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水培试验,观察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功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同功酶系统也有显著变化。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带数增多且活性增强,酯酶酶带则有部分消失和新带出现,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带变化很小,但酯酶带则有大量新带出现。  相似文献   

2.
青枯菌潜伏浸染对花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青枯菌对20个花生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了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根系、根瘤数、生物产量及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生长发育有普遍的抑制作用,不同花生品种对潜伏浸染的反应存在广泛差异。  相似文献   

3.
抗锈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ICG系统中21个花生品种的锈病和青枯病的抗性,结果筛选出7个既抗锈病又抗青枯的花生品种,为今后的抗病育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花生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抗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分离的致病力强的花生青枯菌菌株,对花生新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新品种(系)粤油200、粤油256、粤油79、粤油114、粤油9号、粤油202—35等共8个,中抗品种(系)粤油193、粤油7号等5个。抗源分别是Ahl722、印度花皮和台山三粒内。  相似文献   

5.
刘登望  李林 《花生学报》2007,36(4):12-17
在花生幼苗期进行浅水水淹处理,运用生理生化和形态发育指标测定不同花生品种幼苗的耐涝性。结果表明,涝渍时各花生品种的根系乙醇脱氢酶(ADtt)活性即乙醇发酵均有大幅增加,这在短期内表现为一定的适应性(厌氧呼吸供能)。但也是根系乙醇积累伤害的原因之一,尤其高速率的乙醇发酵与花生品种的长期淹涝敏感性有关。涝渍时花生根系发育受限。品种间根系发育情况差异很大。ADH酶活性与根鲜重呈显著负相关。凭借花生根系生长发育指标如颜色、鲜重,以及ADH酶活性高低与变化等生化机制.可判别花生耐涝性强弱。综合采看.幼苗期耐淹涝性以中花5号、花3n较强,其次是花119、豫花15号,而花269、花55弱。  相似文献   

6.
栽培种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国内外已鉴定出的主要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进行人工接种和多克隆抗体检测,研究栽培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根据青枯菌在花生植株体内的潜伏定殖部位,将抗病花生品种划分为5个反应类型,类型间抗性水平和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潜伏定殖率与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发现不同花生品种受潜伏侵染影响的程度不同,鉴定出的几个产量水平高而且受潜伏侵染影响较小材料,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7.
论青枯菌潜伏侵染与花生抗性遗传改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病品种是迄今防治花生青枯病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花生的青枯病抗性育种成效较大,但过去的研究工作普遍忽视了青枯菌对花生的潜伏侵染及危害。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关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的危害、花生对潜伏侵染反应特性的遗传分化、检测青枯菌潜伏侵染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花生的青枯病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针对潜伏侵染的抗性遗传改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六个省的花生青枯病发生地区采集的36个花生青枯菌分离株,通过对六个不同抗病性的鉴别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鉴别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菌株致病性分化十分明显。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的V型和Ⅱ型出现率最高达36.1%和25%。且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为我国花生青枯菌占优势的致病型。试验证明,我国南方病区菌株的致病力普遍比北方强;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致病型菌株混合存在;同一母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致病力会发生变化。通过7个省13处自然病圃的品种抗病性鉴定表现,所获结果与人工接种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菌系的致病性分化更为复杂,出现的致病型更多。本试验为青枯菌系的研究,深入开展花生抗青枯病鉴定,发掘新抗源,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进程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对花生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潜伏侵染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为104菌/ml,对潜伏侵染的检测可准确到组织水平,样品制备可用缓冲液浸泡代替研磨,样品保存时间不影响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新品系某些酶的活性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中抗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系S—89为对照,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新品系9629和YD16接种菌核病菌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个材料接种菌核菌后的酶活性均较对照组高。PPO的活性,抗病品系9629>中抗品种(系)821和YD16>感病品系S—89。抗病和中抗病品种(系)的PO活性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铁胁迫对花生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铁处理对花生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胁迫下花生根际pH值降低,新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下降,铁敏感品种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缺铁品种;抗缺铁品种的根系Fe^3 还原力高于铁敏感品种。花生根系Fe^3 还原力和新叶叶绿素含量可作为筛选抗缺铁花生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 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抗性材料。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果腐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76份花生品 种(系)中未发现对果腐病免疫的品种,获得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12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 3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支I中的9个品种(尤其是花育9115)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花生对果腐病的 抗感性与荚果鲜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花生白绢病的温室接种技术及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9-2000年,在温室内采用碎叶接种法(A),竹夹接种法(B),牙签接种法(C),菌丝块贴茎接种法(D),成熟菌核接种法(E)和萌发菌核贴茎接种法(F)等6种方法对花生进行了接种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试验,结果表明,以竹夹法(B),牙签法(C)菌丝块贴茎法(D)及萌发菌核法(F)的接种发病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花生白绢病抗性温室鉴定的接种方法;而采用碎叶法接种,病害的发展有一个停顿,成熟菌核法病情发展缓慢,均不宜作为花生抗白绢病温室鉴定的接种方法,温室内对鲁花9号等11个花生品种(系)有用菌丝块贴茎接种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的结果显示,参试材料中只有白沙1016对白绢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其它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或高感。  相似文献   

