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自1981年开始,我县杂交水稻以种植汕优3号为主.几年来,汕优3号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单产连年提高.1981年32.26万亩,平均单产842斤;1982年32.7万亩,平均单产891.5斤;1983年38.4万亩,平均单产达1032斤,分别比1981和1982年单产增190斤和140.5斤.  相似文献   

2.
我区自1976年开始试种黎优57杂交水稻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2年种植17.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4.6%。单产1100斤(表1)。八一公社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1981年占水稻面积的65%,1982年增加到80%,连续两年5万亩水稻单产保持1100斤以上。黎优57增产潜力很大,1981年三洪四队种植22.8亩,每亩平均实产1620斤,1982年丰收五队种植40.72亩,每亩平均实产1543斤,还有很多单产1300~1400斤的高产实例。生产实践证明,多种杂交稻,种好杂交稻,是继续提高我区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根据黎优57的品种特性和我区无霜期较短,热量资源较少的特点,制定了以抗寒防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600多亩扩大到1979年的1097.1万亩,占单季中稻面积的55.4%。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与常规中稻相比增产显著。以1978年为例,全省种植杂交稻626万亩,平均单产853斤,常规中稻945.37万亩,平均单产617.5斤,每亩增产235.5斤。国际稻(IR24,IR661等)虽先于杂交稻引入我省,但由于引入时间短加之杂交稻的迅速推广,尚未能在生产上扩大利用,仅作为杂交制种的父本应用。对国际稻的生产性能和高产栽培规律也缺乏研究。但从一些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位的经验看,同样表现出高产稳产我院自1973年种植国际稻IR24及IR661以来,历年平均产量达到1000~1200斤左右,与杂交稻相比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4.
1980、1981年在无锡东亭公社春雷二、五队进行日本引进水田农机具试验。两年的总产和单产都超过1979年,且远远超过太湖地区单季稻平均单产水平。试验方面积为390.6亩。1980年水稻总产400,602斤,1981年418,681斤,分别比1979年增产21,013斤,39,092斤即增长5.54%和10.29%;1980年单产1025.61斤1981年单产1071.89斤分别比1979年增加90.11斤和136.39斤,增长9.63%和14.58%,1980年高产田块有42.67亩,平均单产1136.12斤,最高田块单产1240.75斤,1981年亩产1100~1200斤的高产田块有90.63亩,最高田块单产1282.3斤。  相似文献   

5.
<正> 1981年我省大豆获得丰收,全省播种大豆1790.6万亩,获得总产30.79亿斤,平均单产172斤.总结1981年大豆增产的经验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在科学种田方面,主要推广了几项增产技术,现简结如下:第一,大力推广普及良种1981年我省推广大豆良种面积900万亩,占播种面积56%,比1980年增加600万亩,据多点试验证明:在同样地力、同样管理水平,优良品种比一般当地农家神、混杂  相似文献   

6.
<正> 1981年,我区小麦播种面积727万亩,平均单产333斤,总产24.485亿斤,比近十年平均单产226斤增产47.3%,比总产16.19亿斤增产51.2%.单产和总产都创历史最高水平.我区小麦丰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但是气候因素对小麦生长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就气候因素与小麦增产的关系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县夏熟作物全面丰收,全县10.2万三麦平均亩产687.7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历史最高年增加16.8和26.5%;十二个公社40776亩冬绿肥(其中红花草3.6万亩,金花菜2188亩,蚕豆423亩,6625箭筈豌豆158亩),平均亩产达到7200斤,比大丰收的1976年增产35%,总产、单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富顺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普及再生稻,24年来全县再生稻累计收获面积691.46万亩,新增稻谷85.57万t。其中:2009年全县再生稻收获面积40.16亩,单产165.0kg/亩,总产6.6万t,面积、单产、总产“三超”历史水平。“杂交中稻一再生稻”已成为我县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目前,全县再生稻面积占全省再生稻面积1/10左右,  相似文献   

