背景】桃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是育种家关注的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受到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难以通过单个标记进行早期筛选。全基因组选择作为一种新颖的数量性状早期预测工具,在果树上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但其在桃上的应用效果以及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仍需要深入探讨。【目的】建立桃单果重和SSC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为桃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以520株训练自然群体为试材,通过重测序筛选出的48 398个SNP进行分型,在11个全基因组预测模型中分别筛选出两个数量性状适宜的模型,进而在56株自然群体和1 145株杂交群体上进行应用。【结果】3类群体的平均测序数据量在1.95—3.52 Gb,测序深度为5.29—10.79×。训练自然群体经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共得到5 065 726个SNP,去除缺失率较高(>2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过低(<0.05)的位点后,随机挑选基因组上48 398个SNP用于训练群体的全基因组选择模型构建。单果重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是BayesA,SSC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为randomforest。分别利用两个数量性状最适的模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1977~1986年在丰县大沙河果园对富士苹果作了矮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M9中砧生长量最小,树高和干周分别为对照M7/平邑甜茶的76.1%和67.2%,其次为M7自根砧。M4和MM106中砧生长旺。M7自根砧结果早,早期产量高,其次为M9中砧。10年累计株产M9中砧和M7自根砧表现高产,分别为299.15kg/株和280.70kg/株,MM106中砧产量最低,仅12.81kg/株。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M7自根砧较高,MM106中砧较低。果实硬度M4中砧较高,M7中砧较低。果实大小各砧木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大足鼠6月和10月高峰期的数量与上年3月的种群数量、性比和年龄结构有关。本文建立了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模糊相关的关系式。其中,模糊相关模型能最好地拟合原始数据,可作为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选用四川省有代表性的5个县(忠县,双流,宜宾,武胜,资中)11年3月份气象因素和小麦穗期蚜虫发生程度资料,运用模糊综合决策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用预测因子回代,历史符合率达94.12%,1991~1994年,5月县市实际预测符合率为75.00%,证明该模型对预测小麦穗期蚜虫发生程度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浙江塘栖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幼虫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种群数量特征和消长动态,并建立其发生趋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8-2013年灯下诱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4月14日至29日),其中2010-2012年相对较迟,峰期持续时间、蛾量受当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呈相应的变化,2008年和2011年为最高峰期虫量,2013年明显低于历年同期;田间幼虫发生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年度间均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峰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少数年份推迟至7月上旬,第4代灯下成虫与田间幼虫量均下降较快。在此基础上,以枇杷黄毛虫的田间系统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的24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建立了第1代至第3代枇杷黄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其中影响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为种群基数和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经检验,各代次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模型均达到99分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相符,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发生量和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苹果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对苹果属植物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研究的结果,分析了Rehder A.和LangenfeldsV对世界苹果属植物分类系统的准确性,权衡了世界个苹果属植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包括RehderA.1943年确定的25个种,俞德浚1956年增加的10个种和LangenfeldsV.1991及其他作者近年所补充的种和变种。  相似文献   

18.
在跟踪推广应用“六五”以来所形成的综防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关键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组建综防技术体系。在1992、1993年棉铃虫猖獗发生的情况下,于河南省新乡棉花病虫害综防示范区0.67万hm#+2棉田上实施后,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这套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主要是:研究改进了棉铃虫中期预报方法;提出“一代监测、二代保顶、三代保蕾、四代保铃”为主的防治策略;制定推广适用于不同世代、不同水肥条件的科学防治指标;协调应用多种配套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害;系统监测和治理害虫抗药性;利用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抗病虫性;诱杀成虫;组建大面积综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遗传规律及其恢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与其4个恢复源,分别配制了F1、F2及回交一代(BC1),观察了雄性不育的分离.结果表明,CMS3411-7的不育性由不育胞质(S)和隐性核基因(rfrf)共同决定.后代育性的分离有2种情况:(1)F1雄蕊完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按3:1分离,BC1为1:1分离,表明为一对显性恢复基因.(2)F1表现为不育性部分显性,且受环境影响大,F2和BC1雄蕊育性从完全可育到完全不育呈连续变化,方差分析表明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有效基因对数为2~3对.同时分析讨论了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多型性以及Rf雄配子和Rf雄配子相对受精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枯梢病短期测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1年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通过孢子扑促和病情调查,搞清了勃利县落叶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根据落叶松枯梢病流行规律,利用前1年6、7、8三个月的平均温度(X2)和平均降雨量(X3)为自变因子,采用回归测报方法多元线性回指数。又采用了灰色理论中的灰色预测模型。两种方法对模型内外的实际病情检验,证明预测模型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