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桑蚕小蚕共育经济效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艺  蒙霜 《广西蚕业》2012,(4):72-76
通过对我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桑蚕生产县(区)小蚕共育户和养蚕农户进行调查,得出蚕农饲养共育小蚕比自养小蚕平均张种产茧量增加2.78kg,增加7.54%;平均亩桑产茧量增加22.93kg,增加22.93%;平均用工量减少1.9工/张,减少11.52%。蚕农饲养共育小蚕比自养小蚕更具优势。小蚕共育户饲养4龄蚕比饲养3龄小蚕出售平均用工量多0.49工/张,增加111.36%;平均售价多113.46元/张,增加105.38%;平均成本多101.25元/张,增加134.80%;平均利润多12.21元/张,增加37.50%。小蚕共育户共育4龄蚕比共育3龄小蚕出售对桑蚕产业的推动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
冉平 《四川蚕业》2003,31(3):24-25
俗话说 :“养好小蚕七成收” ,可见小蚕共育的重要性。小蚕共育的推广使我县的蚕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单产增加 (由过去的2 0公斤 /张左右 ,提高到 2 0 0 2年全年平均单产 3 2 8公斤 /张 ) ,质量提高 (茧丝长达1 0 0 0米以上 ,上车率达 96%以上 ,上茧率达 90 %以上 ,色泽达 85以上 ,干茧茧层率达 47%以上 ,解舒率达 60 %以上 )蚕农经济效益提高 ,但随着市场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 ,高质量的小蚕共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 小蚕共育现状名山县车岭蚕桑蚕茧站有共育室 55个 ,全年平均单产在 3 5kg/张以上的有 7个 ,占1 2 7% ,单产在 3 0~ 3 5kg/…  相似文献   

3.
以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蚕作安全、成本低下为特点的企业化育小蚕(小蚕店)在我市推广应用已有多年,这项符合养蚕发展方向的小蚕饲育、经营形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千家万户养蚕的需要,提高了小蚕共育率,确保了蚕茧的稳产高产和质量的提高。我市是我省重点产茧县之一,现有桑田面积4200多hm2,全年养蚕15万张左右,种桑养蚕户近6万户,由于养蚕比较效益的下降和不少小蚕共育专业户改行等原因,原有的小蚕共育体系被打乱,共育率大幅度下降,不少承包户自收自育,造成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企业…  相似文献   

4.
1 小蚕共育的内涵、历史与组织形式   1.1 小蚕共育的内涵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养蚕措施,是蚕桑生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济饲育形式。   1.2 小蚕共育源远流长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约在1930年前后提出对小蚕共育实行补助奖励政策,到1960年前后,实行小蚕共育的占养蚕户数的43.9%,到1980年,共有小蚕共育所2514个,占养蚕户数的91.8%,日本由于普及了小蚕共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化病、脓病等受害蚕茧的比例显著下降,使蚕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关蚕业学校和机关,曾在农村创办了小蚕共育组织,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关消毒药品、加温燃料、桑叶、人工费用、蚕室蚕具租费等,均按参加共育的蚕种张数进行分摊。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小蚕发育强健,饲养成绩好,费用又比独自饲养低,因此,自愿参加者日众。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小蚕共育得到更大发展,共育规模比过去大,共育组织几乎遍及各蚕区。   1.3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谢寿泳 《广西蚕业》2003,40(4):34-37
广西地处亚热带,炎热时间长,一年可养蚕十多批次,是其它省区无法相比的,但也正因为广西的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及养蚕批次密等原因,蚕病较容易发生,对此新老蚕农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从2002年贵港市覃塘区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自育小蚕的农户产茧量低,平均张产量不到20公斤;为了解决当地蚕农的养蚕问题,我们在贵港市黄练镇建立了科宝小蚕共育室,现在已发展到每批共育蚕种200张的规模。采用了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跟踪服务的办法,基本上控制了蚕病的发生,大幅度地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平均张产量达到了40公斤,高产的达到50多公斤。本人根据一年…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引进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到九十年代我市小蚕共育率达到50%以上,平川县达到70%以上,推广好的县达90%以上,小蚕共育技术在各个共育点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实施,共育质量能得到保证,对提高我市蚕茧产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小蚕共育虽有所降低,但仍是提高我市蚕茧产量、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黎新进 《广西蚕业》1994,31(2):49-49,46
苍梧县人和镇种桑养蚕主要集中在人和、福传两个村.1993年,这两村有桑日50公顷,养蚕2840张,产鲜茧70多吨,产值60多万元.这里是197d年开始种桑养蚕,第2年该县农业局技术员首先在这里推广小蚕共育,至今已有19个春秋。随着桑蚕生产的发展,这里的小蚕共育室由原来1个增到6个,年共育量由原来不到100张,增到2800多张。1993年平均单张产茧24.6公斤,比不共育的乡镇平均增产6公斤。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小蚕共育质量好与差,与蚕体健康度,生命率及蚕茧产量高低,关系极为密切.经深入调查,发现我镇部分共育室在蚕室蚕具等设备条件,小蚕饲育桑叶质量、提青分批、共育龄期及消毒防病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小蚕共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 小蚕共育,作为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我县基本普及。春蚕、夏秋蚕的共育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80%左右,对全县蚕茧单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县小蚕共育的主要型式是专用集中共育室,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这种共育形式在部分地区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出  相似文献   