14.
1994~1995年连续两年田间调查和1996~1998年3年田间小区鉴定结果:在山东烟台地区,鲁花11号、1-10、福早1号、白沙1016和鲁花10号5个花生品种对CMV田间抗性表明,鲁花11号和1-10平均发病率显著低于鲁花10号、福早1号和白沙1016。在武汉小区鉴定的36个花生品种(系)中,低抗的3份(鲁花11号、中花4号和鲁花14号),低感的11份,其余材料为中感和高感,未发现中抗以上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降低铝毒害,探讨铝胁迫下花生幼苗根系代谢变化,以花育23(H,铝敏感型)和粤油7号(Y,耐铝型)两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铝胁迫对花生根系的影响。结果发现,从两个花生品种的幼苗根系中检测出416种代谢产物,与对照(HC)相比,花育23(HA)共筛选出155个差异代谢物(即HC vs HA),其中上调代谢物为27种,下调为128种;粤油7号(即YC vs YA)共筛选出1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代谢物为28种,下调为81种。铝胁迫下两个花生品种幼苗根系之间(即HA与YA之间)筛选出14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代谢物为76种,下调为69种。代谢物主要集中在酚酸类、黄酮、有机酸、木脂素和香豆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异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上。铝胁迫下,花生幼苗根系代谢物发生的明显改变,可为花生生产有效降低铝毒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制,采用二氯甲烷提取了玉米抽雄期根系分泌物,添加到含有不同浓度的连作花生根系分泌物中主要的三种酚酸类物质(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混合物的土壤中,研究了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均存在化感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P<0.05)。整个培养时期,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均增加了酚酸类物质处理土壤呼吸强度、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养分含量,以低浓度处理增幅较大,分别平均增加7.58%、6.73%、7.72%和4.90%;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各指标的化感指数,其中低浓度酚酸类物质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降低21.57%、21.19%、 26.32%和20.95%。3次取样,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在第10d达到最强;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以处理第5d最强,随后呈减弱趋势。玉米根系分泌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为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分析香草酸对花生生长的抑制作用,设置香草酸浓度为0、0.1、0.5、1μmol·g-1干土,以花生品种粤油7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外源施加香草酸后,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花生根系抗氧化酶活性(CAT、POD、SOD)、花生基础农艺性状、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的活性。结果发现,花生植株的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均随外源香草酸的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不同浓度香草酸处理后,均对花生植株的MDA含量、CAT和SOD酶活性产生化感促进作用,而对花生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产生化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花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导致经香草酸处理后的花生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8.
青枯病是芝麻和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探索合理的轮作防控模式,运用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 nacearum)抗利福平标记菌株JXS02-L土壤接种,测定菌株在芝麻、花生、甘薯、大豆、玉米和小葱等6种作物根际土 壤和根部的定殖与消长动态,分析了不同轮作模式对芝麻/花生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3w,6种 作物根际土壤菌量均低于初始接种菌量;播种后6 w,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已上升至初始接种菌量水平 (3.20 ×106~4.93×106 CFU·g-1),之后菌量持续上升,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菌量则持续下降;播种后12 w,大豆、玉米根 际土壤菌量比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低4个数量级,小葱植种后6 w~12 w,均未检测到病菌。播种后3 w~ 12 w,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持续上升,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先升后降;至播种后12w,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比 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低5个数量级,小葱根部则始终未检测到病菌。芝麻-大豆-小葱-芝麻、芝麻-大豆-玉 米-芝麻2种轮作模式芝麻青枯病病情指数比芝麻-花生-甘薯-芝麻轮作模式分别降低19.95%、12.87%;花生-大 豆-玉米-花生轮作模式花生青枯病病株率比花生-芝麻-甘薯-花生轮作模式降低11.63%。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 青枯雷尔氏菌的生态多样性,以及指导青枯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枯菌粗毒素对花生离体叶片浸渍和种子根伸长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的离体叶片对粗毒素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粗毒素对花生根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花生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差异显著。离体叶片法和种子根伸长法提供了两种用粗毒素快速、准确地测定花生抗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广东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5,34(2):30-32
广东70%~80%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青枯病危害较重,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在调查品种与发病关系中,发现花生抗青枯病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因此,应以品种抗病性鉴定和选育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利用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鉴定筛选出抗原材料并通过各种育种途径,选育出高产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减轻青枯病危害,提高花生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