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珍稀濒危植物黄精叶钩吻为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0.1% HgCl2为最佳灭菌剂;茎段出愈率高,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诱导茎段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1.5 mg/L KT+0.5 mg/L NAA,诱导的愈伤组织量大、颜色翠绿、质地致密.  相似文献   

2.
芍药组培中抗外植体褐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引种黑龙江省野生生境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为供试材料,对外植体取材部位、培养条件、抑褐剂几方面进行了褐化抑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接种于改良MS+2.4-D 0.5 mg·L-1+6-BA 0.5 mg·L-1+蔗糖30g·L-1+琼脂8 g·L-1培养基,叶柄和茎段接种于MS+6-BA 3.5 mg·L-1+蔗糖30 g·L-1+琼脂8 g·L-1培养基;并且在两培养基中添加1 g·L-1的PVP,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使褐化率降为0.  相似文献   

3.
通过组织培养香玲核桃,对不同时间中核桃苗的褐化现象进行观察,并提出了影响其褐化现象的一些因素。结果表明,初代培养采用改良DKW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 g/L活性炭,核桃外植体用0.1%升汞消毒2 min后,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以蝴蝶兰大红袍花梗经诱导萌发生成的丛生芽为试验材料,对培养温度、活性炭、椰子汁和转接周期4个因素设置正交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对丛生芽增殖过程中抑制褐化的效果,筛选出抑制褐化的最优方法,为其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活性炭能显著抑制褐化且对褐化的影响最大,各因素对褐化影响效应大小排序为活性炭转接周期温度椰子汁;活性炭1.0 g/L、转接周期10 d、温度25℃、椰子汁浓度150 m L/L为抑制褐化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实验对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不同的外植体(顶芽、叶片、带腋芽的茎段)、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的抗褐化剂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不同的外植体褐化率不同,其中带腋芽的茎段的褐化率最低;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变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1.0g/L的活性炭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以引进爬山虎种子无菌苗为试验材料,对爬山虎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爬山虎种子无菌苗在组培诱导中褐化率高达89.3%,严重影响了脱分化和再分化。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AC、PVP、VC表明,VC是爬山虎组织培养中防止褐化较有效的方法,比AC和PVP的效果好,VC适宜的浓度为1.5g/L。  相似文献   

7.
防褐剂对牡丹组培褐化发生、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行4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8.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浓度的PVPP促进组培苗生长,高浓度时促进增殖。维生素C控制褐化的效果不佳,且易导致组培苗玻璃化。综合分析认为: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继代转接时,先在添加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培养4 d,然后转入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避免活性炭对生长和增殖的负面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2.0 mg/L,能在有效控制褐化的同时,促进组培苗生长与增殖,推荐在牡丹组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沙棘组培过程中影响外植体褐变的相关因子,本试验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时间、品种、不同的激素及浓度、以及活性炭加入的量等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春季休眠芽为外植体获得的沙棘组培苗防褐化效果较好,品种比较结果均显示橙色褐化较重,阿列伊,向阳,优胜褐化较轻,用1/2MS+BA3.0 mg·L-1+IAA0.5 mg·L-1+活性炭1.5 g·L-1的培养基培养可以降低褐化率,使沙棘组培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重点介绍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止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无花果幼树顶芽为试材,研究了2种外植体类型、4种消毒方法、同一种消毒剂的不同消毒时间、5种激素组合和3种防褐化剂对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与刚长出幼叶的项芽相比,未发芽的顶芽适宜作防褐化外植体;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维生素C溶液浸泡30min,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外植体用浓度10%次氯酸钠消毒时间越长防褐化效果越好;防褐化的最佳激素搭配为6-BA和NAA;3种防褐化荆中以1500mg/L维生素C的抗褐化效果最明显。[结论]选用未分化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6-BA1.0mg/L和NAA0.1mg/L进行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变异冬红果茎段褐化的影响。[方法]以变异冬红果茎段为外植体,研究茎段木质化程度、不同消毒方法、茎段转移频率、不同6-BA浓度、不同活性炭浓度对褐化的影响。[结果]同一灭菌处理下,木质化茎段的褐化率最高;单独用0.1%HgCl_2溶液消毒更有利于减轻变异冬红果茎段的褐化程度;转移频率为1 d时,更有利于减轻变异冬红果茎段的褐化程度;低浓度的6-BA有利于减轻变异冬红果茎段的褐化程度;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并不一定适合变异冬红果茎段的防褐化处理。[结论]该研究可为变异冬红果茎段的继代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曾镭  刘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49-50,152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本文重点介绍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的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相关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川贝母鳞茎为外植体,研究了川贝母鳞茎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发生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发现,引起川贝母鳞茎褐化的主要原因为创伤和消毒剂作用,可以通过减小伤口、降低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来进行控制,此外,控制褐化的有效措施还有调节培养温度、添加褐化抑制剂。结果表明,外植体采用HgCl2和次氯酸钠消毒8 min,置于添加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培养基中,在光照周期8 h·d-1、温度为(25±2)℃,暗周期16 h·d-1,温度为(15±2)℃条件下培养可以明显降低褐化率,提高组培苗获得率。  相似文献   

