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L9(3^4)安排了水稻品种,施肥方法,抛秧密度3个因素各3种水平的早稻正交试验、结果以迟熟杂交水稻特优63,采用攻头保尾施肥法或平稳施肥法,每公顷抛栽30万丛组合的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工厂化育秧拔苗机械手及仿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水稻工厂化育秧穴盘,设计机械手进行拔苗和抛植,以人手拔秧、抛秧的实测 为机械手的仿生设计依据,专门设计了机械手拔苗、抛植的秧苗硬化软塑穴盘,对平移型及转臂型的拔苗、抛植机械手3种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平型较简单、适用和合理,设计了连杆杠杆型、平移型2种拔苗,抛植秧夹、16行拔苗抛秧机械手抛播按16000 ̄18000颗/h设计。  相似文献   

3.
丰华占优质高产高效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丰华占在抛秧栽培方式下,3种施肥方式和3种不同抛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株高和秆重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株高有显著影响;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互作效应对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产量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抛植并重施中期肥是丰华占最优的抛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施根发  朱明丽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0):123-123,125
根据参与水稻旱育秧和直抛栽培等生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总结了杂交中稻旱育秧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直抛栽培技术。旱育秧技术主要包括培肥苗床、备好物资、药剂拌种、浇水保墒、合理稀播、旱育旱管等措施;直抛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确定适抛秧龄、掌握抛植密度、注重抛秧环节、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与抛植密度对水稻玉丝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品种玉丝6号最适宜的抛植密度及施氮量,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不同施氮量(N1:纯N 150kg/hm2、N2:纯N 180kg/hm2、N3:纯N 210kg/hm2)和抛植密度(D1:24万穴/hm2、D2:30万穴/hm2、D3:36万穴/hm2)处理组合对玉丝6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抛植密度的增加,水稻产量不断增加,在施氮量和抛植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同的抛植密度需要不同的施氮量来配合,30万穴/hm2抛植密度需要纯N 210kg/hm2和36万穴/hm2抛植密度需要纯N 180kg/hm2的施N水平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抛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可以影响玉丝6号产量,适当加大栽培密度和增施肥料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其中以施纯氮210kg/hm2、抛植密度30万穴/hm2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L9(3^3)的正交设计,得出播期对65002的影响最大,氮素水平次之,密度的影响最小,65002在合肥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以4月20日左右播种,施纯氮262.5kg/hm^2,穴数在22.5~30万穴/hm^2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7.
大穗型迟熟组合Ⅱ优6078,在川东温良好地区,通过大棚旱育秧早播,早栽、稀植,结果在头季取得较生产上主推组合增产10%以上产量的同时,中稻熟期较其在本地常规(或适期范围内)播种的水育秧提高成熟3-4天,为再生稻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一般产量2700kg/hm^2高的可达3000kg/hm^2以上,弥补了按水育秧种植难以取得再生稻的不足,为川东温、光资源良好地区人事大穗品种中稻-再生稻生产,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稻旱抛和手栽两种类型田系统观察和大面积普查对比,结果表明:(1)旱抛田螟虫,纵卷叶螟发生危害重。(2)旱抛田稻飞恒田间虫口密度高。(3)旱抛田纹枯病发生偏轻。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粮食安全,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帮助大户调整种植结构以取得较好的种粮效益,以甬优4949、Y两优911为试验品种开展不同栽培方式试验,探讨品种与栽培方式相结合并取得高产高效的模式。栽培方式为软盘育秧抛栽和种肥药一体机直播,每个品种同一栽培方式面积16.67 hm2。结果表明,甬优4949、Y两优911作再生稻种植,采用软盘育秧抛栽和机直播均可获得比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Y两优911头季产量略低于甬优4949,再生季产量相当,生育期比甬优4949要短,考虑到再生季的安全齐穗问题,建议桃源县推广再生稻品种以Y两优911为主;栽培方式上软盘育秧抛栽和机直播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下培矮64S/E32头季及其再生的产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抛植密度的超级稻及其再生稻的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中,以667 m2抛植2.5万穴的产量最高,比1.5万穴/667 m2处理的头季稻增产11.1%;再生稻再生率提高近15%,产量增加43.8%.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方暖湿稻区的生产实际,对日本原正市先生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进:采用阔畦地膜打洞平铺育秧方式及双膜平铺保温育秧方式,放开秧龄手拔秧事上移栽,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衽宽行窄株减本稀植或稀抛,配套运用“基穗法”施肥、“超前”控蘖技术等,形成南方稻区普遍适用,既简便省力又高产高效的旱育稀植技术及无盘旱育抛栽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从播前准备、制备乳芽、播种及播后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冀东稻区水稻乳苗人工抛栽技术,以期促进该稻区水稻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湖南省湘乡基点以自主创新的四大技术为核心,组装“水稻隔层定距无盘抛植”成套技术,成功解决了软盘抛秧缺陷。据了解,水稻隔层定距无盘抛植技术包括隔层育秧、稻糠生态有肥、健秧灵、定距播种等四大单项技术,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种谷直接播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抛秧生育特性观察,抛栽密度和施肥方法效应,除草剂使用方法,烤田效应等试验及多年试验示范成果,提出抛秧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并阐述该技术应用成效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对水稻品种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首先,分析了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施肥方法和不同栽培密度3种主效应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决定产量性状表现的主要因素。不同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对大多数产量性状有影响。在合理的栽培密度内,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互作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不大。由此可知,这3个主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大多数是独立的。因此,要获得高产,第一是选择高产品种(早稻产量以舟优903为高,晚稻以协优46为  相似文献   

16.
免耕抛秧及其优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免耕抛秧是指稻田在收获上季作物后不翻耕犁耙,而是采用化学除草灭茬、灌水施肥沤田等一系列措施.再将秧苗抛植于大田中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免耕抛秧是抛秧技术的升华和飞跃。是水稻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优质稻金谷2号抛栽情况下的合理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谷2号在抛植蔸数27.0万蔸/hm2时产量最好,达7 078.5 kg/hm2。  相似文献   

18.
培两优288常山县作单季杂交晚稻进行旱育抛栽时,以抛栽密度20株/m^2,纯氮施用量168.75kg/hm^2,氮肥运筹以基肥:蘖肥:穗粒肥3.5:3.5:3为宜。考虑到培两优288分蘖力较弱,生产中可适当增加抛栽密度。  相似文献   

19.
麦茬单季稻高产群体特征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北地区麦茬单季稻9750kg/hm^2田块群体主要特征:总颖花量高,穗大粒多;群体发展平稳,生长后期干物质积累多,根系活力强。试验结果表明,提高麦茬稻产量的栽培技术措施是:调整播期,早播早栽、调整密度、稻播稀植;调整肥料运筹,增加后期施肥比例。  相似文献   

20.
背负式气流抛秧是以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为动力,配以专用抛秧盘,借助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的风力完成秧苗的抛栽。背负式气流抛秧机具有适用范围广,价格低,抛栽速度快,易于掌握,一机多用,有秧苗植伤小,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