10.
杭忠宝  杨斌 《江苏蚕业》2004,26(4):31-32
<正>东台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在小蚕共育的蚕具,加温设施方面进行了革新,形成了小蚕叠式蚕台电气化共育的规范化技术,促进了小蚕共育率和共育质量的提高,为东台市连续多年蚕茧优质高产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十余年探索,我区创立了目前山东省最完善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张产、茧质达到全省最高水平。主要内容是标准共育基础设施体系、饲育技术规范体系与组织管理配套。实践证明,建立与完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便于统一管理与技术指导,有利于养蚕新技术的推广。产量高、茧质优、省工省桑、节约费用,是目前蚕桑生产分散经营条件下,蚕茧大面积优质,高产、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斌 《四川蚕业》2011,39(2):56-57
小蚕规范化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的关键措施。通过对小蚕共育设施规范化、小蚕共育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化的实践,实现了提高蚕茧单产、效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推广小蚕共育是发展现代蚕业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森 《广西蚕业》2009,46(3):45-49
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生产实现社会分工的方式,是我区发展现代蚕业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全龄饲养方式相比,实行小蚕共育具有降低养蚕成本,增加全年饲养总量,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传统全龄饲育与实行小蚕共育农户的投入和收益进行对比,发现蚕农直接购买商品小蚕进行生产,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全龄饲养的农户低,而年养蚕增收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4.
如东县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桑田面积7.5万亩,年发种量近20万张,产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本县一直实行小蚕集中共育。全县现有1130座小蚕共育室,参与共育人员10000人以上,拥有一套比较全面的小蚕共育技术,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通过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广大蚕农饲育小蚕的麻烦,省工节本,尤其给小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饲育微环境,为生产优质高产的蚕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如东的蚕桑事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西小蚕共育推广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志新 《广西蚕业》2008,45(1):49-54
广西的小蚕共育事业是在不断变革中得到发展,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现有共育室3415家,年共育蚕种274.93万张,共育率为49.03%。小蚕共育推广与管理必须推行设备设施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技术服务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共育管理 夺取蚕茧高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共育管理夺取蚕茧高产如皋市石庄区工委侯建忠如皋市吴窑镇政府吴经纶,沈良美,柳正富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这就说明养好小蚕极其重要;前几年,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蚕茧生产竞争力不断下降,小蚕共育面临共育人员极不稳定;共育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养蚕业技术的兴起,方强镇、三龙镇自2003年引进推广应用温湿自动控制器共育小蚕,并逐年推广普及。至2009年,方强镇应用温湿自动控制器共育小蚕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龙镇也覆盖了六个村。推广温湿自动控制器加温补湿后,养蚕户张单产明显提高,蚕茧质量也列入大丰市优质茧基地行列。在开始试用该产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江苏蚕业》2017,(1):37-38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小蚕共育组织形式,是一项省时、省工、省本,提高养蚕张产和蚕茧质量的一项先进养蚕技术。小蚕专业化共育为小蚕饲养商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曹忱 《江苏蚕业》1989,(2):13-17
<正> 我国农村小蚕共育,目前绝大部分集中饲养两个龄期,于三龄初出售。由于三龄蚕抗病力弱,对环境要求仍比较高,售出的蚕往往因管理不善,在五龄中后期发病而使蚕茧歉收。为确保蚕茧优质高产,小蚕应共育三个龄期,但其中突出的矛盾是蚕室蚕具不足。据调查二龄每10克蚁量蚕座面积为  相似文献   

20.
吴永才 《广西蚕业》2006,43(1):62-63
小蚕共育为了有效防止蚕病的发生,促进蚕体强健好养,降低养蚕成本,达到稳产高产、增加蚕农收入的目的,特制定以下制度:1蚕室、蚕具及蚕药的准备共育小蚕,首先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共育室一般要求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张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平方米,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平方米,可共育至四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公斤的漂白粉、1盒蚕安王、一包小蚕“防病一号”、生石灰20公斤等蚕药。2小蚕共育技术2.1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养蚕前一周进行,用共育室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