14.
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5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非洲菊叶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对褐化影响最重和最轻的分别是Fe盐加倍和1/2MS培养基。并对影响非洲菊叶片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褐化程度加深POD活性有下降趋势,PAL活性和总酚含量有上升趋势。为防止褐化,应在POD活性下降和PAL活性及总酚含量上升前加入抑制褐化的试剂。  相似文献   

15.
木立芦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防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立芦荟叶片作外植体,培养于附加6-BA 2.0 mg/L 2,4-D 0.5 mg/L的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及维生素C附加物成分,研究木立芦荟在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各种附加物成分对防止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和维生素C均可有效防止褐化,2.0 g/L的活性炭或0.2 g/L的维生素C能不同程度的减轻褐化,效果最好,活性炭和维生素C配合使用时,以2.0 g/L活性炭与0.1 g/L维生素C配合使用时最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桂产钩吻的根、茎、叶和花中11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该植株有效成分在各个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广西梧州地区钩吻的四个部位:根、茎、叶和花,通过液质联用法检测钩吻各部分中钩吻素甲、钩吻素子、钩吻素戊、(Z)-阿枯米定碱、钩吻素己、钩吻绿碱、N-甲氧基无水老刺木碱二醇、常绿钩吻碱、胡蔓藤碱丁、兰金断肠草碱和胡蔓藤碱乙的含量。结果 四个部位钩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依次顺序是根>叶>花>茎;从根的钩吻生物碱含量来看,11种生物碱的检出量从高到低依次顺序为钩吻素甲>钩吻素子>钩吻绿碱>钩吻素己>胡蔓藤碱丁>胡蔓藤碱乙>(Z)-阿枯米定碱>钩吻素戊>N-甲氧基无水老刺木碱二醇>兰金断肠草碱>常绿钩吻碱。结论 钩吻的根部的钩吻生物碱含量最高,是获取钩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部位;根部含量较高的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可能是主要的药理和毒性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4例钩吻中毒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吻中毒病例临床少见,目前由于没有特效的解救药物,故抢救有一定的难度,且成功率不高。我们在近期遇4例,现将抢救体会作一介绍。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 本组4例均为32~40岁的男性患者,因误服以钩吻自制的“凉茶”约10min后,出现言语含糊、视物模糊、吞咽困难、咽喉发干及皮肤无汗和窒息感,但当时神志尚清。约20min后被人送至我院急诊科时,4例均已昏迷,其中2名饮用“凉茶”较多(约400mL,浓度约为400g钩吻全草煮水至1500mL)者,症状严重,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烦躁不安、四肢冰冷以及…  相似文献   

18.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