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再造秀美山川,重攀农业高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8月朱总理为了落实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视察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建设,从根治黄土高原的大局出发,强调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大搞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治黄河奠基。面对总理的指示精神,黄土高原的农业走向何处?退耕还林还牧之后的农业如何发展?在人均667-1334m^2基本农田结构如何调整?林牧农关系如何协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在延安70个农户中进行调查,指出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出效果明显的农业技术,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草-畜-粮为路径提升山西省土地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粮食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直接牵涉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问题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持续问题.在假定某些条件下,从山西省草地资源最大利用的角度,通过以草养畜,以畜济粮的目标途径,最大限度地估算了山西省(山西省黄河流域)草地资源(包括退耕后还草)的粮食人口承载量,为退耕还林还草解决粮食问题的"生态移民"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加快实施中央“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的决策,正确估算区域人口的承载量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以山西省和山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相关统计、试验数据,设计不同草地利用率层次和不同肉食消费水平等次,对山西省和山西省黄河流域及其各县市草地资源人口承载量进行了单项和组合型的动态变化研究,为山西省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针对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生态植被建设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方塔流域为实例,讨论了退耕还林还草下的坝系及坝系农业发展问题,笔者认为淤地坝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机结合,构成了流域阻止泥沙出沟入黄的稳固屏障。建议在对流域生态经济问题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淤地坝建设及坝系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20世纪我国政府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以生态恢复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巨大作用,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坡面与沟谷的水土流失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和沟谷淤地坝治理措施的正确选择与配置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退耕还林还草和淤地坝系建设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仍相对薄弱。基于此,在对坡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已有建设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适宜性、淤地坝高效持续利用、坡面退耕还林还草与淤地坝建设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与淤地坝工程的配置研究和坡面沟道耦合的侵蚀产沙关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从黄土高原主要耕种土壤、林地土壤的入渗和抗冲等物理特性出发,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与农业耕作的历史变迁和近30年来毁林毁草耕作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作了综合研究。给果认为,长期农业开荒耕作造成犁底层的形成,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在黄土高原加速恢复植被,则是实现“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根治黄河后患唯一有效的治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经济林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应注意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合理配置树种,建立多种造林模式;加强种苗生产管理,保证优良苗木供应;打破长期分散承包的经营格局,搞好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配套政策,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使整个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发挥“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好“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的综合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著,但在部分地区也面临退耕还林(草)后,因为条件制约,没有更宽经济渠道的情况下,农户出现家庭生活缺乏经济来源保障的困境。因此,研究如何培育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潜在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退耕还林(草)区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甘肃省泾川县退耕还林(草)后的现状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退耕还林(草)模式植被恢复优化,以更好发挥现有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路探索。  相似文献   

11.
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农业工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农业工程技术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下,农业现代化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其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加。农业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已不能仅靠本系统的力量孤立发展,而需在农业现代化这一更高层次系统的剧变中发现自身与系统中其他构成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更好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共赢。该文以"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有组织系统和先进生产力构建的理论、工具、方法,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目标、系统构成以及农业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农业工程发展的数量、质量、运动量、结构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工程受现代农业发展环境、要素影响较大,而农业工程则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土地、产品的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表现出许多同向性,因此农业工程可以通过主动发展、协同发展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为农业工程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功能分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蕾  王克强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0):252-258
为指导特大型城市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发展,该文基于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开展上海市农业多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模式研究。研究将上海市农业多种功能确定为农产品供给、社会保障、文化和休闲以及生态调节4种,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单项功能和综合功能空间分布情况和自然本底、土壤条件、区位交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但相关性特点有所差别,利用好这些关系是因地制宜利用农用地的关键。单项指标的聚类分析将上海市各街镇农业多种功能聚类为5种发展模式,分别是生态结构型、传统农业型、农耕文化型、文化休闲型和功能均衡型发展模式,多功能发展模式呈圈层分布,依次是文化休闲型、农耕文化型和传统农业型发展模式街镇,而生态结构型发展模式的街镇穿插在文化休闲型发展模式街镇中。将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空间分布图和农业功能区规划图进行对比分析,街镇农业发展模式和规划农业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给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研究就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对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昌吉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既能显示出农业的先进性又能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效益提升,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为了促进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采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定性分析法从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基地;改善昌吉市农机作业环境;完善推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工程的新发展(英)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谐、富裕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新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农业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新的挑战。该文作者以农业工程下属的7个子方向即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地利用工程分别阐述各自的发展历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从宏观上为农业工程今后的发展绘制了一幅蓝图。论文作者认为,随着农业工程各个方面的健康、快速发展,它将在中国建立和谐、富裕社会,以及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括了农村改革以来,浙江省农业工程建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制定一个省区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方法和基本思路,并对农业工程学内涵和农业工程分层分类理论提出了见解;认为应该把系统工程原理融合到农业工程学和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理论中去。制定农业工程发展规划不仅要突出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还要综合运用发展农业的政策、科技、投入和工程措施。文章还概述了浙江省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和推进现代农业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该区域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明确库区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以三峡库区典型面源污染治理区的忠县为例,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方面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三峡库区忠县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背景下的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路径。通过设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耦合状态的4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6个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9,说明政府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80,说明面源污染的减排措施与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7,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85,说明研究区面源污染减排措施对耦合态势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且作用较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91和0.89,说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系统的耦合符合其本质的运行规律发展。综合考虑上述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下的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这是理解系统耦合的一个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崔军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283-288
本文在探讨循环经济起源及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回顾提炼了欧盟、美国、日本以及菲律宾农场等四个典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的研究基础,总结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的核心,即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进而阐述了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要掌握好两个原理,运用好三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进一步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即循环层次设计、生态产业链构建和生态科技体系建设。以《黑龙江双城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为案例,验证分析了现代农业规划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冀望为我国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信息的供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业信息供给各种方式的研究,并对各种供给方式进行比较。对进一步完善吉林省农业信息供给方式提出发展策略,以促使吉林省农业信息供给快速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挥农产品的品牌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更是落实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兰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特色优势农产品兰州百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兰州百合发展的短板,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强化品牌兴农发展策略;加强育种科研,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品牌资源集群效应;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提升网络品牌引导力,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