9.
原丰早,系浙江省农科院用“六九一”经辐射处理育成的中熟早籼品种.我县1974年引进试种.1975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示范,并进行单、双本繁殖,获得较好收成.据全县不同类型的24个试种单位统计,共种植原丰早372亩,平均单产787斤,普遍比二九青增产一到二成.搞得好的地区,亩产都突破千斤.如三垛公社农技站种植40亩,单产1025斤,天山公社农技站种植65亩,单产1062斤,临泽公社农技站有5.7亩,单产1004.5斤,沙堰公社新五大队种植2亩,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发展低芥酸油菜,我们自1981年秋播起连续三年在周圩村金吴小组进行低芥酸油菜百亩连片高产试验,现总结如下。 (一)试验情况 1.试验田产量:1981年种植低芥酸264油菜60亩(沙土,夏玉米茬),实收单产466.2斤;1982年104亩(其中沙土78亩,水稻茬;淤土26亩,秋豆茬),实收单产504.2斤;1983年在遭受冻害、干旱等情况下,100亩(沙土,水稻茬)低芥酸油菜仍获亩产348.5斤的较好收成。累计三年总面积共264亩,总产106023.6斤,平均亩产401.6斤,其中有63亩亩产达5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中粳品种南粳35号(原名77032)是用籼粳杂交的第一代和粳稻复文选育而成的.1978年本院丰产栽培,亩产1385.4斤.1979~1981年参加省中粳组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比对照品种农垦57号增9.96%;熟期早3~5天.目前省内外均有大面积种植.该品种高产早熟,耐肥抗倒,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表现中抗.东海县黄川公社桃李农科站用作麦茬稻栽培,连续三年亩产超1400斤,其中1981年1.62亩攻关田单产1564.6斤,创造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新潮九队以粮棉夹种为主,现有集体耕地382亩,其中棉田260亩,粮田110亩,果园12亩.1964年“农业学大寨”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早三熟,探索新的增产途径.去年粮食总产31万多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按实播面积计算夏熟单产805斤,秋粮单产1009斤,年单产1814斤.旱三熟实种面积53.5亩,年单产2033斤,其中第一熟麦子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队每年种植花生130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20%。1970年以来,由于深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花生连续六年单产在400斤以上。1975年128亩花生,单产439斤;1976年133.8亩花生,单产450斤。其中五队连续三年单产超500斤,去年有30亩,单产532斤。全大队有20多亩高产田,单产超过了600斤。去年上交花生1.96万斤,超额完成了上交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县宋河区合兴公社全心大队,是个田多劳少以生产一季中稻为主的粮产队。全队每劳负担耕地面积9.5亩,其中水稻6.2亩,旱地3.3亩。在1470亩旱地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种植芝麻,是一个老芝麻产区。1964年全队共种植芝麻484亩,平均单产142.7斤,比1963年增加21.8%。其中有71亩单产252.3斤,并有10.5亩单  相似文献   

15.
<正> 河南油桐生产,当前单产低而不稳是急须解决的问题.由于三年桐是异花授粉,自然杂交率高,后代变异大;加上历年采用播种造林,而形成现有桐林种性混杂,劣株低产树多,产量悬殊.如西峡县蛇尾公社,共有结果桐树180万株,最高年产桐子201万斤,株平1.1斤,而本公社十亩地大队选出一株油桐优树,连续三年平均产桐子86.4斤,产量相差56.7倍.  相似文献   

16.
正据国家统计局,我省2017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744亿斤,比2016年增长0.56亿斤,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总产量的7.34%;单产987斤/亩,基本与2016年持平,位居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高出253斤/亩。2017年的丰收是在种植结构进行大幅调整的前提下获得的。调减籽粒玉米221.10万亩,增加水稻50万亩、大豆88.76万亩、杂粮杂豆27.39万亩、花生12.61万亩、粮改饲20万亩,蔬菜、薯类、中药材等22.34万亩,两年累计调减553.68万亩。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西部易旱区和东部冷凉区,仅松原、白城和延边三个地区就占59.8%。粮食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 近两年来,我们在郑州市郊区古荥公社岗李果园,对苹果乔砧密植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岗李果园面积是60亩,1970年春季定植苹果树1711株,经过专业队精心管理,到1975年开始结果6000多斤,收入一千多元,1980年结果28万斤,收入5万余元,其中460株印度苹果,总产7万多斤,每亩平均单产5645斤,收入1129元.岗李果园从1977-1980年连续四年亩产稳定在4000-5000斤,每亩收入达七、  相似文献   

18.
沁阳县山王庄公社新店大队,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在今年特大旱灾的条件下,夺得了小麦丰收。第二生产队种植7.818亩百泉73—54小麦,生长整齐,穗多穗大,收割前经地、县科委、农业部门和有关高产县农业部门共同进行调查测产验收,多次取样调查有效穗数为37.2万。单打总产为8697.6斤,实际单产1112.5斤。为我区小麦单产最高的地块。其栽培管理经验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场地处黄泛区腹地西华县,因黄水泛滥土层淤积,形成各类不同的土壤.我队土壤为粘重的淤上,群众称为"头天粘,二天硬,过了三天犁不动".种麦时,不易捉全苗.近年来,我们改进耕作方法,采用"免耕杷播",使小麦生产有了显著的突破.1981年全队2540亩小麦,总产146万斤,平均单产575斤,总产比1980年增加34万斤.1982年虽然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总产仍达到163万斤,平均单产640斤,总产  相似文献   

20.
1981年,我县种植37万亩汕优3号杂交稻,占全县62万亩水稻的59.6%.总产3.6亿斤,平均亩产981斤,比1980年增产67斤,比产量最高的1978年增产36斤.全县一季亩产超千斤的社、场占40%,超1100斤的大队占11.9%,超1200和1300斤的生产队占11.2%.主要栽培技术经验是:一、树立以增穗为主,兼顾穗粒的主导思想对汕优3号分蘖成穗规律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成穗率和经济性状,年度之间是比较一致的.1981年,据县苗情点调查和珥陵公社农科站分蘖追踪观察,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